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风格变换的内在联系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ege0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余华的小说风格,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转变。本文从余华小说对人性的始终关注和对时代文化精神的折射两个方面论述了余华小说风格变换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余华小说 风格变换 内在联系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余华以先锋实验小说登上文坛,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和叙述手法,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极其荒诞、陌生、混乱而奇特的世界,代表作品有《现实一种》、《世事如烟》、《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等。这一时期是余华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作品主要反映的是暴力、死亡及“人性恶”的方面,以独特的文本实验对人性背后的暴力嗜好进行了详尽的发掘。余华的许多小说不仅以“暴力”作为主题,而且还常以冷观和审美的态度为“暴力”造型。
  20世纪90年代,随着时代的突飞猛进,在新起的文学思潮(主要是新写实小说)面前,曾经在文坛独领风骚的“先锋”作家突然之间开始显得“落伍”,不再是读者追捧的对象,“先锋”该何去何从?作为“先锋”代表的余华又该走向何方?1991年《收获》第6期推出余华长篇新作《呼喊与细雨》(后来单行本出版时改名为《在细雨中呼喊》),这部长篇无疑是余华对以往自我文学形象的否定,并从根本上颠覆了评论界对他的框定。90年代中后期,陈思和先生提出了“民间”这一极富活力的概念,作为理论在批评实践中的运用,他认为余华“从80年代的极端‘先锋’写作,转向了新的叙事空间——民间的立场”①。小说回复和平衡了他以往创作的那些主题,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更质朴的圆熟,带有“新写实主义”的浓郁气息,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余华。谈到小说风格的变换,余华曾经写道:“我开始相信一个作家的不稳定性,比其他任何尖锐的理论更为重要,一成不变的作家会快速奔向坟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捉摸不定与喜新厌旧的时代,事实让我们看到一个严格遵守自己理论写作的作家是多么可怕,而作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于经常的朝三暮四。”②《呼喊与细雨》之后,余华相继写出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明显区别于80年代中后期小说风格的现实题材作品,迎来他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高峰,也正是这两部小说使他不再仅仅被专业读者所关注,他的小说开始真正走向普通读者,走向市场拍成电影③,走向世界,并为他赢得了国外文学大奖④,使他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有着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人物有达观的生活态度;小说主题和叙述的重心开始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少了鲜血淋漓的暴力场面,多了对生活苦难的温情叙述。对人性的理解与关注,一直是余华小说的重要内容,但前后风格变换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余华在80年代的创作中,作品主要反映的是暴力、死亡及人性恶的方面。到90年代,余华则借助内心的暴力倾向、死亡情绪的抒发与宣泄来探讨人生与命运,关注人的苦难、生命的坚韧,以期达到树立人文关怀的目的。
  在沉寂十年之后,2006年《兄弟》问世,作品从世俗叙事的角度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从“文化大革命”至今的跌宕人生。这部余华自认为目前“还没发现什么缺憾的小说”一出版就遭到了很多批评,著名余华研究专家谢有顺说“《兄弟》根本不值一提”⑤,甚至有人认为是余华小说的败笔,说《兄弟》这部作品无论是语言、文本本身,还是写作的技巧和手法,都是余华创作功力退化的佐证。而余华自己却说:“依我的经验,写作只有一个诀窍,就是不断地写,不要怕受到别人的影响。当我写下《十八岁出门远行》这些后来被称为先锋派的作品时,只有《收获》、《北京文学》和《钟山》愿意发表,其他文学刊物的编辑都认为我写的不是小说,不是文学。后来终于被承认为小说时,我写下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习惯了我先锋小说叙述的人开始批评我向传统妥协,向世俗低头。现在《兄弟》出版了,批评的声音再次起来,让我感到自己仍然在前进。”⑥而北大教授、评论家张颐武却认为:“对于《兄弟》的热卖,因为是一部煽情的小说,很会调动人的情感,是余华10多年来在纯文学领域的名气转移到大众读者市场的产物,是跟随前卫作家转化成商业流行风向标的一种变动。”⑦
  余华的小说风格的不断转变,在文坛上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称他是当代中国的文学大师,也有人怀疑他小说的先锋性,说是伪先锋,甚至有人说他连叙事都没有解决好,充其量不过是三流作家,这些不同的声音,并不影响余华成为当代中国享誉国内外的最知名的作家之一。总的看来,对于余华的小说创作,近十年的研究大体上是“从作家思想、作品主题、形式研究、形象分析以及比较研究五方面展开的”⑧,如何更客观公正地评价余华小说风格的变换,较全面地理解风格的变换与时代精神、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在几次风格变换中的“不变”,即一以贯之的文学理念是什么,正是本文试图论述的问题。
  对人性的始终关注
  从余华的创作历程来看,20世纪80年代他的创作无疑带有相当浓厚的哲理性色彩,他对人性、对世界结构、对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都带有拷问的倾向;而他在20世纪90年代的创作,也同样带有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特征。余华一直在努力寻求变化,寻找自己正确的道路,无论他怎么自我斗争、自我否定,在某种意义上他无疑仍是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他所有的创作如果想受到真正的欢迎的话,必须是从这个时代的内部涌现出来的,必须是扎根于这一时代盘根错节的诸种文化之中。可以说与别人相比,余华的创作的确与我们这个时代相贴得比较紧,无论是80年代独具一格的玄思冥想(先锋小说),还是90年代后平和悠远的世俗关怀,都折射出了时代文化精神的沧桑巨变。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前,余华的作品明显受川端康成的影响,这一时期留下的作品,犹如一曲动人的牧歌,是倾向于“人性善”。《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余华的创作风格为之一变,他的写作不再有鲜明的现实印记,对人性、存在、世界等抽象问题的思考成为他的核心。在人性的立场上,余华转向了描写“人性恶”,从《现实一种》到《在细雨中呼喊》,可以明显看到余华对人性绝望而忧伤的思考。作品的结构、语言、叙述越来越趋向于晦涩、模糊、庞杂、不确定性、多义性,与早期的单纯明朗形成明显的对比。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余华小说中那种对人性冷峻的剖析与拷问,对世界本质与人类文明结构不懈的探求,对历史与现实清醒的警惕姿态,可以说无人能比。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经过一段痛苦而又艰难的思想转型,余华给读者奉献了《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这样的经典作品,让批评家和读者看到了一个陌生的余华,成为当时评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也有人发问:20世纪80年代的余华到哪里去了?先锋文学终结了么?评论家洪治纲说:先锋文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独创性、反叛性与不可重复性,因此,真正的先锋是精神的先锋,是体现在作家审美理想中的自由、反抗、探索和创新的艺术表现,是作家与世俗潮流逆向而行的个人操守,是对人类命运和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前景的不断发现。评论家陈晓明也认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先锋派,先锋派的定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先锋派”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和动态的概念。这一概念在中国,它的比喻性意义要大于它的实际意义。先锋派在广泛的意义上指那些文学艺术的前卫,为文学共同体的难解题活动充当前卫的实验者。⑨《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的许多思想、风格因素,其实都可以说是余华的一次大的飞跃,也可以说是在他世界观、认识论变化基础上的突破,也是在更高层次上对早期创作思想的一种回归,即重新回到“人性善”的立场。小说对人物、故事、情节、对话的重视超过了叙述技巧的重视。对文学母体的回归与早期创作风格的类似只是表面的,在此之下隐藏的是余华渐渐成熟的文学观,以及他对人生、存在的认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无论是写“人性善”还是“人性恶”,无论是对人生存在的拷问与思考,还是对底层生存的悲悯与热情关注,余华小说一以贯之的是对人性的书写与关注。
  对时代文化精神的折射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都不能完全脱离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学环境。余华的极端叙事方法,也与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文学实验有着必然的联系。尽管当时的中国文坛已相继出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一系列创作潮流,然而文学自身的革命仍然无动于衷。到80年代中叶,先锋文学实验在中国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马原、莫言、残雪等作家的先锋创作一开始就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这些作品“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⑩。在当时诸多的文学思潮中,中国作家对人的关注,还多是停留在人的社会属性(如“伤痕文学”)、人的文化属性(如“寻根文学”)等方面,对人的存在属性的书写,则几乎是一个空白。而人文领域里人道主义关怀的泛滥,却已渐渐沦落成为一种假惺惺的虚拟口号。正是在这个时候,余华脱颖而出,他继承发展了先锋派作家残雪等人对“人的存在”的探索,作品很快引起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因为余华一出场就没有像大多数作家那样,满足于对日常生活中那些表面的真实的书写,而是采用极端残酷的书写作为其叙述的根本指向,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以彻底改写人的欲望、精神、历史和文化的内在结构。余华渴望冲破日常经验的藩篱,以更自由的形式去接近真实。但他指的是想象中的真实。“对于任何个体来说,真实存在的只能他的精神。”“当我不再相信现实生活的常识时,这种怀疑便导致我对另一部分现实的重视,从而直接诱发了我有关混乱和暴力的极端化想法。”?輥?輯?訛所以,我们在余华的小说里几乎看不到常态的现实生活,一切都是非常态的。《现实一种》里的家庭杀戮、《鲜血梅花》里的江湖恩怨、《一九八六》里沉浸于暴力幻想的疯子、《世事如烟》里飘忽的人物关系和无常的宿命等等,处处都显示出一种与现实极度紧张的关系。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早期的先锋实验,还是90年代转型后的创作,余华一直紧紧握住的都是人和人性的基本母题。他握住的其实是文学中恒常的部分,而不是像一些作家,在语言和形式革命上用力过猛,以致最终在思想上却显得空洞而贫乏,徒剩一个毫无意义的姿态。
  结语
  无论怎么说,余华都是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没有一种人生是可以轻易读懂的。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小说创作还是90年代的长篇小说创作,余华都走在了同时期小说家的前列,他作品里所表现出来的先锋意识和思想价值也是值得肯定的。20世纪80年代余华对人性、存在问题进行不懈的拷问,表现了逼视世界、洞察存在的勇气和锐利。在黑暗面前坚持睁大他那双残酷的眼睛,试图穿透无边的黑暗,抵达现象背后人人讳莫如深的真相。就像一个清醒而冷静的医生一样,用冰冷的手术刀划开生活貌似天衣无缝的华丽外表,这是一种无情的颠覆、撕裂和解构。20世纪90年代又对社会底层生存倾注热情关注,在《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中显现了他的悲悯,我们可以感受到余华对底层生存的热烈而朴素的爱,可以读到他对人性在苦难中散发出金子般光辉的深情书写。对苦难中人性的称颂意味着余华已经恢复了对人性的信心、对世界的希望,明确了存在的意义。但同时也有缺陷,在余华的心变得柔软的同时也失去了80年代的那种冷酷与锐利。进入新世纪,沉寂了十年的余华奉献给读者一部《兄弟》,尽管失去了他以往作品的先锋性和思想价值,但是瑕不掩瑜,人无完人,谁能永远走在最前面呢?先锋没有永远,余华仍然是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
  注 释:
  ①陈思和、余华:《由“先锋”转向民间之后》,《文艺争鸣》,2000(1)。
  ②余华:《河边的错误·跋》,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③《活着》被张艺谋改编拍成同名电影并获得1994年法国戛纳第47届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人道精神奖”。
  ④1998年6月,余华的《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⑤⑥⑦甘丹:《余华回应各界质疑坚称〈兄弟〉让自己满意》,《新京报》,2006年4月4日。
  ⑧彭爱华:《近十年余华研究述评》,《宜宾学院学报》,2006(4)。
  ⑨界定:《9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再思考》,《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7日。
  ⑩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页。
  ?輥?輯?訛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5)。
  (作者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N
其他文献
[摘 要]口语交际训练是思考力、观察力、组织语言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型训练,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石。穿过情境的长廊,树立榜样,怀惴自信,一定能达到口语交际的的巅峰。  [关键词]兴趣 情境 榜样 交际信心  大家都知道口语交际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看似简单却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重在口语的表达,也就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内容,这种说的表达还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成功与否,更是学生的思维与书面知识之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代新风貌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因此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工
摘要:《大众生活》周刊是中国著名的新闻出版家邹韬奋继《生活》周刊后,创办的第二份以推动民族解放运动为主的时事性周刊。值得注意的是,《大众生活》在当时因为极具特色的内容,震惊寰宇,销售量高达20万份,创我国杂志发行的最高记录。本文将以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大众生活》周刊,从而论述这份极具民族影响力的周刊的内容特色,并从中提取一些对当今报业的借鉴之处。  关键词:邹韬奋 《大众生活》周刊 “一二·九”运
在生产活动中,媒介组织不但要生产出好的媒介产品或服务、设定适当的价格、建设方便消费者购买的渠道,而且还要非常注重把媒介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传达到媒介市场中去。①以报纸为例,报纸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沟通宣传活动让读者了解自己,对自己产生亲近感,从而推动报纸的销售。《晶报》是20世纪20年代一份较为成功的商业性小报,其销量在上海小报界长期名列前茅,人称“四小金刚”之一。为了让社会了解并接纳自己,《晶报》在创刊
副刊,是我国报纸的传统特色,它使报纸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新闻纸,而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多样的形式,强化了报纸传播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上世纪20年代,以北京《晨报》“副镌”为代表的副刊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名噪一时。  时至今日,副刊似乎已是风光不再,好的副刊也只能是“遥想当年”。有的传统副刊还固守着几十年的报纸模式“倚老卖老”,一味地恪守着散文、小说、诗歌、评论四大板块为办报模式,就如守旧的老
近几年我国外贸增长遇到瓶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出口产品遭遇欧美发达国家日益强势的非关税壁垒抵制.因此,为我国日益严峻的出口危机寻求破解非关税壁垒的方法,已经
新闻角度是新闻记者在采访和写作中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切入点。由于对事实的理解和认识不同,不同报道主体所选择的采写角度也不同。当代著名记者艾丰把选择新闻角度比喻为“挖矿”。他说:“新闻价值在事实内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床,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更准确、更鲜明地表现这些价值。”新闻心理学指出,越是新鲜的新闻,越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和愉悦心理。越能反映事
DV报道作为一种全新的记录和采集方式,以其平民的视角,原生态反映了基层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在电视屏幕上一经出现,就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和欢迎。但是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之后,不少此类报道受人诟病,从事这类工作的通讯员也开始大量流失。究竟是何原因造成如此局面,作为媒体工作者,面对如此困境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有效遏制这一局面,使DV报道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呢?  庸俗化内容误导对社会的认知  新闻媒体的主要职
这些年,为满足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众多地方高校竞相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但从目前的就业状况来看,该专业为数不少的毕业生无处就业,即使就业的,多数也无法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这其中有就业大环境不景气的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个人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主观原因。种种舆论因此接踵而来,反映的主要内容就是“学新闻的学生‘学无所长’”“只能说不能写、不能拍”、“不适合广电媒体的需要”等。
在新世纪,国际音乐教育以坚持多元文化发展和注重保留不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为主要特征。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人民音乐才智的结晶,是凝聚着民族精神的宝贵文化财富,是创造、发展我国未来音乐的参照系,亦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教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如何更好地继承、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如何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与时俱进、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同步,是新时期音乐教育者应审慎思考和高度重视的问题。  中国民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