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教师们越来越重视课堂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思路顺利地实施,问题意识是基石,课堂提问是关键。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如果精心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可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功效。笔者就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愿问、敢问、会问、善问,让学生在质疑、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1.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敢问”。
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和能力培养最适宜的气候与土壤。
2.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问”。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插图、日常生活、各种俗语、实验现象和自身体验等各种途径提出问题。如讲授《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我出示了两幅美国国旗的图片,图片上的五角星不同的数量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
3.授之以渔,让学生“会问”。
学生提不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知道提问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逐步训练学生的提问技能,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问题产生的来源很多,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多给予引导,有意识、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仅敢问、乐问还远远不够,还要有问题可问,尤其是能问出有价值的问题。
4.适时评价,让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教师要认真渗透给学生“问比不问强”,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
二、历史课堂提问的设计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提问呢?这就要求教师按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思路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或经教师的点拨引导,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1.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激发联想。
讲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提问:“假如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还会爆发吗?”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论证,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英国想要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的必然之举,林则徐的禁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战争的到来,进而弄清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2.层层设问,环环紧扣,步步深入。
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的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例如:围绕解放战争时期“民主运动高涨”这一史实,笔者提出了一连串问题:(1)“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包括哪些重大事件?其高潮是什么?”(2)“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你对‘高涨’两字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能用其他词,诸如‘爆发’、‘形成’等来代替它吗?”(4)“为什么说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成为反对蒋介石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这样经四步设问,加上教师的进一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很快就得出有关结论,这样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3.创设矛盾,激起波澜。
针对某些特殊的历史问题,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因此,教师若能在提问中直接引起对立意见,则其激疑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讲授“五四运动”时,笔者提出:为什么这一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的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难道说这个时候中国的工人才诞生?两者之间有没有矛盾?这样便引发学生探求中国近代工人的诞生和发展历程,分析以往的工人运动和这一次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4.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同一问题,可从不同侧面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例如:讲授《美国内战》一节时,教师可提问:“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内战有什么历史意义?”等问题,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是,若一反常规地发问:“为什么说美国内战的爆发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说内战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学生就会感到似懂非懂、新鲜有趣,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又能起到增强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作用。
5.创设发难型问题,诱导思维。
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表现在对传统的或一般的结论、观点能够大胆质疑问难,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够正确分析批判,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成果。
6.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对事物的观察。
如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时,教师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带入课堂,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与现代人比较,使学生就会很快回答并掌握“北京人的基本体质特征”这一问题。总之,只要教师遵循问题设计的原则,讲究问题设计的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摸索,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就能更好地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三、历史课堂提问的注意点
1.了解学生,胸中有数。
教师应从教学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个性特征出发,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符合客观实际。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心理状态、思想趋向、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诸多方面有显著差异。因此,设计的问题要难度适宜。
2.提问要有针对性,精心设计好每个问题。
教师要善于提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且更加深入地探究历史本质的各种问题。不论难易,所提问题都必须富有启发性,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学生的疑难提出问题,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懂得什么道理、训练何种能力,对此教师要心中有数。教师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成为胜利者,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欢乐。设计问题必须选准突破口,切中要点,不能在枝节上拉扯过多,更不能无的放矢。如讲授《昭君出塞》时,教师可提出:昭君出塞的举动为什么受到后世的称颂?学生议论后便会加深对“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这一观点的认识。
3.提问要具有合理性。
即设计问题必须合理得当,力求达到科学性与思维性的有机统一。历史教学既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标,又有思想教育的任务。提问时,教师必须考虑这些要求,设计问题要意思明白,语言准确,逻辑严密,思想性强,这样才能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便于学生回答。
总之,问题设计千变万化,教师要一切从历史教学和学生心理的实际出发,紧扣新课标要求,在实践中勤于摸索,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愿问、敢问、会问、善问,让学生在质疑、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1.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敢问”。
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和能力培养最适宜的气候与土壤。
2.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问”。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插图、日常生活、各种俗语、实验现象和自身体验等各种途径提出问题。如讲授《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我出示了两幅美国国旗的图片,图片上的五角星不同的数量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
3.授之以渔,让学生“会问”。
学生提不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知道提问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逐步训练学生的提问技能,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问题产生的来源很多,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多给予引导,有意识、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仅敢问、乐问还远远不够,还要有问题可问,尤其是能问出有价值的问题。
4.适时评价,让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教师要认真渗透给学生“问比不问强”,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
二、历史课堂提问的设计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提问呢?这就要求教师按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思路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或经教师的点拨引导,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1.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激发联想。
讲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提问:“假如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还会爆发吗?”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论证,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英国想要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的必然之举,林则徐的禁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战争的到来,进而弄清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2.层层设问,环环紧扣,步步深入。
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的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例如:围绕解放战争时期“民主运动高涨”这一史实,笔者提出了一连串问题:(1)“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包括哪些重大事件?其高潮是什么?”(2)“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你对‘高涨’两字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能用其他词,诸如‘爆发’、‘形成’等来代替它吗?”(4)“为什么说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成为反对蒋介石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这样经四步设问,加上教师的进一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很快就得出有关结论,这样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3.创设矛盾,激起波澜。
针对某些特殊的历史问题,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因此,教师若能在提问中直接引起对立意见,则其激疑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讲授“五四运动”时,笔者提出:为什么这一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的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难道说这个时候中国的工人才诞生?两者之间有没有矛盾?这样便引发学生探求中国近代工人的诞生和发展历程,分析以往的工人运动和这一次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4.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同一问题,可从不同侧面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例如:讲授《美国内战》一节时,教师可提问:“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内战有什么历史意义?”等问题,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是,若一反常规地发问:“为什么说美国内战的爆发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说内战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学生就会感到似懂非懂、新鲜有趣,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又能起到增强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作用。
5.创设发难型问题,诱导思维。
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表现在对传统的或一般的结论、观点能够大胆质疑问难,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够正确分析批判,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成果。
6.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对事物的观察。
如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时,教师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带入课堂,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与现代人比较,使学生就会很快回答并掌握“北京人的基本体质特征”这一问题。总之,只要教师遵循问题设计的原则,讲究问题设计的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摸索,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就能更好地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三、历史课堂提问的注意点
1.了解学生,胸中有数。
教师应从教学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个性特征出发,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符合客观实际。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心理状态、思想趋向、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诸多方面有显著差异。因此,设计的问题要难度适宜。
2.提问要有针对性,精心设计好每个问题。
教师要善于提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且更加深入地探究历史本质的各种问题。不论难易,所提问题都必须富有启发性,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学生的疑难提出问题,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懂得什么道理、训练何种能力,对此教师要心中有数。教师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成为胜利者,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欢乐。设计问题必须选准突破口,切中要点,不能在枝节上拉扯过多,更不能无的放矢。如讲授《昭君出塞》时,教师可提出:昭君出塞的举动为什么受到后世的称颂?学生议论后便会加深对“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这一观点的认识。
3.提问要具有合理性。
即设计问题必须合理得当,力求达到科学性与思维性的有机统一。历史教学既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标,又有思想教育的任务。提问时,教师必须考虑这些要求,设计问题要意思明白,语言准确,逻辑严密,思想性强,这样才能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便于学生回答。
总之,问题设计千变万化,教师要一切从历史教学和学生心理的实际出发,紧扣新课标要求,在实践中勤于摸索,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