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来源 :财富圈TID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ihua511352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宁娜》
  毫无疑问,能沉迷于俄国文学,且能忍受那些如同火车般冗长名字和那弥漫着工业色彩的坚硬冷峻和沉闷苦难氛围的,都是文字的虔诚信徒。而我们知晓,在文字信徒的眼中,没有任何光影的诠释能够替代阅读。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就了解,为什么所有改编自文学巨作的影视作品都陷入了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境地之中。显然,面对如同《安娜·卡列宁娜》这样社会百科式的巨著,妄图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表达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编剧也好,导演也罢,他们可以做的仅只是从这个大部头的小说里运用极简主义的精髓,提炼出灵魂来。而这样做显然会导致原著迷们的不满,你知道的,他们会觉得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描写都有着不可缺失的意义。在乔-怀特的《安娜·卡列宁娜》里,他把原著开篇中那个著名的句子当作了影片的灵魂,提炼了两个家庭的故事作为缩影。抛开原著不提,单从电影来说,我们大郅有几个评判标准:画面,故事,演员。若是从这个角度评论,我想我们应该对乔·怀特致以敬意,不同于以往十余个版本拘谨严肃的改编与沉闷的无过无失中规中矩的演绎,乔,怀特在他的《安娜·卡列宁娜》里,突破了用平庸的手法来叙述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这个名著翻拍的最大死穴,带给我们的惊喜无疑是巨大的。
  人生如戏
  任何门艺术都要涉及到形式与内容的问题,而就这部乔·怀特的《安娜·卡列宁娜》来说,它的出彩就依赖于其在形式上的“创新”,或着也可以说是一种“实验”。乔·怀特用鬼才般的舞台演绎形式带来了华丽的戏剧风格,他用大量的舞台剧式场景的转换来递进叙事,通过舞台调度造成一种间离效果。整部电影充满着舞台剧的形式感,同时又具备着默剧的浓墨重彩和木偶剧的构架。色调浓丽华彩,仿若个个场景与人物皆是从凝固的油画中走出一般,把古典印象主义演绎得十足。而每当我们沉浸于剧情之中时,舞台式的场景转换又把我们从中剥离开来,但如若我们是在看一场戏,这舞台般的设计仿若又在暗示着,戏中的他们的悲欢离合,挣扎与痛苦,繁华与骄傲,笑与泪,也不过是在演出一场盛大的戏而已。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致也就是这般了。
  影片一开场就是一个舞台剧院,剧中场景的切换都是通过这个舞台来演绎的,安娜和沃伦斯基共舞,沃伦斯基从马上跌下、还有几处火车站的场景都在舞台剧院中表现。影片从头到尾只有很少的室外戏,大部分室内戏都能让观众明显看出是在舞台上表演,试图带给观众一种新颖而复古的审美情趣。明显的是,乔·怀特很擅长用长镜头,以舞台剧的方式在有限空间内通过布景和灯光实现时空转换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一个镜头“追随”着一个场景中主要角色,而这个场景通过移动以及演员换装迅速地发生着变化,很快我们会发现,刚刚的角色已经处在另一个场景之中了。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一些段落中的节奏处理上很到位。尤其是沃伦斯基赛马那场戏,伴随着重音突出的音效,安娜摇扇子的声音越来越急促,观众的心跳也随之加速,之后的坠马更是快速而有力,最后紧张的安娜看到心爱的沃伦斯基坠马瞬间后情不自禁的一声高喊,使得观众们一直以来的紧张和压抑的情绪突然得以释放,这样的节奏无疑是准确的控制住了观众们的“呼吸”,使得故事显得抓人感十足。
  故事里的故事
  你靠什么谋生,我不感兴趣。我想知道你渴望什么,你是不是敢追求你心中的渴望。你几岁,我不感兴趣。我想知道你是不是愿意冒险,看起来像傻瓜样去冒险。为了爱,为了你的梦想,为了生命的奇遇。什么星球跟你的月亮平行,我不感兴趣。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触摸到了你忧伤的核心,你是不是因为生命的背叛而敞开了心胸,或是变得枯萎,因为怕更多的伤害。
  这是某位印第安长老的话,却似乎说出了安娜的灵魂。影片的开始并没有详细的介绍安娜的婚姻生活有多么不容易或是存在对丈夫不满的原因。这显然是一个严重的缺失。但凡是曾经阅读过原著的人,都知道安娜的婚姻有多么的糟糕,充满着一种令人绝望的窒息感——又有谁愿意嫁给“道德的虚伪”,并且与其终老呢?直到安娜的哥哥与法国家庭女教师恋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他在见到安娜的一瞬间,就被这位美丽、高贵、大方的贵妇所吸引。当然,这一次邂逅,让安娜沉寂的内心蹦出了激情的火花,从一切为了儿子的母亲到摒弃世俗异样的眼光而大胆追求自己爱情的战士。然而,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在火车站发生了一件悲剧的事情,一个铁路检察工人不幸被失灵的火车碾死。这在凸显出社会层次对差的同时,也为安娜最后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个伏笔。
  在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相处中,他们俩毫不避讳的参加各种上流社会的舞会,完全陶醉于他们相互的思慕中。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安娜虽有顾忌到儿子和丈夫的立场,但是心中的那种向往与渴望被唤醒之后便难以抵挡,她心中的那股热情俨然超越了一切。在渥伦斯基的那场赛马失意中,安娜对渥伦斯基的感情达到一个高潮。在他从马上摔下来的那一刻,安娜失态的紧张与喊叫,足以证明安娜,为了爱与世俗相对,像傻瓜样进入了下阶段的冒险。
  然而,我们得到的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有时命运的残酷正是在于:代价并不一定能换取一个结果。安娜抛弃了自己的家庭,渥伦斯基毁灭了自己的事业,这样的一对经历艰辛才在一起恋人最终还是未能在一起终老。安娜在渥伦斯基善意的欺骗中感受到了孤独与绝望;在世俗的眼光中领略屈辱与痛苦。突变的一切让安娜触摸到了忧伤与侮辱,生命的背叛让充满激情的安娜没有正视这一切的不幸而是萎靡下去,最终萌生了了结生命的念头。
  安娜的悲剧不是由爱情制造的。卡列宁与沃伦斯基无论如何都处于同一个社会阶层,无论怎样的改变,都必然会葬送安娜。他们生活的环境是城市中的上流社会,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不仅是卡列宁与沃伦斯星,还有各种形形色色的人。正是这些人的存在,他们形成的社会舆论让安娜喘不过气来。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托尔斯泰着力刻画的爱情真实存在的地方,那就是乡村。在《安娜·卡列宁娜》里,托尔斯泰不仅仅书写了一个悲剧的旧时代的爱情故事,而且在此基础上加上了他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乔·怀特的电影版也将这个爱情展示了出来,那就是在安娜之外的另外一条线索,就是凯蒂与庄园主列文的爱情。那是一种乡村的爱情,真实而炙热,原始而真诚。而安娜及他所处的背景,则是俄罗斯的旧秩序。在这个秩序下,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个真诚的正人君子,恪守着社会秩序,隐忍而谦和,努力地守持着他所在阶级的荣耀与禁锢。沃伦斯基则本当是旧秩序的另一种形式的摧毁者,他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并且还追到了手,但在此之后,他的固步自封和不知所以,让他的爱情无处可去,并且最终导致了安娜的自杀,可谓是一手葬送。在这个故事里,乔·怀特其实相对于小说,已经做了很大的变动,主要是对于卡列宁与沃伦斯基的改动上,卡列宁不再那么的令人感到龌龊,而沃伦斯基也没有那么的轻浮。从而减少了人物的单向性。
  在托尔斯泰生活的时期,民粹主义大行其道,他们认为社会的上层阶级是社会的寄生虫,过着表面华丽而内在肮脏的生活。只有乡村里淳朴的人,才过着最为朴实最为真实的生活,那里有着人类原始的东西。凯蒂也正是从都市出走,进入了乡村,才得到了属于她的真爱,并且幸福地生活着。凯蒂与安娜之间的对比,正是托尔斯泰作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趋向,也是托尔斯泰本人最终的生活选择。从这一点来看,似乎归隐田园野趣,是不分国界的知识分子们的终极梦想。久居都市的知识分子,处于对自身生活的不满,加之对乡村生活的不全面的理解,从而萌发了浓厚的民粹主义。托尔斯泰即是典型之一,在他人生的最后,甚至不顾年岁已高,还是勇敢地与家庭割裂,怀着激情亲自走向了原野,并且死在了那里。
  安娜的悲剧,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过在安娜自己,却是无辜的。安娜的无辜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她所要的爱情,她所要的生活,她所要的,那样如同个真正的人一样真正的活着的方式,在那个时代既负担不起、也理解不来。而卡列宁和渥伦斯基的行为,则是受了时代与人性的局限。说来全都使人唏嘘。因此这个悲剧简直像一个自然式的、不可避免的过程——就像一朵花,发芽,绽放,凋零。
  人类并不是植物。花朵对自己的盛开与腐败是无能为力的,而人类则对一切事物有知有觉。我们生而为人,思想给予我们区别于众生的灵性,因此我们的一切行为恰如本我一般自成逻辑,却又偏偏想超越本我,成就自己所不能。这是不可抗拒的进化。
  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在不同的时空里审视着这个叫作安娜·卡列宁娜的女子,她们有的目光柔顺,有的尖锐狂烈。乔·怀特则和我们分享着他对安娜的热爱,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和种种都处理的非常清新,他用莎士比亚式的浪漫表达阐述着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飞蛾扑火的极致美感。最后安娜自杀的一幕,终于在纵身一跃中,跳脱出了一个女人和她的爱情的桎梏。那更像是一种对自由殉道式的探索,而非绝望的自陨。她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所绝望的,从来都不是爱情而已,而是一种能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力。这样的死去华丽又纯粹,扑面而来的能量让人窒息。在碾过安娜尸体的车轮声中,我想起了臧克家的那句老而又老的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其他文献
《素媛》的故事确实是个可以称之悲惨的故事,但是导演并没有为了表现悲惨而直接向观众展现少女是如何被蹂躏的,这倒是出乎了我的意料。  电影简单的交代了一下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然后就简单并且精炼用五六分钟叙述了少女遭遇不幸的起因和经过。而接下来的两个小时,电影向我们展示了这个遭受不幸的家庭,在这样突然地苦难面前,如何在朋友的帮助下,相互扶持着坚强地走下来。  《素媛》是一部绝对的催泪佳作,它的特别就在于
期刊
不存在的公园中,生活着看不见的生物。你能看见哪种幻想生物?呵呵,小心哦,它可是你心灵的折射……  1.夜晚看到天上的光点,你会想到什么?  a 外星人的飞船——2题  b 石流星雨——3题  2.如果能获得一种瞬间移动的力量,你希望是:  a 随心所欲穿越太空,拜访其他星球——4题  b 每天早上“咻”地一声就到了学校——3题  3.如果能抛弃现在的生活变成神仙,你愿意吗?  a 当然愿意——4题
期刊
郭晓冬从首次接触影视作品以来,所饰演的角色数不胜数、涉及各个职业,军人、学生、黑道大哥、飞行员等等。《颐和园》中郭晓冬和郝蕾在一起泛舟的画面堪称经典,这也让不少观众看到了郭晓冬身上的文艺气质。骨子里一直深爱着文艺电影的郭晓冬,虽然近几年的作品多以电视剧为主,但2012年开始却是实实在在的回到了“文艺”之中。年初首次挑战话剧舞台,便打造出了一架华丽的《钢的琴》,随后又在贾樟柯监制的电影《陌生》中饰演
期刊
唱衣  历史的丰富性总是有超出我们想象力的意外,这也许源自我们历史知识的匮乏,也许由于我们太多时候忘记了回头看看。今天我要说的一个词是“唱衣”,但从字面上看,也许指的是戏曲名角的行头,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个词的意思是拍卖衣服。更令人惊诧的是,这件事竟然起源于寺院。  宋代,1103年前后,有本书问世,名叫《禅苑清规》,里面有一段冗长而详细的记载,篇名就叫《唱衣》,原文拗口,翻译过来大概意思是:
期刊
在中国这片古典音乐的异乡,生长着别样的音乐灵魂,我们没有萧邦和柴科夫斯基,也没有命运交响曲和小夜曲,曾经,一代代人都就着二泉映月和高山流水踏出生命节奏。如今,文化转型和社会转型中的中国,需要古典音乐这个世界语言,一方面理解他者,一方面表达自我。于是我们有了盛中国和吕思清,也有了朗朗和李云迪,他们都是中国古典音乐的旗手,接下来,张航将接过这面旗帜。  五年前张航通过考试成为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的首
期刊
“你用石块、木材及混凝土,就可以建造房屋及宫殿:建筑的精髓在于手巧心灵、忽然你令我心灵触动,我愉快地说:‘这就是美。’这就是建筑艺术。”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勒·桐布西耶(Le Corbusier)这样说到,而现今,在时计领域里也有着如同“现代建筑的旗手”一般的艺术存在。  La Chaux—de—Fonds小镇位于瑞士侏罗山区,离法国边境仅几公里,几个世纪以来孕育了不少天才,当中包括现代建筑設
期刊
宾利欧陆飞驰系列,彰显精致高雅的魅力,不仅提供极为舒适的环境,并让客户拥有展现个性的机会。马力高达610匹的欧陆飞驰Speed系列(英国宾利汽车有史以来最强劲的4门轿车)也将成为业界领先的12缸豪华轿车,提供宾利一贯纯净的驾驶体验和绝佳性能,承载着宾利的“Speed”传奇。  欧陆飞驰是宾利汽车这一有着悠久造车传统和赛车历史的汽车品牌永葆魅力与吸引力的代表作,也是宾利品牌历久弥新、不断进取的一个巅
期刊
“Hasidic Gentile(哈西德派的异教徒)”灵感来自犹太教哈西德教派的传统服饰。Jaehoon运用犹太服饰的传统细节(Talith)及手工制作方式进行重新创作。作品中的配饰更是本系列的重点之一,Jaehoon把犹太人传统的胡子变成了帽子上的装饰及面具。Jaehoon LIM的作品通过对细节的重组,颠覆了传统服饰保守的形象。
期刊
萧瑟对色彩的理解有着他独特之处,不同于70年艺术家的符号特征,流露出一种后现代的艺术表达观念,他的作品多数表现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以及宗教的神秘性所带来的对于人性的反思和对现代社会现象的一种发问,而他的画面却丝毫看不出悲观,而是以幽默、调侃的戏剧性手法传达给我们,我想这会更有力量。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有幸到萧瑟的工作室做客,他的工作室宽敞温馨,四处都有一种怀旧的痕迹,在工作室的中央摆放着他的油画创
期刊
中国嘉德2012秋季拍卖会油画专场在延续“20世纪早期油画家专场”及“中国油画及雕塑专场”的固有设置外,新增“人体艺术专场”与“设计艺术专场”,此两场专场均为首次现身嘉德拍卖。其中,“20世纪早期油画家专场”及“中国油画及雕塑专场”的拍品数量与春季拍卖基本持平,质素优良;“人体艺术专场”涵括架上绘画及雕塑,集中展示国内老中青艺术家的人体绘画精品;“设计艺术专场”则包含建筑装置及手稿、服装、漆器、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