急性一氧化碳中毒176例救治体会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num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 急救高压氧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06
  
  一氧化碳主要是由含碳化合物燃烧不完全所产生的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从感观上很难识别的气体。当人们意识到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往往为时已晚。因为支配人体运动的大脑皮质最先受到麻痹损害,使人无法实现有目的自主运动,所以一氧化碳中毒者往往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救。在现实生活中,CO中毒常见于自杀或意外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用火、取暖、使用燃气热水器洗浴时缺乏预防措施,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原因。急性CO中毒昏迷超过4h,即可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1]。现将笔者1995年1月至今救治的176例急性CO中毒情况做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7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男94例,女82例,年龄2~73岁,平均42岁,均符合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标准。
  中毒原因:家庭煤炉无烟囱而煮食取暖门窗密闭引起的中毒76例,占43%;木炭、树根取暖而室内通风不良引起的中毒37例,占21%;燃气热水器洗浴引起的中毒62例,占35%;1例最重者为民营水泥厂生产过程中所致。
  中毒程度:轻度68例,占38.6%,主要表现为头昏、乏力、恶心、呕吐、嗜睡,血液CO-Hb浓度在10%~20%;中度中毒73例,占41.4%,上述症状加重,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出汗多,心率快,躁动不安,渐进浅至中度昏迷状态,血液CO-Hb浓度在30%~40%;重度中毒35例,占20%,患者处于深昏迷状态,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肌张力增高,血压下降,其中3例面色苍白、口鼻涌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血液CO-Hb浓度均高于60%以上。
  院前急救:相关人员接到急救电话时要尽快弄清病人地点、姓名、性别、年龄、意识状态,及时通知急救人员携带好急救物品迅速出诊,并作好记录。急救人员随救护车到达现场后,迅速将患者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同时给予氧气吸入,松开衣扣及裤带,并注意保暖。昏迷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如有活动的假牙应取下,以防误吸。及时准确地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检查瞳孔、呼吸、脉搏、血压、四肢活动,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评估。尽快将患者送医院,在转送途中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现呼吸及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为患者的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
  纠正组织缺氧:首先将患者安置在通风良好的病房,并迅速给高流量纯氧8~10L/分吸入,有条件最好用高压氧舱治疗。因为人脱离一氧化碳环境后,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COHb)发生离解,在空气中的COHb的半衰期是6~8小时,在吸入高流量纯氧时,COHb的半衰期仅80分钟[2],因此不失时机地使用高流量的氧治療一氧化碳中毒,对阻断脑缺氧、脑水肿恶性循环,促使患者苏醒,减少并发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有重要价值。
  建立静脉通道降低脑压促进代谢:缺氧导致ATP生成不足,使神经细胞膜Na+-K+泵运转障碍,引起脑细胞水肿。患者出现呕吐、抽搐、瞳孔缩小、散大或不对称等症状,脑水肿发展的高峰为重度中毒后24~48小时。甘露醇为目前最安全有效的降压脱水药物,它可使高颅压患者颅内压(ICP)下降0.99kPa[3]。因此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根据病情及时应用20%甘露醇125~250ml,静脉快速滴注,2次/日,病情重者可增加至4~6次/日,两次甘露醇之间可静脉注射50%葡萄糖,加地塞米松5~10mg,以巩固疗效。此措施为提高血浆渗透压、消除脑水肿、防止脑疝的关键环节。同时补充脑细胞代谢药物如ATP、细胞色素C、辅酶A、维生素B1、B12等,必要时使用氯酯醒,以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在输液补充能量合剂及脱水治疗期间必须记录出入量,观察血红蛋白及钾、钠、氯,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结 果
  
  本组17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2例现场死亡,1例老年患者来院第2天,意识清醒家属坚持回家过节,当夜在家中亡故,173治愈出院。
  
  讨 论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俗称煤气中毒,是寒冷季节以及家庭燃气热水器洗浴人群中比较常见的急症。CO中毒主要引起组织缺氧,而脑的耗氧量为全身总耗氧量的23%,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极为敏感[4]。因此发生损伤最早,也最明显,常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甚至造成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5]。其症状与血液中COHb浓度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与中毒前的健康状况及中毒时的体力活动有关[6]。当吸入气中CO含量超过5×10-4(即0.05%)或30mg/m3时,就可产生中毒[7]。当人体吸入一氧化碳经肺泡弥散入血,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就会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在病理上表现脑血管先痉挛后麻痹,血管内皮水肿,脑循环障碍,酸性代谢产物增多,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脑水肿[8]。轻度中毒经吸氧通风等处理后症状1~2天消失,中、重度患者给予脱水(20%甘露醇125ml,快速静点每6~8小时1次,并应用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一般3~5天后患者头昏、头胀、恶心、呕吐减轻,呼吸困难缓解,肺部湿啰音及哮鸣音减少。激素可减轻脑水肿,减轻组织反应,并阻止迟发脑病加重。但对合并感染的患者,要在积极控制感染的基础上应用[9]。高压氧舱治疗能促进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改善脑细胞供氧,使部分处于可逆状态的脑细胞恢复功能,同时还可促进轴索发生新的侧支,建立新的突触联系,加快毛细血管再生和微循环建立,激活上行网状系统,因此条件许可时应适时给予高压氧治疗,并辅以能量合剂等,一般2周可基本痊愈出院[10]
  从我们总结的经验来看,抢救煤气中毒要尽量做到“三早”(早发现、早脱离、早给氧)。由于CO与Hb的结合力是游离氧和Hb结合力的200~300倍,故小量的CO即可与氧竞争,形成COHb,最终导致低氧血症。当氧分压增高时,可加速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11]。普通吸氧的效果较差,而加压吸氧(包括面罩吸氧、输氧灵的使用以及高压氧治疗)可以利用压力来增加氧在血液中的浓度,以高浓度来竞争高结合力,强制解离血红蛋白和一氧化碳的“亲和”,使HbCO尽快转变为HbO2。所以通风、保持气道的通畅是一氧化碳中毒急救的关键;氧疗,尤其是高压氧疗是治疗CO中毒的最有效的方法。
  从发病情况来看,集中在秋冬季和初春天气寒冷时节,越是气温低时,发病率越高,这可能与气温低时空气流通不畅有关。有相当部分患者发病后并不具有“樱桃红”样症状,我们分析一方面是由于CO2的比重大于空气,当天气寒冷且没有使用排气设备时,比重大的CO2沉积于低层,以致患者发病主要是由于缺氧窒息所致,而不是因为HbCO所致。另一方面一些重症患者由于组织缺氧严重,皮肤和粘膜的色泽已经改变,不再呈现“樱桃红”。前者预后良好,后者预后不良。这一点在甄别一氧化碳中毒、判定中毒程度、及时并准确予以救治以及与家属沟通病情减少医患纠纷尤为重要。
  纳洛酮最早主要用于治疗阿片类中毒,现在已发展为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临床一线急救药物,其在促醒方面的作用经多年临床检验毋庸置疑;复方麝香注射液是近年来开发出来的新药,主要由麝香、郁金、冰片、石菖蒲、广藿香、薄荷脑等药组成,取其醒脑开窍之功效可用于治疗CO中毒,经我们临床大量应用,疗效确切,而且安全可靠,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一氧化碳中毒后可能会出现一个2~60天的“假愈期”,部分病人及家属、尤其是经济拮据者,就会不再积极配合甚至拒绝后续治疗强烈要求出院,使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部分患者即使脱险后,也可能在20多天以后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甚至造成记忆及思维障碍,影响今后的生活。
  高压氧治疗的相对禁忌:高压氧治疗能迅速增加机体的血氧含量,提高氧分压及氧的弥散度,促进碳氧血红蛋白解离和CO排出体外,从而改善机体缺氧状态;还能使颅内血管收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阻断大脑缺氧与脑水肿的恶性循环,从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但高压氧在治疗过程中,会对人体产生一些副作用:如直接兴奋迷走神经中枢、使迷走神经张力升高、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视网膜血管收缩、视野缩小、视力下降、近视,收缩压轻度升高、舒张压明显升高,增加气道阻力,降低肺活量[12],使肺组织弹性减弱作用等[13],因此在高压氧治疗前,给予必要的拮抗性药物或在操舱时给予特殊的治疗方案,减轻或避免类似上述副作用的发生。马永信[14]提出高压氧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患者可提高肺通气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治疗慢阻肺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对此持谨慎态度,在进行高压氧治疗时重点关注压力、减压速度、减压时间,尤其在接近出舱时速度更应减慢,治疗前予以适当的解痉、消炎、化痰等对症治疗。
  视力下降是高压氧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一过性副作用,治疗结束可逐渐恢复,这可能与氧气充足引起视网膜血管显著收缩和晶体变化有关,故在治疗前应给予常规扩血管药物。注意患者视力变化,必要时暂停1~2天。
  为防止高压氧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减慢,给患者造成不适,我们对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给予了适量的提升心率药物,来拮抗高压氧的这种作用。如血压居高不下,应暂停高压氧,予以药物控制,直到血压稳定再行治疗。
  有关资料表明:高压氧的相对禁忌证涉及的范围较广,但在对待具体情况时应抓主要矛盾,急症病人更应注意抢救病人生命,将其禁忌证相对放宽掌握,国外推荐高压氧治疗唯一的绝对禁忌证为未经处理的气胸[12]。因此我们认为:在救治既往存在高压氧治疗的相对禁忌证的中毒患者时,应分析病人的病情,掌握好治疗时机,在入舱前给予药物治疗或相应的处理,并做好入舱前病情交待和签署意见等工作,在治疗中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时掌握病人的反应,决不能有半点疏忽。
  
  参考文献
  1 林道庞,王苏,刘延红,等.高压氧液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36例疗效观察.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3,8(4):273-274.
  2 李春盛.高压氧在急救医学中的应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5,7(3):188.
  3 刘其强,白宏英,王凤珍,等.甘露醇与放脑脊液降颅压作用比较.临床医学,1995,15(3):26.
  4 董超仁.病理生理学.第1版.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2:72.
  5 张爱叶.急性CO中毒的急救.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4,9(1):62-63.
  6 叶任高等.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71-974.
  7 黄志明,张昌瑞.洗澡房一氧化碳中毒92例分析.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3,8(3):227.
  8 张军根,章天乔.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院前急救分析.中华急救医学杂志,2001,10(4):280.
  9 黄志明.一氧化碳中毒八例抢救体会.右江医学,2001,29(3):188.
  10 尚继越,罗书练.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疗进展.人民军医,2003,9:549-550.
  11 王超,邵长周.抢救36例CO中毒的临床分析.中国临床康复,2003,25(4):35.
  12 李温仁,倪国坛.高压氧医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95(104):189-200.
  13 龔锦涵.医用高压氧专业岗位培训教材.上海:全国医用高压氧岗位培训中心,2001:163.
  14 马永信,杜继斌,魏春华.高压氧综合治疗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01.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2006年4月~2008年3月共收治的186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施行的手术治疗及术后护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后的186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均顺利痊愈,术后视力达到0.8以上者有135例,0.5~0.8者32例,0.5以下者19例。结论:积极做好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护理,可有利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的康复。  关键词 老年性白内障护理  doi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討加味当归补血汤合甲钴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观察9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病人应用加味当归补血汤合甲钴铵的治疗效果。结果:显效30例,有效4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80%。结论:加味当归补血汤联合甲钴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好,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加味当归补血汤 甲钴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联合治疗  doi:10.3969/j.issn.1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润燥止痒胶囊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的疗效。方法:将2004年6月~2007年6月老年性皮肤瘙痒症11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7例。治疗组给予润燥止痒胶囊口服,3次/日,2.0g/次;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10mg,1次/日。4周为1疗程。4周后观察皮肤瘙痒、继发皮疹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43.1%)、总有效率(81.0%)明显优于对照组(22.8%、59.7%),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电视宫腔镜检查术中护理配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6月~2008年5月施行电视宫腔镜检查术的300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00例病人顺利完成检查,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宫腔镜检查具有损伤小、术后疼痛轻等优点,同时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熟练和默契的配合,是顺利完成该检查的关键。  关键词 宫腔镜 护理配合  doi:10.3969/j.issn.1007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患者断指再植术后血液循环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效果。方法:对2007年3月~2008年2月治疗断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采取的缓解患者焦虑状态、解除心理障碍、观察患指血液循环等护理措施,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治疗与护理,并及时处理动静脉危象,治愈患者22例,有2例患者因损伤严重而行截指手术;3例患者在活动功能受限后,经功能锻炼后恢复良好。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断指再植患者实施合理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84    临床资料    患者,女,52岁,发现高血压病2年,右上腹不适伴恶心嘔吐1天,于2008年6月10日入院,病人伴头晕头痛,右背放射痛。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查体:体温36.2℃,脉搏7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95/85mmHg,痛苦面容,头颅五管无畸形,颈静脉无怒张,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8次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05    病历報告    患者,女,45岁,农民。因劳动时被蜈蚣咬伤右手背1小时。患者自诉右上肢肿痛、麻木,伴畏寒、发热、头晕,无恶心、呕吐,大小便未见异常。查体:T 38.5℃,P 85次/分,R 24次/分,BP 98/62mmHg。右手背可见2个瘀点,相距约3mm;右上肢发红伴中度水肿,伴感觉减退。诊断:蜈蚣咬伤。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AmB)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的不良反应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25例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应用AmB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所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可评价的23例患者中,19例有效,4例无效,其中1例死亡。结论:预防和早期发现并发症,并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是AmB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真菌感染 两性霉素B 护理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人胆石病围手术期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108例70岁以上胆石病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其护理效果。结果:108例患者于手术后7~14天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做好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是减少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 胆石病 老年人 围手术期 护理  doi:10.3969/j.iss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MTX)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4例异位妊娠患者采用保守药物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成对照和治疗两组。其中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单项注射甲氨蝶呤(MTX)治疗;治疗组52例患者采用MTX注射并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76%,差异有显著意义(P10×109/L,血色素90g/L以上;④肝肾功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