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bin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呼唤与崇高人性的对话,现代美育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引导势在必行。
  
   一.利用语文文本包蕴的思想情感,在入境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学生进入中学后,美感伴随学习和心理条件的改变而受到激活和开发,兴趣爱好在扩大,情感在丰富,感受美的能力在发展。我国的汉语言文字是审美型的文字,不仅“形美以感目”,而且“意美以感心”。那“东方式的线条是精神的轨迹,生命的经纬,情感的缆索”,它凝结着华夏民族的审美情趣,蕴含着炎黄子孙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索,而且汉字具有音调美、节奏美、语声美。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看图画、听音乐、欣赏视频画面创设起来的场景来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培养美的情趣。从教学工作本身来讲,教师作为学生与教材的“中介”,通过情境创设,让他们生情,动心,去体味、感悟“美”的深蕴。
  
   二.通过精心设计的朗读,培养学生的对美的感受
  
   1、示范美读。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用充满艺术魅力的教师范读来撞开学生心灵的窗扉,可使学生——老师——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叶圣陶特别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像《春》《济南的冬天》等课文,教学时由老师范读,使具体课文成为学生主体欣赏中鲜活的审美对象,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心灵相通的美的境界。
   2、自读与小组互读。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们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学生在对语文文本的揣摩中去接受文中的情感熏陶。在小组互读中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美感感悟。
   3、配乐朗读。在优美的轻音乐声中,通过联想、想象令学生沉浸在如诗如画的情境中,声中融情,景随声出,在享受美感的同时陶冶情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教学时配上古筝《秋思曲》,学生的诵读在音乐的烘托中更能体现出诗歌所渲染的萧瑟悲凉之美。
  
   三.激发学生内在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1、利用视听等教学媒体,培养审美创造力。中学生的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把主体的注意力稳定地引向对象,当对象呈现于眼前时,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经过教师引导,消化理解,学生从无意识状态转为感知,从而完成感知过程。针对学生的这种感知心理,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甚至是触觉去发现、感受美。电教媒体可以再现情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间接显现为一定物质材料来直接呈现。学生借此可以突破文字障碍很快地进入课文情景,从而提高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
   2、启发学生审美想象,培养审美创造力。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在中学阶段,学生应把所学的审美知识迁移为审美技能,把对美的感受、理解化为对美的创造。在这个阶段,美的形象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经过学生创造想象力的发挥,对所感受的形象进行重新加工处理,这样带有学生自己的主观色彩、饱含着学生丰富感情的新想象就应运而生。这种形象虽然带有原始形象的某些“遗传因子”,但已经注入了新的血液——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中学阶段学生的审美活动是一种既悦己又悦人的美感活动。
   3、在写作和口语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一篇好的作文,一次流畅的口语交流,就是学生一项审美的创造。学生在写作中创造美,在语言交流中表达美。在现代社会里,口语交际十分重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说写训练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用美的语言去描写自然的美、人物形象的美,再现生活的美,揭示人生真谛和科学真理。在口语交际中注重自己的语言美、仪态美和思辩美,这样,把传授知识和审美教育融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的美感,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
  没有美育的中学语文教学是枯燥和片面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开创一片审美的天地,酿造美的甘泉,播下美的种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美的真谛,让他们按美的要求来塑造自己,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向往未来。
  
  高二妹,教师,现居江苏常熟。
其他文献
所谓泰微课,全称是泰微课网络课程,是一个集海量中小学课内以及课外知识的在线课堂教育平台,作为国家科学技术以及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凭借其诸多优势,深受广大中小
期刊
上一期,我們从学科核心素养活动观的视角探讨了外语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我们创设活动情境,推动活动发展,促发活动中的互动与生成,最终提升学生的素养。而素养的重要映射和来源就是学生在活动中对文本主题意义的深入探究与个性达成。主题意义不是文本中心思想的简单概括,更不是教师或是教参中的“标准”归纳,而是学生在活动中,基于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在集体的互动与个体的探索中,通过逐步感知、理解、认识、反思,
期刊
阅读与写作可以说是一对双生子。我们通过阅读来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从而了解更多的事、物、人;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观点、态度、情感等等。这里,我们进一步把阅读和写作延伸开来,不仅仅是讲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而更多地延伸到生活中,探讨读和写,探讨学习的习惯。   读,不是照着字念,我们可以解释为阅览,或者是理解。书,是用来读的,书里的知识,是让我们自己去理解的消化
摘 要: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知与态度是学生价值观念和文化品格的一部分。在生态危机成为全球话题的今天,英语学科在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和行动能力方面,有其特有的价值与意义。开展主题引领下的综合语言学习,需要先整体理解单元的主题内涵和贯穿于各板块的主题元素,防止碎片化,以此统领课时教学目标和综合语言活动的设计。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主题引领的英语教学;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
在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当前的先进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备,创设一种全新的智慧型的教学模式.在智慧型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能够为学生们构建情境化的
期刊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苦挣扎以提高考试分数,学生忙于做大量习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阅读大大减少。学生的知识面、生活面越来越狭窄。作文不是语言朴实无华,就是结构疏散,不能运用平时所学的语言知识来勾织篇幅,更有甚者出现抄袭作文的现象。   在教改盛行的今天,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作为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我一直在探索,我认为写好作文的前提是阅读,因为阅
摘 要:本文结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分析了主题语境在英语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聚焦“人与社会”主题,从“主题分析—语篇调整—文本解读—活动设计”四个环节探讨了挖掘主题意义与内涵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主题;语篇;文本解读;活动  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模型也在发生变化,逐渐从能力培养转向素养培养。在这个背景下,教育部启动了核心素养项目的研究,并开始研制各学科的
当前,随着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以往相比,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升.很多农村的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师也开始注重运用新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过程,并
期刊
通过对我校初级阶段非洲加纳学生汉字课教学模式的观察,我们发现现行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汉字的习得。基于这种情况,文章试探性地提出了一
传统民歌是我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源泉.本文通过对歌曲《孟姜女》原始曲调及其改编形式进行横向的分析与纵向的比对,从曲式结构、调式色彩、速度力度、音乐形象以及音乐情境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