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瑟:戏剧性的悲伤

来源 :财富圈TID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D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瑟对色彩的理解有着他独特之处,不同于70年艺术家的符号特征,流露出一种后现代的艺术表达观念,他的作品多数表现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以及宗教的神秘性所带来的对于人性的反思和对现代社会现象的一种发问,而他的画面却丝毫看不出悲观,而是以幽默、调侃的戏剧性手法传达给我们,我想这会更有力量。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有幸到萧瑟的工作室做客,他的工作室宽敞温馨,四处都有一种怀旧的痕迹,在工作室的中央摆放着他的油画创作,作品让这个安静的空间有了声色,不仅是作品,这里的一切正如日记一样记录下了萧瑟的艺术生活。在这个初冬的下午,我们坐在燃烧的壁炉旁边,火焰传递出一股暖洋洋的气氛,正如萧瑟的本人一样,亲切和蔼。
  找到自我的绘画风格
  萧瑟是70年代的艺术家,始终坚持着油画作品创作。当他给我讲诉他的学画经历的时候,我也有些惊讶,他说:“我是学设计出身的,那个时候正好是文革时期。我还很小,那时候不敢醒目的喜欢艺术,但是当时我特别喜欢画画,我的老师把我带到了他的工作室中学习绘画,当时没有多余的素描笔和纸,有油画的材料,老师让我拿着油画的材料开始练习,当时有种画着玩的心态,有句话说先入为主,这样油画也开始的喜欢上了。”这一画就是几十年的时间,慢慢的萧瑟找到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和独特的绘画观念。他的作品有着一种明显的宗教神秘感,这从他的画面里静谧的、有前景任务不待任何关联的背景处理,人物与戏剧性道具如描、带翅飞鱼、魔箱、宗教背光等等处理中能够集中反映出来。人物带有神秘莫测、独特而有意味的表情,冷漠中带有对世界的审视、冷眼旁观。他的作品与这个世界保持适当的距离,既有保留对这个世界的热情,同时有小心阿护自己可能随时受伤害的内心。萧瑟说:“我首先是对某个颜色感兴趣,从这一点出发的,用最原始的元素打动人,我的作品跟我的经历也是紧密相连的,我出生在70年代,文革的时候把我们中国的哲学思想断掉了,完全西化了,建立一个西方的模式,而这个西方的文化也不是完全的西方的,我们把西方表面的东西拿过来。我们传统的文化没有了,这是潜意识的文化冲击,后来我渐渐的把反映这些的文化现象表现在我的作品里。”他用幽默的方式阐述的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用蓝色和红色的颜色对比,也隐喻了是一种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对话,在这样一个不相吻合的,盲目的参照和信仰的消失中,我们尴尬而又没有自信的生存着。
  对文化继承的反思
  这样的现象可以追溯到文革时期,作为文化的继承和革新是一个艺术发展的规律,但是这个规律不能“否定一切”同时也不能“肯定切”,没有继承的革新是盲目的,没有革新的继承是没有目标的,说以继承文化是要取其精华,弃之糟粕的。而当时的我们并没有这样,而是把中国的传统断代了,难道是经济的落后而造成的文化上的不自信吗?所以这一点正是萧瑟亲身经历过的时期,在他的心里深深的刻下了影子,影响到了他今天的创作,他把这样的提问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把问题留给了我们去反思。萧瑟说:“我的作品中西方的人物形象是跟我自身的年代有关,那时候美术史的书籍。除了俄罗斯的,欧州的这些,国外出的美术史有插图,国内出的美术史对西方的就到印象派后期再往后就只有评论是野兽派等,在中国这些却变成了资本主义腐朽的表现了,大量的传播是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映射到童年的印象里,后来在心里朦胧的就出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了解他的根源,那个时候做不到往上的反思,只是
  些小的事情会触动你,我有一个同学,画的很不错,他的画在画廊里销售也好,后来去了德国,我们问他为什么去德国,他指着奔驰说,车里最好,我必须得走出去,到欧洲感受到了博物馆、近现代艺术,让我慢慢发现中国其实是自己把文化断掉了,接受了西方文化,到西方必须是他的文化得到承认,只能从西方得到认可,现在的哲学体系完全西化了,中西方文化这种交融也好,不管是交流也好,小的时候喜欢的,凡埃克·米开朗基罗,在脑海里已经是非常深刻了。”
  独特的感情色彩
  他对文化上、精神上的反思,都转化到他的作品中,他的作品可以定位在超现实主义的风格上,其中不乏也掺杂着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从作品中不难观察出画家注重内心情绪与情感色彩的执意表现,作品中很强的情感旋律的渲染效果是表现主义的明显特征。萧瑟捕捉生活中可能不被关注的角落和细枝末节,比如掌鞋匠,退休的老人、顽皮的孩童、戏剧性的道具,猫、狗、飞鱼等。人物则带有神秘莫测、独到而又意味的表情。他带有泼皮倾向的艺术主张,而是呈现出幽默、带有诙谐色彩的个人表现,也许有某种技巧的炫耀,也许还有某种个人内心隐私的坦露,微妙之间的显露与个人化的再现,将他的思想与观察世界的
其他文献
青年问禅师:“我长得丑,对生活渐渐失去希望,我该怎么办?”  “年轻人,不必为外形之事所牵绊,想想这茧中之虫,外壳邋遢,然破茧之日,彩蝶出矣,你悟出什么道理了吗?”  “禅师先生,你可以看着我的脸跟我说话吗?”  青年问禅师:“大师,我现在很富有,但是我却一点也不快乐,您能指点我该怎么做吗?”  禅师问到:“何谓富有?”  青年回道:“银行卡里8位数,五道口有3套房不算富有吗?”  禅师没说话,只
期刊
父亲病了,肺癌晚期!记忆里,从来都是父亲关心着家人,谁也没想到,真正病的,却是父亲!  我难过地想着,一连几天,饭吃不下,睡不着觉。偏这时,公司里事务多,请不了假,急得泪直流。但这份工作来之不易,父亲还没入院,我只好等忙过了这十多天再说。好在有哥在联系着父亲的住院等事。  每天忙完工作,回到家,脑海里全是父亲的影子。我按下父亲的电话号码,犹豫着,又删了去。  好多天过去了,忽然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
期刊
《素媛》的故事确实是个可以称之悲惨的故事,但是导演并没有为了表现悲惨而直接向观众展现少女是如何被蹂躏的,这倒是出乎了我的意料。  电影简单的交代了一下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然后就简单并且精炼用五六分钟叙述了少女遭遇不幸的起因和经过。而接下来的两个小时,电影向我们展示了这个遭受不幸的家庭,在这样突然地苦难面前,如何在朋友的帮助下,相互扶持着坚强地走下来。  《素媛》是一部绝对的催泪佳作,它的特别就在于
期刊
不存在的公园中,生活着看不见的生物。你能看见哪种幻想生物?呵呵,小心哦,它可是你心灵的折射……  1.夜晚看到天上的光点,你会想到什么?  a 外星人的飞船——2题  b 石流星雨——3题  2.如果能获得一种瞬间移动的力量,你希望是:  a 随心所欲穿越太空,拜访其他星球——4题  b 每天早上“咻”地一声就到了学校——3题  3.如果能抛弃现在的生活变成神仙,你愿意吗?  a 当然愿意——4题
期刊
郭晓冬从首次接触影视作品以来,所饰演的角色数不胜数、涉及各个职业,军人、学生、黑道大哥、飞行员等等。《颐和园》中郭晓冬和郝蕾在一起泛舟的画面堪称经典,这也让不少观众看到了郭晓冬身上的文艺气质。骨子里一直深爱着文艺电影的郭晓冬,虽然近几年的作品多以电视剧为主,但2012年开始却是实实在在的回到了“文艺”之中。年初首次挑战话剧舞台,便打造出了一架华丽的《钢的琴》,随后又在贾樟柯监制的电影《陌生》中饰演
期刊
唱衣  历史的丰富性总是有超出我们想象力的意外,这也许源自我们历史知识的匮乏,也许由于我们太多时候忘记了回头看看。今天我要说的一个词是“唱衣”,但从字面上看,也许指的是戏曲名角的行头,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个词的意思是拍卖衣服。更令人惊诧的是,这件事竟然起源于寺院。  宋代,1103年前后,有本书问世,名叫《禅苑清规》,里面有一段冗长而详细的记载,篇名就叫《唱衣》,原文拗口,翻译过来大概意思是:
期刊
在中国这片古典音乐的异乡,生长着别样的音乐灵魂,我们没有萧邦和柴科夫斯基,也没有命运交响曲和小夜曲,曾经,一代代人都就着二泉映月和高山流水踏出生命节奏。如今,文化转型和社会转型中的中国,需要古典音乐这个世界语言,一方面理解他者,一方面表达自我。于是我们有了盛中国和吕思清,也有了朗朗和李云迪,他们都是中国古典音乐的旗手,接下来,张航将接过这面旗帜。  五年前张航通过考试成为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的首
期刊
“你用石块、木材及混凝土,就可以建造房屋及宫殿:建筑的精髓在于手巧心灵、忽然你令我心灵触动,我愉快地说:‘这就是美。’这就是建筑艺术。”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勒·桐布西耶(Le Corbusier)这样说到,而现今,在时计领域里也有着如同“现代建筑的旗手”一般的艺术存在。  La Chaux—de—Fonds小镇位于瑞士侏罗山区,离法国边境仅几公里,几个世纪以来孕育了不少天才,当中包括现代建筑設
期刊
宾利欧陆飞驰系列,彰显精致高雅的魅力,不仅提供极为舒适的环境,并让客户拥有展现个性的机会。马力高达610匹的欧陆飞驰Speed系列(英国宾利汽车有史以来最强劲的4门轿车)也将成为业界领先的12缸豪华轿车,提供宾利一贯纯净的驾驶体验和绝佳性能,承载着宾利的“Speed”传奇。  欧陆飞驰是宾利汽车这一有着悠久造车传统和赛车历史的汽车品牌永葆魅力与吸引力的代表作,也是宾利品牌历久弥新、不断进取的一个巅
期刊
“Hasidic Gentile(哈西德派的异教徒)”灵感来自犹太教哈西德教派的传统服饰。Jaehoon运用犹太服饰的传统细节(Talith)及手工制作方式进行重新创作。作品中的配饰更是本系列的重点之一,Jaehoon把犹太人传统的胡子变成了帽子上的装饰及面具。Jaehoon LIM的作品通过对细节的重组,颠覆了传统服饰保守的形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