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津英语新教材充分考虑到交际与文化的关系,涉及话题众多,文化知识面广,包括道德教育、行为规范、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语言学习、兴趣爱好、文体活动、名人传记、旅游博览等,许多课文充满跨文化交际的信息,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对于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水平尤为重要。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体会很深,总结如下。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语言与了解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实际上,中国人和西方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两者从风俗习惯到思维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极大地影响了英语的学习和交际。学习者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词不达意和语用失误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掌握语言文化教学的策略和技巧,采取灵活的方法渗透文化教育,及时地、渐进地、自然地、启发式地将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
二、课堂上加强跨文化意识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
教师不仅要注意正确的语言形式,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定型,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能自觉地结合具体文化背景知识和学过的语言材料来表达。具体操作时,可因教材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1.实践感知法。可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话剧进行表演,如牛津英语7A Unit 3 Let’s celebrate讲述的是不同国家庆祝节日的风俗,在处理本单元的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在课堂上表演美国人是如何庆祝节Halloween的,这一方法不仅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也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感知。
2.注解引导法。对一些特殊的语言描写以及某些语言表达的特定含义加以注释,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例如,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 a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拳击手在比赛中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十不能起来则判输。但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十,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了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所以,在教学中适时地对一些词语、表达法进行注解和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交际。
3.比较鉴别法。教学中可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人文化。为了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对比分析两种不同的文化因素,以揭示出差异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学习牛津英语教材8 A Unit 1 Feiends这一单元时,为了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笔者举了一个例子:某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Ladies and gentlemen,I'm glad to introduce you a very pretty girl,Miss Brown.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话音刚落,旁边的美国女教师一脸难堪。为什么会这样呢?从文化习俗来看,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褒扬的言辞,主观性极强,甚至有夸大成分,被介绍者嘴上谦虚一番,也乐于被赞美。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只需介绍客观情况,不必评头论足。主观性的评论,尽管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甚至虚伪的感觉。因此,美国女教师对pretty和good两个主观用语感到不知所措。这样一比较让学生既了解了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又知道了本民族的习俗。
4.词汇渗透法。英汉语中存在很多意义相差很大的词汇和习语,这些词汇和习语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形成,反映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习俗。比如,"龙"在中国象征高贵、神圣、伟大,而在英语中,"dragon"却是邪恶、狡诈的象征。"狗"在汉语中经常作为贬义词,但在英语中,"dog"却通常是褒义词,如"a top/big dog''、"dog guy(高官;大亨)"、"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样忠诚)"、“a lucky dog(幸運儿)”。两种文化在虚、实、神、形方面的差异造成两种语言词汇意义的不对等。
5.相关融合法。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如牛津英语7 A Unit 4 Food部分学习了好多种食物,然后引入当别人间"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中国人会回答"不用了"、"别客气"、"不用麻烦了",而西方人会用"Yes,please."或"No,thanks."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中国文化讲究谦让、委婉和含蓄,西方文化提倡个性、率直和坦诚,这种文化差异也反映在了对用餐语言的使用和应答上。
三、丰富课外活动,多渠道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外活动在跨文化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如看外国原版电影、录像、幻灯,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帮助学生对比、归纳中外文化差异;组织英语竞赛、表演;加大与外国朋友交流的机会,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通过聊天工具与英语国家的人直接交流等。只有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大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了解,才能使他们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文化作为语言中一个活跃的因素,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同时也会带来文化间的冲突和矛盾,这一点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应当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步贯穿在课堂语言教学中,才能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语言与了解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实际上,中国人和西方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两者从风俗习惯到思维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极大地影响了英语的学习和交际。学习者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词不达意和语用失误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掌握语言文化教学的策略和技巧,采取灵活的方法渗透文化教育,及时地、渐进地、自然地、启发式地将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
二、课堂上加强跨文化意识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
教师不仅要注意正确的语言形式,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定型,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能自觉地结合具体文化背景知识和学过的语言材料来表达。具体操作时,可因教材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1.实践感知法。可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话剧进行表演,如牛津英语7A Unit 3 Let’s celebrate讲述的是不同国家庆祝节日的风俗,在处理本单元的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在课堂上表演美国人是如何庆祝节Halloween的,这一方法不仅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也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感知。
2.注解引导法。对一些特殊的语言描写以及某些语言表达的特定含义加以注释,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例如,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 a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拳击手在比赛中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十不能起来则判输。但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十,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了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所以,在教学中适时地对一些词语、表达法进行注解和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交际。
3.比较鉴别法。教学中可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人文化。为了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对比分析两种不同的文化因素,以揭示出差异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学习牛津英语教材8 A Unit 1 Feiends这一单元时,为了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笔者举了一个例子:某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Ladies and gentlemen,I'm glad to introduce you a very pretty girl,Miss Brown.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话音刚落,旁边的美国女教师一脸难堪。为什么会这样呢?从文化习俗来看,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褒扬的言辞,主观性极强,甚至有夸大成分,被介绍者嘴上谦虚一番,也乐于被赞美。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只需介绍客观情况,不必评头论足。主观性的评论,尽管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甚至虚伪的感觉。因此,美国女教师对pretty和good两个主观用语感到不知所措。这样一比较让学生既了解了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又知道了本民族的习俗。
4.词汇渗透法。英汉语中存在很多意义相差很大的词汇和习语,这些词汇和习语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形成,反映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习俗。比如,"龙"在中国象征高贵、神圣、伟大,而在英语中,"dragon"却是邪恶、狡诈的象征。"狗"在汉语中经常作为贬义词,但在英语中,"dog"却通常是褒义词,如"a top/big dog''、"dog guy(高官;大亨)"、"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样忠诚)"、“a lucky dog(幸運儿)”。两种文化在虚、实、神、形方面的差异造成两种语言词汇意义的不对等。
5.相关融合法。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如牛津英语7 A Unit 4 Food部分学习了好多种食物,然后引入当别人间"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中国人会回答"不用了"、"别客气"、"不用麻烦了",而西方人会用"Yes,please."或"No,thanks."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中国文化讲究谦让、委婉和含蓄,西方文化提倡个性、率直和坦诚,这种文化差异也反映在了对用餐语言的使用和应答上。
三、丰富课外活动,多渠道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外活动在跨文化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如看外国原版电影、录像、幻灯,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帮助学生对比、归纳中外文化差异;组织英语竞赛、表演;加大与外国朋友交流的机会,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通过聊天工具与英语国家的人直接交流等。只有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大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了解,才能使他们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文化作为语言中一个活跃的因素,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同时也会带来文化间的冲突和矛盾,这一点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应当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步贯穿在课堂语言教学中,才能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