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记忆增强学生乐学生物的兴趣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ynein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程以来,学生成绩较前有所下降,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一直在思索,在探究。旧教材知识系统化,注重知识点的记忆,而新教材知识零散,版面活泼,淡化知识点的记忆,注重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创新。这就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生认为生物是副课,且知识有的比较抽象,思想不重视有畏难情绪,基于以上状况,我经过认真讨论,结合这次学校开展的小课题研究,首先从课堂上开始,培养学生通过科学记忆法提高学生乐学生物的兴趣,从“活、动、情”三个字入手,改革课堂教学。
  1要让课堂“活”起来
  生物课应避免照本宣科,教学中注意把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使科学性寓于趣味性之中,讲述做到具体、生动、形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要做“有心人”,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例如,学习心脏的位置、形状、结构时可编成一下顺口溜:“人的心脏在胸腔,形状恰似桃子状。里面共有四个腔,下为心室上为房。左右不通上下通,动脉连室静连房。房室之间有瓣膜,血液倒流可预防”。这样不仅形象的记住了心脏的位置,而且理清了结构,尤其是理清了与心脏各腔相连的血管名称,这为学习血液循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将记忆的内容在脑中形成一个动画过程,在构建动画的过程中把其中的知识融汇进去,从而起到简化记忆的目的。例如:学生在学习人体的呼吸过程时,可以将课本上有关呼吸运动过程的知识在脑海里创建成一个动画,想象着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牵引着肋骨向前向上运动)和膈肌收缩(膈顶向下运动)胸廓的前后径和上下径变大。呼气时肋间外肌(牵引着肋骨向后向下运动)和膈肌舒张(膈顶向上运动)胸廓的前后径和上下径变小。通过这个动画过程学生就容易掌握呼吸运动的过程了。这些形象生动的教学,自然地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2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学生学习活动的成功,就无所谓乐学,教学中要不断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凡是能够让学生观察到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表达,能让学生自己做结论的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综合、归纳并做好结论。要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力量,体会到在克服困难的求索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喜爱唱歌是孩子的天性,我们把抽象的生物知识与欢快的音乐融合在一起,把需要记忆的知识谱上曲子,用优美的旋律把知识表达出来,增强了学生的记忆效果,巩固了所学内容。如学习《呼吸运动》这一知识时,学生对呼吸运动的过程总是反应不过来,我们用《打靶归来》的曲调编了一首《呼吸歌》:肌缩胸扩肺也扩,容积扩大气压小,氧气来;肌张胸缩肺也缩,容积缩小气压大,废呀废气去。学生很容易从理论上把呼吸运动的知识理解记忆,并能应用。
  青少年的年龄段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如果将生物中的知识编写成故事的情节让学生去记忆,必定会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从而在轻松状态下,牢固记住及理解所学知识。如关于三种物质的消化过程,学生对于它们初步消化的部位、最终消化场所、最终消化产物总是记不住,并经常混淆,上课时可让学生自己充当淀粉、蛋白质、脂肪,讲一讲自己消化的过程,初二(1)班的魏文君同学是这样创编的:“我叫淀粉,我在我的老家——口腔中被初步消化,这里有我的一位朋友叫唾液淀粉酶,它能让我变成麦牙糖;在我的新家——小肠中,有两位新朋友,一个叫“肠淀粉酶”,一个叫“胰淀粉酶”,它们能让我变成“葡萄糖”……通过这个故事,其他同学很轻松很形象的就理解了三种物质的消化过程及部位,抽象的知识立刻变得感性易懂了。
  3撞击心扉倾注一个“情”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正充分体现了情感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要以满腔的激情撞击学生的心扉,激励、唤醒他们对真理的追求。生物学科内容丰富多彩,为激励学生情感创造了条件。如在学习呼吸过程这一部分内容时,针对呼吸肌与呼吸的关系,可这样概括:肌缩胸扩氧气来,肌张胸缩废气去。学生只要记住这两句话,呼吸过程的四个环节就一清而楚了,学生对记忆的内容也不易忘记。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中存在着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对流的主线,另一条是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正是在知识与情感的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影响下完成的,生物教学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传授知识的基石,俗话说的好“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反之,学生则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不是一部“教书机器”,而是对学生、对事业、对知识有着执着的爱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的神圣使者。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良好的情感感染学生,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引起共鸣,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
其他文献
1转变教育思想,坚持教书育人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唯分数”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教学,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只采取“满堂灌”的教法,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地从
期刊
3月23日福建南平,4月12日广西合浦,4月28日广东雷州,4月29日江苏泰兴,4月30日山东潍坊,5月12日陕西南郑,连续6起校园血案已造成19人死亡,近100人受伤。一系列袭击校园事件引起了国家领导高度关注,教育部发出了紧急通知,有关部门召开了全国综合治理维稳工作会议。联想起2004年7起形式相近的校园血案,值得广大中小幼教师对校园安全深刻反思。近来,笔者通过对上述事件报道的跟踪研究,结合工作
期刊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学生最主要的学习任务。但是纯粹的识字教学对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显得枯燥、乏味。那么如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汉字变得让学生能够学得又好又快呢?本文在韵语识字的教学中进行了探索、研究,志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他们乐识字,并在识字中获取乐趣,从而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  1韵语识字教学的优势  “韵语识字”其主要特点是“快速、高效”。它以韵语快速识字为
期刊
初中语文活动课是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行动的学习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而“表演课”作为初中语文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类型更是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和广泛参与。  我们的初
期刊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朝阳镇位于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花果山北麓,总面积2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000亩,果园10000亩(桃园占8000亩),居住人口1.95万人,素有“建筑业之乡”的美誉。2007年,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苏北五十强乡镇”中居16位。2008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先进镇、“全国乡镇投资潜力500强”。2009年,荣获连云港市“综合经济实力10强镇”和“最具发展潜力乡镇
期刊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中心已开始逐步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再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流。“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课堂教学活动都要为这个主体服务。这种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而且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他们正在努力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建立教学的互动模式。 
期刊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在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经常会出差错。面对差错,教师是训斥、避而不答……方式不同,结果也截然不同。处理不当,会造成学生心理的伤害,扼杀学生求知的天性。作为今天的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并将差错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加以应用。  1善待差错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学生是成长中的尚不成熟的个体,思维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片面性。孩子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才
期刊
【摘 要】 中国的文学源远流长,浩瀚而深邃。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21世纪社会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经受着许多的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以,在这个国家的文化进入较之以前更为丰富更为多元的时代,作为身负教育学生,传经解惑的现代教师,又改如何与时俱进的提升自己的兼容性和创新思维呢?这同样应该成为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与时俱进 兼容性 创新思维    中国是一个代表着神秘神圣的国家,她的神秘不仅仅表现
期刊
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标,重结论轻过程,有活动无激情,有思维无智慧,很多知识只作为一种符号存在于学生的记忆中,始终无法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究其原因,学生在课堂上缺少真切体验是问题的结症所在。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变间接学习为体验学习,让课堂因体验而精彩,让学生的学习因体验而
期刊
叶圣陶先生早年在《读书和受教育》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不能不考虑学生的生命发展(而且不仅仅是为了今天的生命),不能不关注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对语文教育中人文内容的解读和吸纳,应成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  1要解读教材的人文内涵,注重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学生  语文是生命之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