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围绕学校转 汉阴教育换新颜

来源 :陕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vl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汉阴县坚持以创建教育强县为轴心,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主线,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标准化学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和强化督导为抓手,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为目标,以教育惠民和人民满意为落脚点,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培养好每一名学生,实现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并深入推进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委书记周永鑫强调:“建设教育强县,实现教育现代化,要面向所有学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创业创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汉阴人,只有实现全面文化素养的提高,建设幸福汉阴才能实现。”
  教育优先——县委、县政府“重拳”出击
  汉阴县属于国贫县,地方财力十分紧张,但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是第一民生工程”的战略眼光,落实“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的“五优先”措施,教育投入实现历史性突破。五年来,累计投入6.32亿元,相继完成迁建汉阴中学、改扩建83所中小学、改扩建15所公办幼儿园等405个建设项目,学校基本实现标准化,现代化教学设施基本普及,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实实在在地将“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变成了现实。
  2014年1月26日,县长办公会议郑重拍板定夺:“同意教育资金管理主体由县财政局调整为县教体局,财政局监管、审计局监督的管理新格局。同意县教体局在县编委办核定的编制总数内管理编制,在县人社局核定的教师岗位设置总数内管理岗位设置。”这一重大决策见证了县委、县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也体现财政、人社、编办等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和配合。
  推行“校财局管”模式做法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头戏,是落实中省市放管服的先见之策,在财政部门的监督下,县教体局设立教育经费核算中心,在权责上实行“预算主体不变、会计法人主体不变、校财校用的权利不变”,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全额预算、分校核算、足额拨付”管理学校财务,并指导、监督和检查各学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审核各学校年初预算和经费使用计划,全面掌握学校财务情况,加强财务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相继下发30余份文件通知、先后召开20余次涉及教育事业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发展工作问题,领导先后多批次深入学校调研、现场办公。2015年和2016年先后荣获省级“双高双普”合格县、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教育是整个社会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县长刘飞霞说:“把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是政府负责的重要体现,更是保障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和现实需要。”
  发展教育——部门支持一路绿灯
  为了推动教育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成立教育优先发展领导小组,将教育发展纳入各部门、各镇党委目标责任考核,结合各部门职能职责,建立挂联帮扶教育发展长效机制。各部门、各镇认真落实“五优先”措施,建言献策,财政、发改、住建、国土、水利、环保等有关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服务”的原则,主动解决问题,开辟发展教育绿色通道。全县学校建设工程从落实用地到勘察测绘,从设计规划到招标投标,从组织施工到项目拨款,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2015年底,县人社局局长刘康明带领机关各股室负责人走进教体局会议室,现场商榷解决教师职称晋升、聘任、教师调动落编等遗留问题,并当场形成会议纪要,限时办结,史无前例的做法让教育系统人员感受到我县支持教育发展力度之大。
  这就是汉阴教育优先发展中的“主动式服务”,一切围绕学校转。
  县人大、县政协每年定期或不定期视察教育工作,为教育发展献出良方妙招,特别是在全县新一轮教育资源整合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镇党委政府主动参与,当好宣传员,召开现场办公会,为教育发展兴奋着、忙碌着、奋斗着、奉献着。如今实现了“校园环境美、校园周边安全、教学设施全、公用经费多、教师素质好、管理水平高、学生发展全面、人民群众满意”的喜人局面。
  人事改革——搭梯建桥促师资均衡
  为解决乡村优秀教师留不住、用不长,城区教师下不来、不愿下,“乡村弱”“城镇挤”等问题,落实2014年县政府1号会议纪要,县委、县政府率先在教育系统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组织财政、人社等部门深入基层学校调研,出台了《汉阴县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工作调动管理办法(试行)》《汉阴县中小学校领导班子选拔任用工作辦法》,为均衡配置师资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五个优先稳定教师队伍。《办法》规定在新招考教师全部安排到山区任教、确保各学校教学秩序正常的前提下,坚持“遵循编制、岗位空缺、学科配套、网上公示”的原则,按照深山向浅山、浅山向川道、川道向城区、城区返赴农村梯次循环流动,做到五个优先,即省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优先;教师综合考核成绩优异者优先;在同等条件下工龄长者优先;年满30岁大龄单身青年教师在符合调动管理办法条件的基础上优先;在同等条件下县级以上优秀、模范班主任优先,有效杜绝了教师无序流动和人情流动。
  搭建四座桥梁促进教师发展。一是建立对口支援桥,根据中小学布局实际建立大学区,将师资力量相对较强的学校定为学区长,由学区长学校选派优秀教师、管理人员到学区内学校进行交流任教,强校带弱校,实现了抱团共进。二是建立能手考核桥,制定《省市教学能手综合考核细则》,将省市教学能手赴农村学校任教1年作为综合考核合格的基本条件,并要求至少培养1名县级以上教学能手。三是建立留乡待遇桥,根据各镇学校工作生活条件、交通距离状况等差异化因素,在乡村教师中叠加执行乡镇干部工作津贴,两项补贴叠加执行最多者月增1000余元,不仅稳定了乡村教师的“心”,还吸引了城区川道教师主动到山区教学。四是建立干事创业桥,民主、公开、公正选拔责任心强的年轻校领导,同时结合“三项机制”,对工作中干事劲头不足、工作成绩连续末尾的学校负责人免职换岗;对省市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校级领导支教挂职的在支教期内进行任职,对成绩突出人员正式任命,树立了能者上、庸者让的用人导向。   强化三项保障顺应教育发展。一是强化人事编制保障,实行教育人事编制县控局管,教师向县城学校申请调入,由县教体局初审后提出意见,报县人事联席会议审定;县内其他教师调配由县教体局决定,报县人社局办理相关手续并抄送县编委办备案。县编委办将教体系统事业单位编制总数核定后交由县教体局细化管理。同时,结合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将原来的编制、岗位设置到村小、教学点调整为镇级管理,编制单位调整为28个,全县共增加高级岗位52个、中级岗位94个,既解决了乡村学校教师的晋级矛盾,又解决了村小及教学点中级岗位聘用的矛盾。二是强化经费保障。近三年,县财政每年足额支付教师人员经费1.5亿余元,每年为1300名乡村教師叠加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干部津贴700余万元,调动了教师扎根农村山区的积极性,保障了教师收入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三是强化教研培训保障。充分利用“国培项目县”重大机遇,开展置换脱产学习和全员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工作。在全县建立25个名师工作站,引领全县中小学校联片研修、校本研修,特别是有效带动了山区学校、农村学校的教研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汉阴县“搭梯建桥”构建教师双向流动新机制,激发了全县师资队伍活力。三年来,全县公开合理流动536人,交流轮岗388人,选拔任用校长23名,培养省级教学能手29名,省市级学科带头人9名,市县教学能手277名,216名符合出山进城条件的教师自愿继续在农村学校任教,教师管理工作经验先后被中省市各级主流媒体报道。
  民生之基——教育公平落在人民满意
  在推进教育均衡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和各部门一直高度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让有底蕴、有基础、有质量、有活力的教育公平的阳光遍洒三沈故里,满足学子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求。
  实施两大教育结构调整。一方面实施教育结构调整,不断修订和完善《汉阴县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加强普高和职高的结构调整,使普高和职高入学比例基本协调。加强各类教育的结构调整,按照“方便群众、科学布局、提高质量”的原则,全县规划建设保留87所各类重点学校和一批必要的教学点,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各类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坚持“理性撤并、科学规划、审慎推进、先建后并”的原则,布局优化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扩充城镇学校布点,按照人口流动趋势在县城新建第二中学,凤台小学,中坝小学,县第三、第四、第五幼儿园,迁建县幼儿园,改扩建城关镇中坝幼儿园等8所学校幼儿园。同时高标准建设城区周边6所“卫星”小学,均衡配置优秀师资,让进城“择校”学生回流,彻底解决城区大班额和学前幼儿入园难问题。
  加强经费财务管理,用好教育每一分钱。一是财务工作还权于校,学校财务全部实行预算管理,给予校长充分的财务支配权,便于学校工作开展。二是经费足额拨付,对各类经费和惠民资金,根据学校的人数、规模按照求及时、足额拨付,保障学校正常运转。三是县政府将学校保安、炊事员、寄宿制学校后勤岗位临聘人员的基本工资和养老保险纳入县财政统一预算核拨。四是针对幼儿园校车运行中大量使用“黑车”“病车”“问题车”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的现状,先后投入400余万元对民办幼儿园使用标准校车实行奖补,目前全县已购置标准专用校车40余辆。五是在中小学探索联合当地镇政府、县交通局,为寄宿生提供交通补助、租用合法营运车辆定时定点接送往返、全程接受安全监控、及时通报运行信息的管理模式。
  遵循规律,规范办学。严格落实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要求,规范中小学课程开设,尤其强化了对音、体、美、信息及实践等通常所谓的“二线学科”的课程开设,确保各校开足开齐课程。2014年制定出台了《汉阴县中小学音体美检测办法(试行)》,有效提升了音体美学科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
  坚持立德树人,打造育人升级版。一是探索实施“德育作业”,把抽象的道德教育通过“三段三层三类”模式设计成“德育作业”来落实,让枯燥的道德说教变成了有趣的实践活动,被动接受教育的学生变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人和监督者,远在异乡的学生家长成为孩子教育的参与者,社会群众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作者。2016年10月,“德育作业”创新案例被省教育厅发文在全省中小学推广。二是坚持开展“文明小公民”评选表彰活动,以学校德育主任为主管、团(队)指导、学生会全程参与周冠军、月冠军、季冠军、年度冠军评选,最终开展全县年度冠军表彰活动,实现我参与、我评选、我争当、我宣传、我学习,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三是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积极尝试“因材施教”,积极组织建立学生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个人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推行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汉阴县坚持大力实施书法、国学进课堂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一是加大经费投入,依托丰厚的“三沈文化”积淀,编印各学段《沈氏家训》《沈尹默书法楷书临帖》免费供学生使用。县财政每年投入31万元免费为学生配发了《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教材。二是落实教学课时,将国学按每周2课时进入课程,以书法、绘画、剪纸、朗诵、演唱等国学兴趣课为主题开展实施。书法教育按每周小学2课时、中学1课时列入必修课程。三是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遴选骨干教师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国学经典研修班,结合暑假继续教育、联片教研活动等有效平台对全县教师进行国学知识全员培训。定期举办“书法名家进校园”暨书法教师培训活动。四是优秀传统文化常态化,开展国学、书法进校园示范校创建,每年举办县、镇、校三级中小学学生、教师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将学生对国学及书法掌握情况纳入年度测评。目前,中小学掀起的“爱书法、学书法、练书法”以及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热潮,已成为汉阴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大力推行“体艺2+1”工程。2016年,汉阴县全面实施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依据《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技能标准(试行)》执行,根据《标准》中规定的年级和水平对学生所选的2项体育和1项艺术项目进行考核评价,记录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艺术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个人能力特长得到了培养和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深化学区制管理改革。制定印发《汉阴县“大学区、督学责任区、教研协作区”一体化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实施大学区管理制,对县城学校的招生工作进行分学区管理,落实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制度和山区人才支持计划,设立督学责任区办公室,实行人员、经费垂直管理。实施“三区一体化”教研联盟、教学质量捆绑等制度,全县城乡教育资源得到均衡优化,教师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016年被省教育厅表彰命名为全省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汉阴县将以现代化为统领,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重点,以信息化为突破口,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持续加大教育投入、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有利于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氛围为保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人民满意。
其他文献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这样的古训传承了几千年,强调的是要注重诚信教育。诚信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代贤者的追求与向往,更是育人首要。在信息化、大数据的今天,如何施行诚信教育,如何使孩子从小树立诚信意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大任。探究当下诚信教育有效、实效、高效之路径是我们面临的课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当深入实践、静心研究,结合学生、学校、当地实际,探索出具有自“我”特色之路。延安市
期刊
1937年1月,时任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的徐特立提议创办一所“列宁师范学校”,并请示毛泽东主席。1月30日,毛泽东批示:“校名应以‘鲁迅师范’为妥,因为鲁迅是中国新文化的旗手,在全国享有盛名,这样有利于团结更多的人抗日;又为了纪念鲁迅。”因此,陕甘宁边区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鲁迅师范创办。  4月13日,纪念鲁迅师范成立八十周年座谈会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召开。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省内各师范
期刊
西安惠安中学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新历史时期,鲜明而坚定地提出了“好人教育”的办学使命,并大胆创新进行“好人教育”的实践,以“传承、创新、融合”为原则,以清醒的文化自觉作出明智选择,彰显教育场景中的生命尊严,积极构建“好人教育”文化体系,他们在加强学校好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建设中,以好人文化的形象标识为突破点,进而引领促进好人
期刊
本刊讯 4月17至20日,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在陕西教育干部培训西安石油大学基地举办全省省属高校校级领导人员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第一期培训班。陕西省委高教工委书记董小龙出席开班仪式并作专题报告。  董小龙指出,全省高教系统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用全会精神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
期刊
编者按:三年前,一个非常温暖而平实的教育理念——“好人教育”,开始在西安惠安中学提出并施行。从那时起,我们《陕西教育》(综合版)的视线就没有离开过这所乡镇中学向善向上的创新实践。2014年9月,我们首先刊发了惠中每世英校长《“好人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一文,旋即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反响,包括人民网、凤凰网和光明网在内的70多家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或转载点评;2015年元月,我刊就“好人教育”对每校长
期刊
未敢暮年娱晚景,愿将余热化春晖。他今年59岁,回顾四十余年的从教生涯,信心与挑战并存、拼搏与心血交织!一生扎根山区教育,无论是做普通教师,还是担任校领导,始终谨记一名教师所肩负的教育使命;始终牢记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他,就是汉滨区牛蹄镇吉安小学教师杨大根。  以干克难抓校建  杨老师于1975年步入民办教师行列,后考入安康师范读书。1984年7月毕业时放弃统分留城机会,回到牛蹄中学任教,从
期刊
她是陕西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陕西省中小学教材评审专家、“国培计划”首席专家,陕西省特级教师,连续三届获得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从教28年来,以身作则,兢兢业业,用一颗忠心坚守自己的梦想,用一颗爱心呵护孩子的成长。她就是咸阳市实验小学教务主任兼语文教师马晓霞。  一、父母的教诲塑造了她的教育灵魂  马晓霞出生在教师家庭,因此,她对教师这份职业有着特殊的感情,她的启蒙老师是曾经同在乡镇中学执教的父亲
期刊
4月22日,几千名师生和家长,共同注目,惠安中学好人证章挂上毕业生的脖颈。中学生毕业,收获两份毕业证,这也许是全国首创。一枚小小的证章,既是莘莘学子在惠中接受好人教育的见证,更是惠中多年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见证。  素质教育,在高考机制并未发生本质变化的背景下,一直步履维艰。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但在实践中,却往往雷声大雨点小。但在惠安中学,尤其
期刊
长久以来,人们对教师认识上的一个偏差,就出在不把教师看作创造者,仅仅把教师当作知识传递者。比如,教师上语文课,教师的任务被认为就是教识字、读书、写字……教师往往也不把自己的工作当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故而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马克思讲得很深刻,只有创造性的工作才会有尊严。  今天我们特别强调认清教师的工作性质,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者,教师跟孩子一起创造教师和学生的每一天的学校生活,也为学生的未来生活
期刊
每年以“××日”冠名的日子有不少,但无论是热闹程度,还是活动的多样性,都比不过“世界读书日”。每到这个日子,最打眼的其实还是人们对读书的立场和态度。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民间组织;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社会大众,都在大声表达对读书的关切。  这是一种喜忧参半的关切。其中意味,远远超出阅读本身,以至于牵涉到国民素养和国家脸面,演变出一种阅读难以承受之重。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