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名士真风流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流”一词早在汉代已广泛使用,原指风俗教化如风之行、如水奔流。
  风流往往与恃才而不拘礼法的名士连在一起,称之为“名士风流”。风流是一种美,是魏晋士人的一个鲜明特征。冯友兰说:《世说新语》常说名士风流。我们可以说,风流是名士的主要表现。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
  魏晋风流主要表现三种形式:即清谈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
  清谈之风
  清谈对于统治者来说十分有利,因为转移了许多人的视线和注意力,所以上至帝王下至文武官员,文人僧道都崇尚和参加清谈。清谈,对于当时知识分子说来,是高贵风雅之举,是显露自己才华的极好机会 。
  清谈内容以《易》《老》《庄》三玄为主,论辩《周易》《老子》《庄子》的义理,清谈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主客相对论辩,在两人中进行;一人清谈,听者不进行辩驳,或者自己问难,自己答辩,犹如独角戏一样,王弼很小的时候就有这种本领,往往所谈的义理别人是难以企及的;临时拈题,在座都各清谈一通;两人论辩,一人评判。
  东晋时代,清谈之风之盛无以复加,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东晋以后,士人们流为清谈,而不去做文章了。
  品题之风
  东晋时代的品题,实际上就是上层社会中对士人品德、才干、容貌、举止、风度气质的品评论鉴。
  品题是有其目的的,品题既是审美的,也有其功利性。虽然不像李白说的“一经品题,便作佳士”。但它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名誉、地位、前途。《世说新语·品藻》云:“世论温太真(峤)是过江第二流高者。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温常失色。”温峤品题因为未列入第一流,脸色都变了,足以说明当时知识分子对此是何等看重。名士品题或毁或誉都非同小可。在不少情况下,品题能起到发现与选拔人才的积极作用。对一些青少年来说,品题可激励他们成才。
  汉末出现郡国举士的“月旦评”。其主题词是:“评”。而东晋时代是赏誉,其关键在一个“赏”字。品题是一个审美过程,从品题中可以看出,魏晋时代对人物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品题在美学史上有重要意义,宗白华曾指出: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
  任诞之风
  任诞之风主要表现在饮酒、服药、裸裎、率真任性等方面。
  魏晋饮酒者之面广、人多,是这一时期以前各个朝代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文人雅士极少是不饮酒的。他们狂饮酣醉,放浪不羁。 东晋名士们嗜酒如命,终日沉醉,其实质是为了逃避现实,明哲保身。
  他们表面上放达任诞,内心却无比忧愤,“何以解忧,唯有社康”;“胸中块垒,故须酒浇之”,用酒来麻醉自己。更有一些名士用酣饮作为抵抗和逃避政治的一种手段。据《晋书·阮籍传》记载:“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置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在魏晋的名士看来,全身远祸,酣饮是最佳选择了。
  当时的名士学人感到人生易老,生命短促,通过服药以求健康长寿。《晋书·王羲之传》中说“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 便是例证。
  裸裎即在众目睽睽之下,不穿衣服,这就是在世界上最开放国家也极少见。一直很封闭的我国封建社会,也许一般人难以相信有这种情况发生。其实,在我国先秦时代,就有人在人面前出现裸体。《楚辞·涉江》:“桑扈裸形”,桑扈是一名隐士,裸形即裸体。裸裎在东晋已相当流行,把任诞之风推向了极致。
  重视情感,率真任性。魏晋风流名士、文人学子狂放超逸,他们的一些举止达到惊世骇俗、使人不可接受的程度,然而他们对人对事一往情深,令人感叹。冯友兰先生认为“有深情”“有玄心”“有洞见”“有妙赏”,是魏晋风流的四大特点。《世说新语·伤逝》云: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真挚的情感!宗白华认为这是一种“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东晋名士们率真任性,不同凡响,无拘无束,不按常人规范行事,他们反对名教,我行我素,崇尚“真”和“自然”,这些都表现晋人的人格追求和审美观念。
  那为一杯酒放弃生后名的率真,闻美人殁而往吊之的坦荡,裸形体而法自然的放浪,一任狂澜既倒宠辱不惊的淡定,是处不拘小节的自然,处世维艰幽默对之的旷达,这一切的至情至性无不让我们深深震撼和景仰。
  清谈误国
  清谈是魏晋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对美学和哲学的发展,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清谈的艺术在于,将最精粹的思想,通常就是道家思想,用最精粹的语言,最简洁的词句表达出来。所以它是很有讲究的,只能在智力水平相当高的朋友之间进行,被人认为是一种最精妙的智力活动。
  但是任何一种事物都是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走向反面,风流名士们蔑视礼法,狂放不羁,富于个性,更成为人们对那个时代最为深刻的记忆。 他们在饮酒中逃避现实,及时行乐;他们对服药趋之若鹜;他们追求宽衣大袖的魅力,他们迷恋麈尾的风采;他们在围棋、樗蒲等休闲活动中展示竞争意识和个性人格精神;他们谈玄论道,得意忘象;他们仕隐兼修,“食甘旨,服轻暖”,不做天仙做地仙,正所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魏晋风度成为当时人们的一种审美理想。魏晋名士风流似乎总在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中国的文化血脉之中,并深深影响着后世的文化心理和精神追求。
  ■编辑/徐晓浪
其他文献
孔子所推崇的周礼实际上就是从婚姻家庭开始的,在周朝婚姻制度已经在形成:   婚姻缔结的三大原则。即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凡不合此三者的婚姻即属非礼非法。  一夫一妻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求。虽然古代男子可以有妾有婢,但法定的妻子只能有一个。也就是说只有一夫一妻是合法的婚姻,只有正妻所生的子女为嫡系,其他皆为庶出,在家庭关系中处于比较低的地位。    “同姓不婚”也是缔结婚姻的一个前提。
期刊
巴金的情书和家书远不像沈从文那样写得文采飞扬,更不像徐志摩的情书那样浪漫、夸张。他写得很朴实,大多篇幅是在叙述见闻或交代事情。   1952年,巴金被安排前去朝鲜战场深入生活,行前在北京等待出发。这段时间,巴金写给萧珊的信,有了更多的倾诉。谨摘录如下:  我很想念你们,尤其想念你。每次分别心里总充满着怀念。无论到什么地方,我总会记着你。  (1952年2月12日)  在这方面我的确有点毛病,看见玩
期刊
《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文帝杨坚时期。全书共七卷二十篇内容广泛涉及儒学、佛学、道家、玄学、史学、文学、音韵、训诂、风俗习惯以及当时各地的生活方式,“又兼论字画音训,并考定典故,品弟文艺”,内容的确“曼衍旁涉”,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    在那个时期,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各种技艺和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
期刊
作家梁晓声先生著有《雪城》《浮城》《年轮》等数十部长中篇小说与影视剧。除写作、读书之外,梁晓声也经常参加一些体脑结合、动静交替的活动,来提高身体素质。  梁晓声认为修身、养性是两个概念:“修身”是养生学意义上的问题。虽然中年人知道养生的重要性,但却无法实施,因为没有时间,退休之后,才有较多时间从事各种养生活动。“养性”强调的是某种思想方法,通过思想精神滋润人的灵魂,用不同的思想方法进行自我心灵安慰
期刊
一  盛世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梦,从传说中的上古尧舜禹三代,周朝的成康,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哪一个盛世不被人们无数次地歌颂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多少文人士大夫的终生抱负!  然而,自古以来,对于盛世的定义就是模糊的,皇帝眼中的盛世和老百姓眼中的盛世是有很大差距的。在封建社会,哪个皇帝不说他身处的那个时代是盛世?就连那些亡国之君也自我感觉良好着呢,不到最后时刻,他们是不
期刊
生命的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心理。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基本的善良,对他人的善意,其中尤其要强调的是克制嫉妒。  嫉妒常常会使人丧失自己的善良本性,由于嫉妒,人们会以别人的失误为自己的成绩,把别人的跌跤当成自己的进益,而嫉妒基本上是一种弱者的心理,只有自己跑不快的人才盼望别人犯规罚下或者跌跤倒地,自己没有本事挣钱的人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丢钱包上。  嫉
期刊
蔡先生代表两种伟大的文化,一曰,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曰,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此两种伟大文化,具其一已难,兼备尤不可观。先生殁后,此两种文化,在中国之气象已亡矣!   ——傅斯年    国人共悼蔡先生  1940年3月5日,这一天,蔡元培逝去了。这位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学贯中西的通儒、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灯塔,怀着悲怆与孤独,怀着未完的理想在香港溘然而逝。  同一天,蒋介石发来唁电。  两天后,
期刊
古有墨者,与敌交锋,不畏刀枪,视死如归,故有“死士”之誉。墨家同时也是和平的捍卫者,不惜以死捍卫道义。墨家以“勤生薄死以赴天下人之急”而被誉为侠义。实际上,墨家严密的组织性与义无反顾的死士群体,已经是近代政党的雏形。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性,其领袖称为“钜子”, 从先秦典籍中可考证的墨家钜子只有三人:孟胜、田襄子、腹。墨家第三代钜子孟胜,曾演绎了一次重信义的“身体政治”——死亡。  墨家弟子不光要学
期刊
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会将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同国家的整体命运联系在一起,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绵延千年的时间线上的一个点。这个点会在历史长河中投射影像,这影像让我们感到,我们属于一个伟大的、不可替代的族群,这种强大的归属感支撑着全体人民的内心世界。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国的家,国是家的国”……中国人精神气脉中最本真的“家国情怀”,在今天尽情释放。   “国”与“家”交融的观念,是伴随着新中
期刊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唐太宗  作为政治家的唐太宗,一个重要的长处就是善于求贤和纳谏。他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即位之初,就要求德彝举贤,德彝久无所举,理由是“于今未有奇才”。太宗对他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这说明人才无时不有,关键是在善于发现人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