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的解读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vhd5467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早年在《读书和受教育》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不能不考虑学生的生命发展(而且不仅仅是为了今天的生命),不能不关注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对语文教育中人文内容的解读和吸纳,应成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
  1要解读教材的人文内涵,注重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学生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精神家园。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因此,我们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注重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学生。《船长》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语文,文章结尾赞颂道:“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教学时,可让学生谈谈对“做人之道”的理解,学生各抒己见,纷纷说出了“舍己为人、先人后己、忠于职守、诚实守信、舍己救人、大公无私、孝亲敬长、尊老爱幼……”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收获,让他们的心灵接受一次洗礼。
  2要努力实现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
  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反应必然是多元的。因而,《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小学生因为年龄小,认识水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有限。在解读文本时,他们的阅读体验可能存在偏差,甚至见解偏激,这在学习过程中是正常的、真实的。关键是教师不能抛开教材的价值取向,无视学生认识的偏差,要把学生认识的差异及时地转化为教学资源。《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也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肖邦强烈的爱国热情。初读课文时,有学生认为肖邦是个懦夫,不是英雄。教者没有立即予以否定,而是在肯定该同学敢于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大家继续潜心读书,将阅读引向深入。通过再次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下,自主得出结论:肖邦十分爱他的祖国,他用歌曲鼓舞了波兰人民的斗志。他像中国的聂耳,是人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可见,对学生不正确的理解,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珍视学生自由感悟的同时,以平等的对话引领他们通过对课文研读、体验,讨论和争辩进行甄别和评价,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实现教材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体验的有机统一。
  3要在学习语言文字中有机渗透,而不是空洞说教
  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立足于读,着眼于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渗透。那种游离于读,把价值观的引领作为一个独立环节进行教学,这无异于思想品德课中的“导之于行”。教学中人文内涵的解读,不应该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渗透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它强调的是有机渗透,而不是空洞说教。应该通过“披文以入情”的方式,在学生不易看出来的要紧处、关键处、精彩处做些适当的点拨、讲解,而不是硬性的“导之于行”,也不是“贴标签式”的说教。请看下面两则案例:
  案例一:一位教师教学《狐狸卖空气》,结课时,这样进行教学:
  师:花草树木能给我们带来新鲜空气,又能美化环境,那么,我们该怎样保护它们呢?
  生1:要给花草树木除草、浇水。
  生2:不践踏草坪。
  生3:不乱砍伐树木,要不断植树造林。
  生4:成立保护花草树木的纠察队。
  师:同学们想得很好。只有这样做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才会新鲜,人们的身体才会健康。
  案例二:一位教师在执教《鸟岛》一课时,为了渗透环保意识,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说话练习。
  师: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鸟儿们在自由飞翔,游人们在悠闲散步,如果现在你来到这迷人的鸟岛,看到一位青年在捉鸟,你将怎样制止他呢?(经过讨论,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
  生1:叔叔,鸟岛有了鸟才变得如此美丽,如果你把鸟儿捉了,鸟岛就会变得荒凉、难看。
  生2:叔叔,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它帮我们捉害虫,快放了它们吧!
  生3:叔叔,如果把鸟儿换作你,把你也捉起来关进笼子,失去自由,你会怎么样呢?
  案例一的教者,虽然注意到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思想方面的情感教育,但这样的教育方式,环保的意识很难在学生心底扎下根,并内化成自觉的环保行为。因为小学生未到理性年龄,它主要是通过形象感受认识的,情感教育不能搞架空分析,不能靠理性说教。而案例二的教者,让学生在感悟形象中,受到熏陶感染,不仅培养了言语表达能力,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在情感雨露的滋润下得到萌芽。
其他文献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揭示规律、创造发明、改造世界的金钥匙。那么学习知识、认识世界、人们就必须在认识上不断地有所突破,发现新的东西,也就是在思维上要随时突出一个“新”字,没有教师教育创新,便谈不上学生思维创新培养。物理学研究的是力、光、电、热、声、磁等自然现象,目的是找出这些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创造性地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  1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解决“入门难”  “学贵知
期刊
1转变教育思想,坚持教书育人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唯分数”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教学,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只采取“满堂灌”的教法,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地从
期刊
3月23日福建南平,4月12日广西合浦,4月28日广东雷州,4月29日江苏泰兴,4月30日山东潍坊,5月12日陕西南郑,连续6起校园血案已造成19人死亡,近100人受伤。一系列袭击校园事件引起了国家领导高度关注,教育部发出了紧急通知,有关部门召开了全国综合治理维稳工作会议。联想起2004年7起形式相近的校园血案,值得广大中小幼教师对校园安全深刻反思。近来,笔者通过对上述事件报道的跟踪研究,结合工作
期刊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学生最主要的学习任务。但是纯粹的识字教学对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显得枯燥、乏味。那么如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汉字变得让学生能够学得又好又快呢?本文在韵语识字的教学中进行了探索、研究,志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他们乐识字,并在识字中获取乐趣,从而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  1韵语识字教学的优势  “韵语识字”其主要特点是“快速、高效”。它以韵语快速识字为
期刊
初中语文活动课是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行动的学习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而“表演课”作为初中语文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类型更是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和广泛参与。  我们的初
期刊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朝阳镇位于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花果山北麓,总面积2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000亩,果园10000亩(桃园占8000亩),居住人口1.95万人,素有“建筑业之乡”的美誉。2007年,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苏北五十强乡镇”中居16位。2008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先进镇、“全国乡镇投资潜力500强”。2009年,荣获连云港市“综合经济实力10强镇”和“最具发展潜力乡镇
期刊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中心已开始逐步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再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流。“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课堂教学活动都要为这个主体服务。这种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而且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他们正在努力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建立教学的互动模式。 
期刊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在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经常会出差错。面对差错,教师是训斥、避而不答……方式不同,结果也截然不同。处理不当,会造成学生心理的伤害,扼杀学生求知的天性。作为今天的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并将差错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加以应用。  1善待差错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学生是成长中的尚不成熟的个体,思维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片面性。孩子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才
期刊
【摘 要】 中国的文学源远流长,浩瀚而深邃。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21世纪社会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经受着许多的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以,在这个国家的文化进入较之以前更为丰富更为多元的时代,作为身负教育学生,传经解惑的现代教师,又改如何与时俱进的提升自己的兼容性和创新思维呢?这同样应该成为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与时俱进 兼容性 创新思维    中国是一个代表着神秘神圣的国家,她的神秘不仅仅表现
期刊
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标,重结论轻过程,有活动无激情,有思维无智慧,很多知识只作为一种符号存在于学生的记忆中,始终无法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究其原因,学生在课堂上缺少真切体验是问题的结症所在。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变间接学习为体验学习,让课堂因体验而精彩,让学生的学习因体验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