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提升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gl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教版新课程《化学》九年级,各章节均体现了化学知识与科学探究、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有效的化学课堂应是和谐的。追求和谐是教师的目标,和谐课堂是促进学生化学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和谐课堂 化学素养
  
  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是指事物与现象诸方面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
  传统应试教育“欠和谐”充斥着整个课堂,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协调、全面发展。新课标要求教师扬弃传统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把知识、能力、情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三化学教学进行反思,认为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化学素养提升,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重塑新型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
  
  在以人为本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施和谐课堂的教育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即:一方面是如沐春风的师生关系指师生在知识、人格、精神、道德等各层面展开交流,通过师生在知识、情感、道德、灵魂等各层面的广泛、深入的交流與“共鸣”,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在于有效沟通,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有助于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的心灵,有助于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首先要施之以爱。爱是教育工作的前提、基础、源泉。给学生以爱,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但要爱学生,还要知道怎样去爱学生,更要知道怎样去赢得学生的爱。教师爱学生,主要落实在“尊重、关怀和理解”六个字上。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怀则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理解学生要求教师把学生当成知己。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在师生之间树立民主、平等思想,实现师生民主平等。教师要融入学生之中,学生感到亲切,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不但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在师生关系上,更是决定了学生对你的态度。最调皮的学生对于德高望重、德才兼备的教师总是十分尊敬甚至崇拜。
  另一方面团结协作的生生关系是指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竞争的关系。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也有部分学生沟通意识差。能力强的学生易产生骄傲情绪,轻视能力弱的学生;差生觉得自卑,在课堂上怕发言,怕引起别人的讥笑;导致差生羞于向优生请教,优生不屑帮助差生,生生之间不融洽。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建构团结协作的生生关系。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耐心倾听习惯、主动帮助同学、相互讨论学习共同提高能力;和谐的课堂气氛靠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师以尊重和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平等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促进彼此之间关系和谐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设计问题情景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教师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积累与应用全过程。在教学中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增强学习针对性,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预期,由此激活与新旧知识联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整个的学习活动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只有在现实问题情景中学生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自己的潜能得到和谐发展。
  首先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设计问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设计问题应能吸引学生,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问题要切合教材要求,难度适中。二是所提问题要形成渐进上升的序列,能引导学生向纵深发展。如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时,让学生阅读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中,不断地提出问题、不间断地进行实验,不断在失败中总结反思,最终取得成功,最后发现了原子的内部结构,提出了“分子原子学说”揭开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其次教师设法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如初三化学教材中可设计问题:可从日常生活中设计问题、从实验现象设计问题、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达到设计、论证问题享受探究过程的乐趣。
  最后教师做到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适当的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深化
  
  发散性思维是对特定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讨论和研究的思维方式。由于它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它对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具有促进作用。
  学生发散思维来源于不断的发现问题,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教会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碰到化学反应现象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空气成分测定实验,根据实验可提出:为什么选红磷?用多少量?什么时候开止水夹?可否选其它的药品等?现象如何描述等?
  组织学生讨论和进行实验,使学生在“讨论—评议—验证”轻松和谐氛围中不仅学到了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也学到了科学的方法。既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化学课堂效率。
  
  四、联系生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真谛从而提升化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纯理论学科不同,大多来源于生活,进而指导生活。在新课程理念下,
  如何将生活中的知识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的学好知识、学活知识,是我们在新课标下构建和谐课堂中必须要深思的问题。如在《化学之旅》一节的学习中,布置家庭小实验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因素”活动,要求学生按格式仿写实验报告,结果学生回家认真的完成了探究过程,并写出了一份完美的实验报告。
  化学教学要回归生活,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使知识与生活及社会相融合。鲁教版新课标化学实验教材九年级《化学》中各章节都体现了化学与科学探究、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作为教者应该教会学生在生活中,用科学视角探求知识,用社会视角运用知识,完成“从生活走近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社会”,进而“深刻领悟知识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意义”的学习过程。其次要把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上引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捕捉、观察、实验,对信息进行查找、分析、加工和有效利用,提高化学素养,学会在生活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探求真理、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景等多因素达到和谐,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更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最终实现学生化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对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本文从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新教材的功能、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和探究活动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通过对物理教学行为的思考,领悟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真正转变教育观念,走进创造性教学的新天地  关键词 电磁学 探究式 开放式 自主式   1、引言   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
有时常想,人的心真是神奇,可以藏进去那么多的事情。我们可以轻易地就将情绪掩藏,不在脸上显露那么一丝丝,一点点。但是我们的心呢,无论你在外掩饰得多好,我们的心,它是不会说谎的。遇到任何事情,开心的,伤心的,它总是真实又直接地给出反映。  平日里,我们的朱园长总是一再的提醒我们:不要生气,心态要平和,不要总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话虽如此,但是想要真正做到却是极其不易的。  然而,本学期的一件事,却让
【摘要】本文结合我校学生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从如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思考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提高该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电子技术 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 教学效果    1 引言    《模拟电子技术》是学习半导体器件原理和模擬信号的产生、放大、变换与应用技术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是,该课程原理抽象,内容繁杂,公式较多。我校学生底子薄,抽象思维能力较
【摘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方式。笔者认为可借助多种手段,激活学生思维,引起探究欲望;教给探究方法;拓宽探究渠道,开阔学生视野。  【关键词】语文教学 引导学生 主动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
摘要:随着初中数学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思路能否顺利地实施,课堂提问是一个关键。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去探索与实践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确实,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核心,是数学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教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美育教育,可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使学校成为音乐摇篮,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和美的滋润!  关键词:音乐教学 美育教育 学生    音乐学科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每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使其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而且还培养他们对音乐审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
【内容摘要】笔者认为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息息相关,有问题才有学习,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多元化体系,使问题意识成为学生的基本意识。对此,我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游戏氛围,让学生“敢问”;导思情景,让学生“想问”;指导操作,让学生“会问”;延时评价,保护学生“疑问”。  【关键词】问题意识 美术教学 培养 精心设计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
【摘 要】当代教育,越来越注重能力的要求,因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实现举一反三,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拓展推广是每一位教师的理想追求。也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然也不例外。为了有效的实现这一标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然掀起以拓展、交流为主的教育热潮。然而,许多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把拓展策略过于形式化,而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导致教学的有效性缺失。而如何切实有效的将拓展策略应用于
【摘要】转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也必须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中英语互动式主体教学模式,是把“交互主体性”这一哲学理念运用于英语教学过程, 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课堂民主氛围,从而构建新型的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本文将着重从互动式主体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及基于这一模式的高效课堂的构建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互动式主体教学 英语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    
语言文字传递着情感,流淌着感性思考。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最应该感染学生的是情感。初中语文教材中,所精选的文章多为文质兼美的佳作,希望学生能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进行对话,放眼世界文明的天光云影,領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  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感官缺失,读文章没兴趣,写出的文章没有情味。阅读视野比较狭隘。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