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有意味的形式:墨白小说印象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iph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墨白的小说世界体现出他既具有传统的文人意识,又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本文从墨白小说的意味与形式两方面论述墨白的创作。就意味来说,墨白为当代文学提供了鲜活的从农村进入城市的知识分子形象,展现了这类人的精神世界。就形式来说,墨白的叙事与语言也呈现出独特的个人色彩。
  关键词:现代意识 碰撞 悬想
  
  综观墨白的小说世界,我们发现他是一位具有传统文人意识的作家,但作品内部的精神指向却是现代意识。
  哲学家唐君毅说:“人自觉地要有负担,无论是哪一面,总是痛苦的。”①这话用在墨白身上很合适,墨白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了太多从颍河镇“进入城市”的主人公。如《从乡村到京城的路上》里的罗马、《局部麻醉》里的外科大夫白帆、《进入城市》里的谭渔、《月光的墓园》里的吴玉林,这些主人公凭借一技之长向城里生活靠拢。但罗马被朋友、同行排挤出了正在筹划的电影制作阵营、被昔日的情人抛弃;性格懦弱、业务一流的白帆在医院院长精熟的权谋面前,在河东狮一样凶悍、庸俗的妻子面前显得羸弱而刻板;吴玉林为了过上“吃香喝辣”的幸福生活,就进城里建筑队打工,被工头骗去工资,一怒之下一伙人去工头家要钱,但钱没到手却成了过街老鼠。作者既写出了这些颍河镇人为了寻求幸福生活努力奋斗时面临的艰辛与不易,又折射了当代都市生活压在这些农村出身的“文化人”身上的“无物之阵”(文化心理的隔膜)。面对向城里“突围”的彻底失败,作家通过一种情绪化的意识流方式倾吐了压在这些人身上的沉重负担。这种人物心理的逼真刻画源于作家对生活体悟的深刻。我们还看到这些人物的苦恼根源在于远离乡土根性的失重。罗马在遇到种种挫折后有这样的心理活动:“他站在桥中间,望着远处朦胧的河道,他知道沿着这条河能走回他的老家颍河镇,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可是,那里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忘恩负义的人,他和他的女人离了婚,他抛弃了他的儿子,他的爹和娘对颍河镇的人说,俺没有这样的儿子!他沿着这条颍河能走回他的老家。五十里水路。可是在这个漆黑的夜里他能回去吗?不能,他无家可归了,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却没有了他的驻足之处。”②对这些“突围”城里生活的人的嘲弄,旁证了作家本人的传统文人意识。“现在的人太苦了。人人都拔了根,挂了空。这点,一般来说,人人都剥掉了我所说的陪衬,人人都在游离中。”③我们在此感受到了乡土文明与都市文明交融时的强烈碰撞。
  墨白通过对人物行动的细致描绘和行动背后心理的深刻剖析,表达出这个世界的“真实”,即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隔膜以及永无止境的灵魂漂泊。正如尤奈斯库所说:“对于无可解决的事物,人们是解决不了的,而且只有无可解决的事物,才具有深刻的悲剧性。”④《寒秋》里的村头嫂作为后娘,花言巧语展现着她的伪善与阴狠,亲手撑死小毛头更直接呈示了作者对人的一种思考,看起来温厚淳朴的乡民原来是如此陌生、诡谲与阴鸷。《惜别阳光》里漂亮的妇产科女医生士薇爱上了有妇之夫庆伟,婚外情终于导致庆伟离婚,但庆伟的孩子萌萌对士薇有一种天然的仇视心理,面对这种解决不了的矛盾,士薇对孩子痛下杀手,在萌萌生病时往她血管里注入空气。作者在此挖掘出了非理性的人对于理性的人的嘲弄。文化素养、大学生活、丰富的知识在塑造士薇成一个理性的人,但这种建构在人寻求情欲满足时被轻易地解构了。性情温婉、学识渊博的女医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转眼成了冷酷的杀人犯。《七步诗》在近乎阴森的氛围中展示了几起家族的仇杀事件,先是陈文财的父亲陈仁亭被谭青海杀害,紧接着陈文财替父报仇杀死谭青海。后来谭青海的儿子谭万振又替父报仇,在这起连环凶杀案中,作者又穿插了陈文财与弟弟的财产之争、陈坤杀害妻子马慧占有妻妹马岚的情杀案。我们看到身为母亲、夫妻、手足、朋友却暗藏杀机。人与人之间根本无法互相理解,这是怎样的悲剧呢?同床异梦,我们找不到比这更无奈、更荒诞的人物关系了。
  刘再复在答颜纯钩、舒非问时,曾精辟地谈到文学的四个维度,他说,中国的现代文学只有“国家·社会·历史”的维度,变成单维文学,从审美内涵讲只有这种维度,但缺乏另外三种维度:第一个是叩问存在意义的维度;第二个是缺乏超验的维度,就是和神对话的维度,和“无限”对话的维度;第三个是自然的维度,一种是外向自然,也就是大自然,一种是内向自然,就是生命自然。这些,我们都还不够。⑤用刘再复对文学四个维度的精辟论述来考察墨白的小说,我们发现墨白小说在这四种维度上都有所体现。从国家·社会·历史的维度看,墨白小说以一座中原小镇为背景,深刻地画出了这方水土的精神内涵,揭示当代人的心理本质,从一个小镇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面貌。从叩问存在意义的维度看,作者通过现代主义的手法展现了阴郁、神秘、焦虑、荒诞的气息,以此呈示了现代人灵魂的漂泊。从超验的维度看,作者用超现实的手法,将人的意识与灵魂的互通,打破视觉常规自由联想、展示了人与灵异世界的对话。《月光的墓园》里吴玉林与墓中女友青萍的对话,《镜框里的画像》里我与姥爷的交流,《七步诗》里陈坤与死去的妻子马慧的交往。这些死者从别具一格的角度向主人公的生活侵入。从自然的维度看,作者更多地在努力挖掘生命的本真状态,展现纯粹的人。
  除了意味的追寻之外,墨白也很重视形式探索,仅叙事来说,作者就运用了复调叙事(《俄式别墅》)、意识流(《惜别阳光》)、超文本(《从乡村到京城的路途》)、魔幻现实(《重访锦城》)等手法,体现了墨白叙事艺术的斑斓色彩。墨白小说的语言也颇具特色,他惯常使用典雅、郑重、充满色彩感和画面感的情绪化语言。⑥由于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感受,使色彩带上情感的附加意义。我们知道作家本人有绘画经验,曾在淮阳一小学教美术,这就使得作家对某些色彩词产生浓厚的意识倾向,并赋予这些色彩词不同的象征意味,这是墨白小说语言的一大亮点。另外,示现是墨白小说修辞艺术的一大亮点。陈望道认为:“示现是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辞格……示现可以大别为追述的、预言的、悬想的三类。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的事情说得真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⑦我们在阅读、欣赏墨白小说时发现语言中有这种奇特的修辞现象,即悬想的示现,这是超越现实而又以现实为基础的修辞现象。按照心理学的解释,这是人感知过的事物特殊条件下在人脑海中的再现。例如《寒秋》里村头嫂把小毛头撑死时的描写:“记得就是这个时候,我看到了那寒冷的月光从窗子里挤进来,寒冷的月光把毛头的身影映托得很清晰……就是这个时候,我突然听到有一种声音从天边传过来,那是一支曲子,那曲子美妙极了,激愤的快板,伤感的慢板,那曲子的共鸣震得我的耳鼓快乐地跳跃。我当时一点也弄不清这曲子从哪儿来,一直到后来,到了第二天早晨,当我看到小毛头那鼓胀的肚子时,我才明白那曲子来自小毛头的肚子,那曲子在小毛头的肚子里奏了一夜,把小毛头的肚子奏得像一张透明的纸。”⑧通过这种辞格能使表达含蓄委婉,有时却又使表达自由畅快、汪洋恣肆,能更好地抒发情感是它最显著的表达效果。作者通过“温度在下降”、粉条“一杆一杆地冻成一团”这些意象既营造出了极为强烈的感性意象,又加强了作品的寓意。文本以俯视人间的视角写出了人心的冷酷,村头嫂的阴狠与自然环境的寒冷都是令人不寒而栗的,除了心理烘托之外,这里的意象也充满了象征意味。粉条改变了长条的形状,它的扭曲象征着小毛头命运的扭曲、生命的夭折,也象征着村头嫂凌厉的、怪异的人性特点。
  墨白小说精致的意味、精美的形式是由他的经历与创作观决定的。
  注释:
  ①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墨白:《重访锦城》,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③牟宗三:《生命的学问:说“怀乡”》,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尤奈斯库:《戏剧经验谈》,《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16页。
  ⑤刘再复:《答《文学世纪》颜纯钩、舒非问》,《文学世纪》,2008(8)。
  ⑥张宁:《简论墨白小说世界》,《河北大学学报》,2004(2)。
  ⑦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⑧墨白:《墨白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146页。
  (作者为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N
其他文献
在生产活动中,媒介组织不但要生产出好的媒介产品或服务、设定适当的价格、建设方便消费者购买的渠道,而且还要非常注重把媒介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传达到媒介市场中去。①以报纸为例,报纸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沟通宣传活动让读者了解自己,对自己产生亲近感,从而推动报纸的销售。《晶报》是20世纪20年代一份较为成功的商业性小报,其销量在上海小报界长期名列前茅,人称“四小金刚”之一。为了让社会了解并接纳自己,《晶报》在创刊
副刊,是我国报纸的传统特色,它使报纸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新闻纸,而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多样的形式,强化了报纸传播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上世纪20年代,以北京《晨报》“副镌”为代表的副刊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名噪一时。  时至今日,副刊似乎已是风光不再,好的副刊也只能是“遥想当年”。有的传统副刊还固守着几十年的报纸模式“倚老卖老”,一味地恪守着散文、小说、诗歌、评论四大板块为办报模式,就如守旧的老
近几年我国外贸增长遇到瓶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出口产品遭遇欧美发达国家日益强势的非关税壁垒抵制.因此,为我国日益严峻的出口危机寻求破解非关税壁垒的方法,已经
新闻角度是新闻记者在采访和写作中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切入点。由于对事实的理解和认识不同,不同报道主体所选择的采写角度也不同。当代著名记者艾丰把选择新闻角度比喻为“挖矿”。他说:“新闻价值在事实内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床,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更准确、更鲜明地表现这些价值。”新闻心理学指出,越是新鲜的新闻,越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和愉悦心理。越能反映事
DV报道作为一种全新的记录和采集方式,以其平民的视角,原生态反映了基层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在电视屏幕上一经出现,就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和欢迎。但是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之后,不少此类报道受人诟病,从事这类工作的通讯员也开始大量流失。究竟是何原因造成如此局面,作为媒体工作者,面对如此困境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有效遏制这一局面,使DV报道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呢?  庸俗化内容误导对社会的认知  新闻媒体的主要职
这些年,为满足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众多地方高校竞相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但从目前的就业状况来看,该专业为数不少的毕业生无处就业,即使就业的,多数也无法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这其中有就业大环境不景气的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个人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主观原因。种种舆论因此接踵而来,反映的主要内容就是“学新闻的学生‘学无所长’”“只能说不能写、不能拍”、“不适合广电媒体的需要”等。
在新世纪,国际音乐教育以坚持多元文化发展和注重保留不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为主要特征。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人民音乐才智的结晶,是凝聚着民族精神的宝贵文化财富,是创造、发展我国未来音乐的参照系,亦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教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如何更好地继承、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如何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与时俱进、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同步,是新时期音乐教育者应审慎思考和高度重视的问题。  中国民族传
摘要:余华的小说风格,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转变。本文从余华小说对人性的始终关注和对时代文化精神的折射两个方面论述了余华小说风格变换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余华小说 风格变换 内在联系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余华以先锋实验小说登上文坛,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和叙述手法,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极其荒诞、陌生、混乱而奇特的世界,代表作品有《现实一种》、《世事如烟》、《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等。这一时期是余华
摘要:由于胡适的率先尝试,现代新诗这一新的诗歌形式在上世纪20年代末产生。表面看,新诗的出现似乎有些偶然,其实却是时代的发展所致。胡适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初步确立了新诗的独立地位,他的许多诗作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本文对以上问题加以论述。  关键词:尝试集 文学革命 诗体解放 形式运用    一  朱自清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胡适之氏是第一个‘尝试’新诗的人,起手是民国五年七月。”①胡适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