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1987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读完了利季娅的《临终》,关于茨维塔耶娃生命的最后侧影。
  读后非常震撼,心里翻腾难过,唏嘘不已,差点掉下眼泪。
  在我以前阅读茨维塔耶娃的诗歌,了解她的身世的时候,“那是孤苦的、艰难的、悲惨的一生。那是高傲的、充实的、永恒的一声。”
  我并没有觉得像今天阅读到利季娅《临终》中所呈现的撕裂人心的残酷来,虽然已经足够残酷。
  比如,大多数介绍茨维塔耶娃,多说她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虽然也提到她家没能逃过大清洗,丈夫被枪毙(在她自杀后一个半月),女儿被流放(在劳改营和流放生活中度过了17年,直到1956年才重获自由),诗人自己被疏散时甚至被拒绝做一名洗碗工,最后在极端孤独、绝望的痛苦中自缢身亡。她最挂念的儿子,在母亲自杀3年后的1944年,在卫国战争白俄罗斯前线牺牲,时年19岁。
  女诗人的朋友爱伦堡在回忆录《人岁月生活中》,用《钟情而坚贞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勾勒了茨维塔耶娃的侧影,但爱伦堡也只是语焉不详地谈到了茨维塔耶娃最后的命运:
  “埃夫龙(茨维塔耶娃的丈夫)死了。阿丽娅(女诗人的女儿)在远方。马琳娜(女诗人本人)就是在莫斯科也是孤独的……茨维塔耶娃在撤退到叶拉布加市以后便自杀了。”
  套用利季娅的责难,就是要问,为何死的,是平常死还是意外死,还是被枪毙?何时死的?女儿为何在远方……
  爱伦堡在结尾时心情沉重地写道:
  “每当我重读茨维塔耶娃的诗作的时候,我都会突然忘记诗歌而陷入回忆,想起我的许多友人的命运,想起我的命运——人,岁月,生活……”
  我相信爱伦堡写这段话时定然心潮难平,定然想起了许多熟悉不熟悉的朋友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消失的秘密,自己躲过去了,对友人思念以及个人情感止的煎熬。
  但这种模糊的语焉不详,正是利季娅在《捍卫记忆》中强烈反对的。利季娅愤怒地指出,在苏联的百科全书和苏联的许多著作中,介绍到大清洗中的受难者,都是如此的含混模糊:他死于某某年;她死于某某事故;她因绝望自杀……而其实每一个死亡背后都有非常的命运,残酷的命运。
  有关这一点,我有限的苏俄历史知识在爱伦堡的回忆录也得到了某些印证。就像茨维塔耶娃。
  在利季娅记录的与茨维塔耶娃相遇的短短时间内,所呈现给我们的那些细节所产生的震撼,是那些抽象的概念化的残酷命运所难以起到的。
  利季娅这样记录了茨维塔耶娃最后的命运。
  1941年茨维塔耶娃(她早已是俄罗斯最有名的诗人之一)被疏散到奇斯托波尔,苏维埃社会主义鞑靼共和国的一座小城,其时诗人身上只有200卢布,口袋里装了些毛线圈准备换钱(帕斯捷尔纳克的夫人听说后要买了),但当地作协不给诗人上户口,而是要继续遣送她到叶拉布加去,因为她的丈夫和女儿被捕。
  经过多方努力,最终茨维塔耶娃得以在奇斯托波尔上了户口,但整个过程艰辛荒诞,而且充满羞辱。
  利季娅在谈到当时自己唯一熟悉的诗人的诗《里程》时,愤怒地感叹:
  “难道亲手写出受难者如此痛心的祈祷,如此严厉的责难,如此向上帝呼吁的人竟不能上户口?”
  “难道哭诉出这样诗篇的诗人,不永远登记在伟大的俄国文学史的户口簿上,即在俄罗斯大地任何地点都能报上户口?”
  茨维塔耶娃向作协申请到即将开办的作家食堂当洗碗工,但作协说,申请的人很多,可位置只有一个,但愿她走运。
  “我对即将开办的食堂和茨维塔耶娃争取洗碗工的位置都一无所知。噢,当然,当然,任何劳动都是光荣的。愿上帝保佑她!难道竟没有人感到羞耻:比如我坐在饭桌前大口喝汤,大嚼胡萝卜饼,我走后洗碟子、勺子和叉子的不是别人,竟是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如果让茨维塔耶娃当洗碗工,阿赫玛托娃为什么不能当呢?而如果亚历山大勃洛克没死,可以让他在食堂烧锅炉嘛。这才是真正的作家食堂。”
  调侃中充满了无以言表的愤怒和绝望。
  利季娅详细记录了与茨维塔耶娃一起,在奇斯托波尔一位热心的朋友家里,应那位热爱诗人的女主人的要求,茨维塔耶娃朗诵了自己的一首诗,《思念祖国》,但她没有肯朗诵完,她只朗诵到了这一段便结束了:
  “我不再迷恋亲切的母语,
  我不再倾听母乳的呼唤,
  我不在乎——陌生路人
  听不懂我的语言!”
  利季娅写道:“她朗诵到这里沉默了。‘我不在乎——陌生路人听不懂我的语言!’是用极其轻蔑的语调念出来的。是挑衅。妄自尊大。诗戛然而止,仿佛扔掉没吸完的烟头。”
  “50年代我才听到《思念祖国》的最后一节,那时才明白,为什么在绝望中,在奇斯伯托尔,她不愿意朗读最后四句。因为在所有决然‘否定’之后,在所有‘不’之后,在最后四行中出现了‘是’,出现了肯定,倾诉了自己的爱:
  ‘所有房子对我都陌生,所有教堂都已空荡,
  对我都一样,我都不在乎。
  但万一道路上出现灌木丛,
  尤其是忽然出现——花楸树……”。
  利季娅说,茨维塔耶娃朗诵这首诗时的神情腔调,“像一头被捕获的威武的猛兽,竖起身上的毛,蔑视铁笼和观看的人。”这神情也让利季娅想起了小时候看到的马雅可夫斯基向自己的父亲朗诵诗时的神情:
  “像一头竖起身上毛的被捕获的野兽——在驯服的野兽当中一头未失去野性
  的野兽。”
  我读到茨维塔耶娃的这首诗,翻译的版本略有不同,题为《乡愁》,其实与《思念祖国》也接近,它的最后是这样翻译的:
  “一切家园我都感到陌生,一切神殿对我无足轻重,
  一切我都无所谓,一切我都不在乎。
  但,倘若在道路旁——出现树丛,
  特别是那——花楸果树……”   我很喜欢这首诗,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里尔克土豆地里的咿语、荷尔德林的故乡与茨维塔耶娃的乡愁》,专门抄录了这首诗。但我当时并不知道,在奇斯托波尔,在叶拉布加,茨维塔耶娃面临的是这样的环境。
  多么幼稚!多么表面!
  就像利季娅记下的,1940年9月5日茨维塔耶娃写下一段话,其中有一句:“一年来(大约)我都在寻找上吊的钩子。”
  利季娅写道:“这一年前发生了什么是呢?”1939年8月27日女儿阿里阿德娜·阿莉亚——被捕,同年10月10日丈夫谢尔盖埃弗隆被捕。从这时起她便寻找钩子,从两次离别开始。带走女儿,送进监狱,劳改营,流放。带走丈夫,处决。”
  因为接连的死亡和意外的继承,利季娅后来得到了半张纸片,上面用清晰有力的笔记写道:
  “文学基金委员会理事会:请分配我到文学基金会即将开办的食堂当刷餐女工。玛·伊·茨维塔耶娃,1941年8月26日”
  茨维塔耶娃是8月28日从奇斯托波尔返回叶拉布加的。
  8月31日,茨维塔耶娃在叶拉布加上吊自杀。
  “食堂9月开张。我那时已不在奇斯托波尔,至于谁得到了茨维塔耶娃争取的洗刷餐具的位置,我就不清楚了。”
  利季娅在纪念文章的结尾看似轻描淡写的这句话背后,潜藏着多大的痛苦绝望的指控!
  就如利季娅自己所言,回忆的标题不应是“临终”,应该改为“心死”。
  哀莫大于心死。
  但就像爱伦堡所说,茨维塔耶娃是“钟情而坚贞的诗人”,她在《祖国》里写道:
  “你啊,我就是断了这只手笔,——
  哪怕一双!我也要用嘴唇着墨
  写在断头台上:令我肝肠寸断的土地——哉的骄傲啊,我的祖国!”
  心死了,无路可走无处可躲的诗人,只能扔下不知所踪的丈夫女儿,扔下未成年的心爱的儿子,在“令自己肝肠寸断的土地”的骄傲和热爱的祖国,选择了自缢。
  这是抗议还是逃避?抑或还有其他?
  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她的诗在她那热爱的祖国,她诗中歌颂的那个祖国却不允许国民读她的诗歌她的散文,她的诗作只能通过地下出版流传,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
  一个国家一个政权如此豪奢地弃掷国家的文化精英,为世所罕见。
  在古希腊,我知道,苏格拉底是被这样直接处死的。
  在古中国秦朝,有焚书坑儒。
  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我只知道有纳粹德国、苏联斯大林时期和中国改革开放前。
  我在给陈远的《负伤的知识人》一书写的序言中,曾经写道:
  “一个号称敝帚都要自珍的国家,却如此这般豪奢地对待自己民族的文化精英,弃自己的肱股之士如同敝屐,这又是怎样的悲剧?”
  这又是怎样的悲剧?
  这不只是当事人当事国的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剧,人类文明的悲剧。
  利季娅在《纪念弗丽达》一文中写道:“国家失去知识分子就失去了编年史,当局便有可能编造各种荒唐的故事冒充历史。”
  其实历史就是这样的。
  失去了良心和灵魂的国度,永远不会珍视自己的良心和灵魂,它就会一直重蹈旧辙,徘徊迷惘,精神上原地踏步,不,甚至,倒退,跌入深渊。
  苏联作协讨论开除帕斯捷尔纳克时,帕斯捷尔纳克因病未出席,他给会议发了一封信,信中一句话常被引用:
  “我并不期待真理将会胜利,正义将被守护。”
  在我完成的一篇文章《做媒体与制陶——新京报9周年》中,我写了这样一句话:
  “也许,我们很难在坚持中等来自己渴望的春天。
  但无论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时代,努力与放弃,努力与沉沦,都有霄壤之别。”
  另一位伟大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写普希金的话意味深长:
  “……他战胜了时间和空间……但这已经与文学没有直接的关系了,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无论如何,努力与放弃,努力与沉沦,还是完全不同的。
  感谢利季娅捍卫记忆的不懈努力,感谢茨维塔耶娃那些不朽的诗歌。
  “我的诗覆满灰尘摆在书肆里,
  从前和现在都不曾有人问津!
  我那像琼浆玉液醉人的诗啊——
  总有一天会交上好运。”
  写这首诗的时候,茨维塔耶娃刚刚才二十岁。
  “经历了整整一百年啊,
  我才最终迎来了你!”
  1919年8月,茨维塔耶娃在《致一百年以后的你》中写下了这句话。
  120年前的秋天,1892年10月8日,茨维塔耶娃出生于俄罗斯一个书香门第。
其他文献
辛亥革命中太原起义的当天,时年28岁的阎锡山被推举为都督,这个在风云变幻的民国政坛中绝无仅有的不倒翁从此统治山西长达38年之久,山西的民国历史,很大程度上成为他个人的历史。  乱世成就政治奇人  阎锡山出生于山西五台县河边镇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接受过5年的传统教育,1900年与父亲在金融投机生意中的失败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乱世山西因此少了一位杰出的商人而成就了一个集五千年权术于一身的政治奇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为了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适应软件测试岗位需要,针对“软件测试”课程的特点,本文就软件测试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尝
西北实业公司是山西公营经济的集大成者,也是民国时期山西经济建设的一个巨大成就。  创办西北实业公司,是实现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的一个重要而关键性的步骤。对此,阎锡山在1946年4月为西北实业公司(后改称西北实业建设公司)本部创办的《西北实业》月刊题写的“发刊词”中作了详尽的说明,他说:“远自‘九一八’事变之后,国家即陷于严重的困难当中,我认为国家民族到了这种危险的地步,将来不知作何了结。鉴于古人
民国要员的工资大概有多少呢?本文希望能给您揭秘。  蒋介石每月800块大洋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文官官等官俸表》,重新厘定了各级公务员的工资标准。按照该表规定,时任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拿的工资跟行政院院长、立法院院长和各部总长一样,都是每月800R大洋。副委员长、各部次长以及各省主席,工资比蒋介石稍低一些,每月能拿到680块大洋左右。  这时候,官员薪水还很单纯,除了工资就是工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早在2007年冬天,助理就告诉我要有这么一个演讲。我没有什么准备,只是想随便与大家聊聊,或许对你们以后会有帮助。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很多都去了华尔街?  当我在Kirkland吃中午饭的时候,在Leverett吃晚饭的时候,当我在我上班时和同学们见面的时候,甚至当我在国外碰见我们刚毕业的学生的时候,同学们都会问我一些问题。你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不是课程计划,不是提建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将依据湖南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写作部分的情况以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怎样有效实施英语写作教学。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how to effectively impl
欧州应用科技大学不同于我国的高职高专,也不同于美国的社区学院,它强调“为职业实践进行科学教育”,这也是应用科技大学与综合大学最主要的区别所在.综合大学从事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