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寻找

来源 :陕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u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人们对教师认识上的一个偏差,就出在不把教师看作创造者,仅仅把教师当作知识传递者。比如,教师上语文课,教师的任务被认为就是教识字、读书、写字……教师往往也不把自己的工作当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故而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马克思讲得很深刻,只有创造性的工作才会有尊严。
  今天我们特别强调认清教师的工作性质,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者,教师跟孩子一起创造教师和学生的每一天的学校生活,也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创造。教育是丰富人生的很重要的工作。
  教师的创造还表现在“转化”上,教师把人类的精神财富转化成学生个人成长的精神财富。这个转化也是教育的独特挑战与魅力。教师的创造性还表现在促使学生精神世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这样培养出来的新生代,就会与他(她)的上一代不一样。这种代际传承与发展,本质上是把人类的知识与技能、精神,转化成个人的能力和精神的内存。这些东西内化在每一个不同的个体之中,尔后,又会在社会实践中转化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创造力。
  当然,教师的创造跟工程师的创造不一样,跟建筑师的创造不一样,跟作家也不一样。它是一种直面人的生命发展的创造。这里面有“转化”的创造,教学工作自身还需要创造,从长远意义上,教学让每一个生命具有创造的力量,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创造的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我觉得在人类社会创造事业中,不能没有教师这个职业的创造性劳动。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远远不够
  现在许多人喜欢讲“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我觉得不够。我不单提“教师专业发展”,我提“教师发展”。
  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我们不怀疑。问题是,只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是能造就一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教师?教师自己作为一个全人的发展,也可能被忽视了。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专业”。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呈现你是谁,学生也在判断你是谁。学生对你有敬意或瞧不起,反抗或喜欢,都不是仅仅因为你的专业,而是因为你的全部人格。当然,没有专业是不行的,没有专业你连讲台都站不住。但是仅仅有专业,肯定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教师必须对自身的发展有认识,其中包括自身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教育责任的承担。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青少年,面对的是活蹦乱跳的成长中的生命,要有一种责任担当。学生的生命既是最柔软的,又是最脆弱的。有些东西一旦被打破了,很难再重新变得完美。所以青少年时期,教师留给他们的,会对其一生的发展有影响。一个人一辈子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他(她)的幸福。
  不能把基础教育改革的希望全都寄托到高考改革上
  我对长期以来批评“高考指挥棒”也有自己的看法,好像把基础教育的一切问题,一股脑儿用“高考指挥棒”造成的就能解释或解决;想用管住“出口”的方式,来改变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这么长,他(她)小学一年级与“高考指挥棒”之间有什么直接关系?
  高考的改革,不管是选拔式的还是鉴定式的,总归要通过测试。你不能把教师应承担的教育改革的责任,都交到改革高考方式、方法上。承担高考改革与承担中小学教育改革是两个不同的主体群,尽管这两件事相关,但其各自承担的责任不能替代。
  影响教育全过程的因素很多,绝对不只是高考出什么试题的问题。所以我说,我们可能抓错了源头。孩子从小到大要长十几年,孩子进小学的时候离高考还遥远。如果我们只强调高考改革了才能改革基础教育,这种说法会带来什么呢?中小学教师、校长可以说:高考还没改革好,中小学改革了会对不上高考,所以中小学没办法改革!其后果是中小学教育责任的承担者,可以对一个漫长的教育积累变化过程不着力去研究和承担责任,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也为不改革找到了很好的借口。
  我不是说高考不要改,要改!要指出的是,不能把基础教育改革的希望全都寄托到高考改革上。这也许也是提出素质教育二十多年却进展不大的原因之一。
  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持续发展的人
  教育的魅力不只是要求好教师,而是每个教师都要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求你去创造。教育的魅力是创造的魅力,是创造生命发展的魅力。
  当然,这里又要有学术,又要有人格。人格,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就是一个真诚。真诚是人格魅力的基础。不是说哪一种人格才有魅力,我是这样看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发展,逐渐培养学生关注自身的发展、成为有发展自觉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持续发展的人。这样的教师一定会让学生感到很有魅力,因为他(她)经常会跟学生交流自己的研究与发现。
  教育的魅力恐怕不仅仅限于教师已形成的人格与学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教师应是不断追求自己生命的发展和完善的人,在帮助别人完善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这样的教师在我看来可能是比较有魅力的。我自己追求做这样的教师,这是一个与生命同在的无止境的过程。
  学校的教师教育亟需综合研究
  教师队伍建设,至少包括职前和职后。从职前来讲,应该有对教师职业的重新理解,即: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从合格到优秀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开始都以优秀教师的标准去要求。首先是有一个底线,高是无限的,越往高越个性化。
  关键是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再来提教师怎么培养,队伍怎么建设。
  现在职前培养的问题很多。师范大学里也有培养问题。真正把教师的培养当一回事的大学校长现在也不多,操心多的是自己的大学排名在第几这一类的事。当然也有分管的副校长或教务长在抓,但从整体上看,最大的问题还是对应把教师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没有认真想明白。
  对师范生的培养,还有很多陈旧的观念,认为教師就是学点教学法,学点入门技巧,诸如普通话、粉笔字等,把这看成是教师的基本功。“三字一话”是要,但只是技能意义上的,对什么是教师职业,教师是谁,应该有怎样的品性,教师的生存方式有什么独特性,作为一名当代合格教师所应该具有什么等根本问题,却还缺少深入的研究。或者说在对教师职业的价值、教师职业的特点还没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就在那里培养老师。尽管说改革已很久,但是师范教育本身的观念改革恐怕远没有重视和认清。这种滞后就带来了整个培养方案设计中,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系统结构存在的问题。   有人建议把免费师范生的名称改成公费师范生,我赞成。“公费”表明了国家对这个职业的重视,显出一份公职的庄重。目前,免费师范生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如有的为了将来谋职业,教师职业相对保险;有的冲着“免费”而来,有的只为了能上大学,自然还有不少是真的喜欢当教师。林林总总的想法都有它存在的理由。问题是师范教育怎么使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哪怕他(她)将来不当老师都有一份尊重,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他(她)选择不做只是可能觉得自己不适合,或者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很好地修炼自己,他(她)不善或不愿意为此修炼。此外,职前教育还应对教育的价值观、对学生的热爱,以及大学所教的基础素养方面,都形成一个较好的、可继续学习与发展的基础。职后再去补这些方面的缺失就晚了。
  进入职场以后,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是他(她)对自己的实践,不断地研究、反思、重建,越来越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深刻的认识,知道怎么去做才是有意义和有效的。
  现在我们花了很多的钱搞师资培训。首先我认为,承担师资培训的机构要有资质。其次,还要给教师选择的自由。行政机构不应规定教师必须在哪里培训。现在网络时代,交通也很方便,政府可制定关于培训的基本要求,学员从哪里获取由自己决定,到华师大也可以,到上师大也可以。现在的政策是培训跟着经费走,国家把经费给了谁,谁就有资格培训。其实国家、政府之所以给,不一定是因为培训单位培训实力最强,有可能是培训单位跟政府之间存在隶属关系等。
  加强教师在日常实践中的研究反思,不断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每个人的成长都要靠自己,靠外部是没有用的。最终的变化,真正成长是个体的事思想空间情不是群体的事情。群体会成为一种力量,可以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但群体的教研研究活动不要搞形式主义,要真正地能够在研究当中实现共同发展。
  对教师队伍建设有什么建议?我认为:教师的工作量、教学的工作量要减轻,学校的编制要增加。不能只是从效率的角度来规定师生比,要从教师有时间再学习、再发展的意义上,综合考虑师生比。工作量减轻了,教师才有时间去思考,研究、讨论。现在的编制很满,班额又超员,特别是好一点的学校,常见五六十人一个班。稍微好一点的学校,教师工作排得满满的,负担很重。
  教师也要减负。减负不是叫教师不要研究,减负是要减少工作量,加强研究。每年用这么多钱搞多层次培训,但其中不少是重复式的培训,还不如把一部分经费拨到增加编制上,多增加一点编制,让大家有时间安排研修、讨论、学习。教师不是通过几次轮训就能成长起来的,关键是要使教师在工作中有思考,产生学习的需要,研究的需要。
  通过学习、研究有实现发展的感觉,然后越来越感受到工作本身的价值、吸引和魅力,这样教师才会成长起来,而不是靠五年一次的輪训,然后大家都拿学分,以为拿了就完成培训任务了。钱多了怎么用?有些还扔到国外去了。
  我觉得教师教育亟需综合研究,要关注和提升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质量,这个提升就是要把研究放进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去。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与配置要为此服务,而不是只当作外加的一项工作,割裂地去做。尤其是一些先发展起来的,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在这方面敢不敢做一些大胆的改革,这是政府该干的事。政府如果不动编制规定,校长动不了。
  现在我们做改革不乏好心,也急于求成。但是好心和着急都未必带来好的结果。我们更需要研究,要讲究对事情内在规定性的把握。这些都把握不好,不知道教师到底怎么成长,什么对教师的成长才是有利的,怎么能建设好教师队伍呢?真的,我看学校中教师静下来的时间很少,这是一个问题。没有静下来,教师怎么反思,怎么发展啊?
  (来源:作者博客)
其他文献
文章的题目来自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鲜有不记得这句台词,因为这样的想法,让影片的主角,一位残疾人,成为了不起的作家。对于今年角逐奥斯卡奖的影片《隐藏人物》而言,这一句再也贴切不过,片中,三位黑人主角,生在一个以制度化的方式对她们进行歧视的年代,却一样凭借努力,走到了人生的高峰,而且名垂青史。这部影片,最后虽然未得到任何奖项,却因为它的题材选择,以及高明的表现题材的手法,获得了相
期刊
5月4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主持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会议强调,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上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大力加强法治人才培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
期刊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这样的古训传承了几千年,强调的是要注重诚信教育。诚信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代贤者的追求与向往,更是育人首要。在信息化、大数据的今天,如何施行诚信教育,如何使孩子从小树立诚信意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大任。探究当下诚信教育有效、实效、高效之路径是我们面临的课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当深入实践、静心研究,结合学生、学校、当地实际,探索出具有自“我”特色之路。延安市
期刊
1937年1月,时任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的徐特立提议创办一所“列宁师范学校”,并请示毛泽东主席。1月30日,毛泽东批示:“校名应以‘鲁迅师范’为妥,因为鲁迅是中国新文化的旗手,在全国享有盛名,这样有利于团结更多的人抗日;又为了纪念鲁迅。”因此,陕甘宁边区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鲁迅师范创办。  4月13日,纪念鲁迅师范成立八十周年座谈会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召开。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省内各师范
期刊
西安惠安中学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新历史时期,鲜明而坚定地提出了“好人教育”的办学使命,并大胆创新进行“好人教育”的实践,以“传承、创新、融合”为原则,以清醒的文化自觉作出明智选择,彰显教育场景中的生命尊严,积极构建“好人教育”文化体系,他们在加强学校好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建设中,以好人文化的形象标识为突破点,进而引领促进好人
期刊
本刊讯 4月17至20日,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在陕西教育干部培训西安石油大学基地举办全省省属高校校级领导人员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第一期培训班。陕西省委高教工委书记董小龙出席开班仪式并作专题报告。  董小龙指出,全省高教系统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用全会精神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
期刊
编者按:三年前,一个非常温暖而平实的教育理念——“好人教育”,开始在西安惠安中学提出并施行。从那时起,我们《陕西教育》(综合版)的视线就没有离开过这所乡镇中学向善向上的创新实践。2014年9月,我们首先刊发了惠中每世英校长《“好人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一文,旋即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反响,包括人民网、凤凰网和光明网在内的70多家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或转载点评;2015年元月,我刊就“好人教育”对每校长
期刊
未敢暮年娱晚景,愿将余热化春晖。他今年59岁,回顾四十余年的从教生涯,信心与挑战并存、拼搏与心血交织!一生扎根山区教育,无论是做普通教师,还是担任校领导,始终谨记一名教师所肩负的教育使命;始终牢记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他,就是汉滨区牛蹄镇吉安小学教师杨大根。  以干克难抓校建  杨老师于1975年步入民办教师行列,后考入安康师范读书。1984年7月毕业时放弃统分留城机会,回到牛蹄中学任教,从
期刊
她是陕西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陕西省中小学教材评审专家、“国培计划”首席专家,陕西省特级教师,连续三届获得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从教28年来,以身作则,兢兢业业,用一颗忠心坚守自己的梦想,用一颗爱心呵护孩子的成长。她就是咸阳市实验小学教务主任兼语文教师马晓霞。  一、父母的教诲塑造了她的教育灵魂  马晓霞出生在教师家庭,因此,她对教师这份职业有着特殊的感情,她的启蒙老师是曾经同在乡镇中学执教的父亲
期刊
4月22日,几千名师生和家长,共同注目,惠安中学好人证章挂上毕业生的脖颈。中学生毕业,收获两份毕业证,这也许是全国首创。一枚小小的证章,既是莘莘学子在惠中接受好人教育的见证,更是惠中多年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见证。  素质教育,在高考机制并未发生本质变化的背景下,一直步履维艰。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但在实践中,却往往雷声大雨点小。但在惠安中学,尤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