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诗圣.诗佛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gxing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让我举出唐代三位最伟大的诗人,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李白、杜甫和王维。说来有趣,这三人恰恰代表了中国古代三种不同的哲学思想。李白代表道家,被称为“诗仙”;杜甫代表儒家,被称为“诗圣”;王维代表禅宗,被称为“诗佛”。
  李白的诗大多意境开阔,正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点神龙不见首尾的意思,很得老庄浪漫主义的真谛。“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不是活脱脱一个庄子版的李白吗?这和庄子笔下那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人有几分相似。除此之外,李白的思想中还有一点“空”的观念,如“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恐怕也与老庄“遗世而独立”的思想有关。
  而杜甫的诗呢,可以说“字字句句皆是泪”,饱含着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是他对家人真挚的思恋;“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是他对政局强烈的关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他对国家深厚的感情。如此看来,杜甫真是按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来要求自己了。然而杜甫的仕途是很不顺利的,直到晚年,他也是颠沛流离,“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尽管如此,杜甫也从未放弃忠君报国的信念,这难道不是儒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吗?能够如此,杜甫也真无愧于“诗圣”的这个“圣”字了。
  放下杜甫的沉重,再来谈王维的空灵。“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多么清幽空寂的所在。然而这里的“空”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生机勃勃。你看,这里有花的开落、月的升移,最妙的是还有鸟的鸣叫,写动正是为了反衬静,试问,如果环境不是够幽静,谁还会注意到鸟鸣花落呢?作者要表现的不仅仅是环境的幽静,更是赏景之人心的静定。因为如果用一颗空灵的心去体悟外景外物,那么空境呈空,实境也空;静境呈静,动境也静。这正如天山上的天池,怀着无限的静定,才能映现出纤尘不染的碧空。这种空的感觉最得禅宗之真味,真的有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味。
  有仙,有圣,有佛,唐代怎能不成为诗歌的巅峰时代呢?
  ■编辑/王洪丽
其他文献
作家梁晓声先生著有《雪城》《浮城》《年轮》等数十部长中篇小说与影视剧。除写作、读书之外,梁晓声也经常参加一些体脑结合、动静交替的活动,来提高身体素质。  梁晓声认为修身、养性是两个概念:“修身”是养生学意义上的问题。虽然中年人知道养生的重要性,但却无法实施,因为没有时间,退休之后,才有较多时间从事各种养生活动。“养性”强调的是某种思想方法,通过思想精神滋润人的灵魂,用不同的思想方法进行自我心灵安慰
期刊
一  盛世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梦,从传说中的上古尧舜禹三代,周朝的成康,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哪一个盛世不被人们无数次地歌颂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多少文人士大夫的终生抱负!  然而,自古以来,对于盛世的定义就是模糊的,皇帝眼中的盛世和老百姓眼中的盛世是有很大差距的。在封建社会,哪个皇帝不说他身处的那个时代是盛世?就连那些亡国之君也自我感觉良好着呢,不到最后时刻,他们是不
期刊
生命的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心理。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基本的善良,对他人的善意,其中尤其要强调的是克制嫉妒。  嫉妒常常会使人丧失自己的善良本性,由于嫉妒,人们会以别人的失误为自己的成绩,把别人的跌跤当成自己的进益,而嫉妒基本上是一种弱者的心理,只有自己跑不快的人才盼望别人犯规罚下或者跌跤倒地,自己没有本事挣钱的人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丢钱包上。  嫉
期刊
蔡先生代表两种伟大的文化,一曰,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曰,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此两种伟大文化,具其一已难,兼备尤不可观。先生殁后,此两种文化,在中国之气象已亡矣!   ——傅斯年    国人共悼蔡先生  1940年3月5日,这一天,蔡元培逝去了。这位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学贯中西的通儒、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灯塔,怀着悲怆与孤独,怀着未完的理想在香港溘然而逝。  同一天,蒋介石发来唁电。  两天后,
期刊
古有墨者,与敌交锋,不畏刀枪,视死如归,故有“死士”之誉。墨家同时也是和平的捍卫者,不惜以死捍卫道义。墨家以“勤生薄死以赴天下人之急”而被誉为侠义。实际上,墨家严密的组织性与义无反顾的死士群体,已经是近代政党的雏形。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性,其领袖称为“钜子”, 从先秦典籍中可考证的墨家钜子只有三人:孟胜、田襄子、腹。墨家第三代钜子孟胜,曾演绎了一次重信义的“身体政治”——死亡。  墨家弟子不光要学
期刊
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会将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同国家的整体命运联系在一起,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绵延千年的时间线上的一个点。这个点会在历史长河中投射影像,这影像让我们感到,我们属于一个伟大的、不可替代的族群,这种强大的归属感支撑着全体人民的内心世界。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国的家,国是家的国”……中国人精神气脉中最本真的“家国情怀”,在今天尽情释放。   “国”与“家”交融的观念,是伴随着新中
期刊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唐太宗  作为政治家的唐太宗,一个重要的长处就是善于求贤和纳谏。他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即位之初,就要求德彝举贤,德彝久无所举,理由是“于今未有奇才”。太宗对他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这说明人才无时不有,关键是在善于发现人才。  
期刊
“风流”一词早在汉代已广泛使用,原指风俗教化如风之行、如水奔流。  风流往往与恃才而不拘礼法的名士连在一起,称之为“名士风流”。风流是一种美,是魏晋士人的一个鲜明特征。冯友兰说:《世说新语》常说名士风流。我们可以说,风流是名士的主要表现。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  魏晋风流主要表现三种形式:即清谈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  清谈之风  清谈对于统治者来说十分有利,因为转移了许多人的视线和注意力,
期刊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曾有过深深浅浅的期待,期待一个人,期待一个地方,期待一个晴天,期待一种生活,时光荏苒,期待是心头隐忍的忧伤和喜悦……  ——题记    我想,七十年代初那几年是我人生中最缓慢最艰难的岁月。那是一种几近绝望的期待。我那时经常画一些搁浅在沙滩上或干枯的河床里被遗弃的船。我现在很难弄明白,当初是否出于一种自我的隐喻。  八十年代,我写过一篇诗化的短篇小说叫《船歌》,其中也写了一只搁浅的船
期刊
如果从1950年任教于江苏省无锡市第一女中算起,冯其庸先生从事教育工作整整60年了。他在人大教过书,后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也带了许多研究生,算得上桃李满天下。对于“大师”的称号,他含蓄地表示:“要是将‘大师’理解为‘大学教师’,我倒很符合。”  人大国学院成立时,冯先生讲了国学入门课,那一年他已经81岁高龄。去年夏天,首届学生完成了六年本硕连读的学业,100%的就业率令曾是首任院长的冯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