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康德美学中“主观的普遍有效性”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guguli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判断力是知性和理性的中间环节,是一种先天地立法的能力。在美的分析论中,康德研究了判断力的普遍必然性,对“主观的普遍有效性”的分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分析了康德美学中“主观的普遍有效性”的含义和来源,并探讨了它与反思判断力的先验原则的关系。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康德美学以及美学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的沟通作用。
  【关键词】:康德;美者的分析论;主观的普遍有效性;先验原则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的“美者的分析论”部分,对审美事物的“主观的普遍有效性”做出了细致的分析。在以往的康德研究中,这一问题通常被人们所忽视。在鉴赏判断中,主观的普遍有效性是通过感官和感觉而在审美上意识到的,而知性和感官的结合产生一种对美者的愉悦,此种情感上的愉悦具有主观的普遍有效性。康德关于“主观的普遍有效性”的论述,在他的美学理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康德美学中的“主观的普遍有效性”观点,研究其与反思判断力的先验原则的关系。
  一、含义
  康德在美者的分析论中,根据第一契机得出的对美者的解释是“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兴趣的愉悦或者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者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这样一种愉悦的对象就叫做美的”[1]。也就是说,美只与主体及主体的愉悦感有关,与客体的实存状态和客体是否对人具有重要性无关。在此基础上,康德在第二契机中提出了主观的普遍有效性,推论出的美的解释是:“无须概念而普遍地让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2]。对于主观的普遍有效性的含义,可以从主观和普遍有效性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美者能让人普遍地感到愉悦。康德提出,鉴赏判断完全是静观的,“是一种对一个对象的存在漠不关心、仅仅把对象的性状与愉快和不快的情感加以对照的判断”[3],当主体不根据客体的实存状态和客体是否具有重要性,而是仅仅根据客体的表象是否给他带来愉悦感作出鉴赏判断时,可以预设这个鉴赏判断对每个人都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以纯然淡漠的态度面对一个事物时,如果这个事物让他感到愉悦的话,那么这个事物就应当能够让所有人都感到愉悦。比如,面对一朵花时,若一个人对这朵花没有任何欲求和興趣,而且他认为这朵花是美的,那么可以预设这朵花能让其他人也感到愉悦。
  另一方面,鉴赏是主观的,不基于客体的概念。鉴赏判断不同于理论的认识判断,也不同于实践的认识判断,它不基于概念,也不以概念为目的。因此,人们无需知道概念所规定的事物应当是什么样子,就能作出鉴赏判断。在这里,康德区分了鉴赏判断和逻辑判断。当我们看到一朵玫瑰花并判断它是美的时,我们做出的是鉴赏判断;当我们看到许多玫瑰花并作出的“玫瑰花是美的”的判断时,实际上是基于鉴赏判断的逻辑判断,因为在这里我们已经把一朵玫瑰花转变为“玫瑰花”这个整体的概念了。在康德看来,鉴赏判断不同于逻辑判断和道德判断,鉴赏判断是自由的,如果包含着概念,就意味着审美活动被限制在某一个概念或者绝对命令之下,即限制了它的自由,因此按照概念来判断客体是否美将使美不复存在。而且,概念是客体的概念,鉴赏判断是完全主观的判断,所以美者不基于概念。既然如此,审美的普遍性来源于主观的普遍性。
  要充分了解这种主观的普遍有效性,我们可以将美者与适意者和善者进行比较。对适意者的鉴赏是一种感官的鉴赏,是基于每个人的兴趣、偏好而做出的鉴赏判断,并不具有普遍有效性。因此,就适意者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鉴赏,比如说,有人喜欢管乐声,有人喜欢弦乐声,人们不能就此指责他人没有鉴赏,因为这种鉴赏并非真正的审美判断。对善者的鉴赏可以要求对每一个人有效,但是,“善者却只是通过概念而被表现为一种普遍的愉悦的客体”,因此,对善者的鉴赏基于客体的概念,我们只有了解这一客体的概念、性状后才能做出这种正确的鉴赏。审美判断不关涉客体,所以对善者的鉴赏是一种客观的普遍有效性,不同于审美判断的主观的普遍有效性。
  二、来源
  在鉴赏判断中,主观条件——被给予的表象中的心灵状态的普遍能传达性是它的基础,对这个对象的愉悦是它的结果。然而,问题是只有知识和属于知识的表象才能被普遍传达、才能对每一个人都有效,那么知识和心灵状态如何联系起来?主观的普遍有效性从何而来?
  康德认为,当心灵受到事物的刺激时,它会被表象发动起来并产生一种表象力。在这里,没有任何概念限制这种表象力,它处于一种自由的游戏之中。为了将能够被普遍传达的知识与心灵状态联系起来,康德说,被给予的表象中的心灵状态“必定是各种表象力在一个被给予的表象上要达成一般知识而进行的自由游戏的情感状态”。[4]而且,在表象力形成一个知识的表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有为了直观的杂多之符合的想象力和为了结合各表象的概念之统一的知性”[5]。想象力是完全自由的,不受任何概念限制,知性是我们认识客体的能力,二者的结合既保证了审美的自由性,又能够使我们达到一般知识,这样,处于自由游戏的心灵状态就能够被普遍传达。而且,想像力和知性在这里都是一种表象能力,而不是一种构造的能力,于是就区别了二者在认识论中的能力。所以,当我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想象力和知性正在我们的心灵中协调一致地进行自由的游戏,诸认识能力在主观上具有了一致性。当这种主观条件上的一致性和美者的表象结合在一起时,我们就产生了对美者的愉悦,这种愉悦具有主观的普遍有效性。
  这种在鉴赏判断中主观的普遍有效性是通过感官和感觉而在审美上意识到的,而不是通过意识而在理智上意识到的。“假如促成鉴赏判断那个被给予的表象是一个把知性和想象力在对对象的评判中结合成为客体的一种只是的概念的话,那么,对这种关系的意识就会是理智的”。[6]这样,判断就不是根据主观情感作出的,也就不是鉴赏判断了。康德说:“鉴赏判断不依赖于概念而在愉悦和美这个谓词方面规定客体。”[7]鉴赏判断中的主观一致性是通过感觉在审美上意识到的,也是在心灵中感觉到的。知性和感官相结合,将产生一种对美者的愉悦,这种愉悦具有主观的普遍有效性。   三、与反思判断力的先验原则的关系
  康德将判断力分为规定性的判断力和反思性的判断力,规定性的判断力从属于知性,它将自然中特殊的东西置于普遍的东西之下;反思性的判断力是要借助一个先验原则将特殊的东西上升为普遍的东西。“这样一个先验原则,反思性的判断力只能当做法则自己给自己确立,不能从别处拿来(因为若不然,它就会是规定性的判断力了),也不能指定给自然”[8]。因此,判断力是自己给自己立法,判断力应当有一个先验原则。“由于关于一个客体的概念,只要同时包含着这个客体的现实性的根据,就叫做目的,而一个事物与各种事物的那种惟有按照目的才有可能的协调一致,就叫做该事物的形式的合目的性,
  所以,判断力的原则就服从一般经验性法则的那些自然事物的形式而言,就是自然在在杂多中的合目的性。”[9]由此,康德提出了反思判断力的先验原则——自然的合目的性。那么,康德在美的分析中的第二契机推论出的“主观的普遍有效性”与反思判断力的先验原则具有什么关系呢?
  在审美活动中,知性和想象力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于在认识论和伦理学中的作用,在这里,想象力是自由的,它联系主体情感所构造的形式形成审美表象,而知性统一这些表象,促进想象力。由于康德区分了反思性的审美判断和规定性的审美判断,所以知性、想象力和对象处于一种互不干扰、相互和谐的状态中。又因知性和想像力是每个人都有的认知能力,因此二者可以先天地协调一致。在审美活动中二者的协调则要求客体的表象与主体相互协调。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在这种协调的状态下,主体能够感受到一种对美者的愉悦,而且这种心灵状态具有一种普遍传达性,因此对美者的愉悦具有主观的普遍有效性。
  由此可知,反思判断力的先验原则——自然的合目的性与鉴赏判断中主观的普遍有效性具有因果联系。在审美活动中,由于想象力和知性先天地协调一致,使得客体的表象能够和主体协调一致,人们所感觉到的愉悦具有普遍传达性,因此鉴赏判断具有了主观的普遍有效性。
  四、结语
  康德关于“主观的普遍有效性”的论述,在他的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不是事物的内容,而是事物的形式才具有主观上的合目的性,因此他提出了“纯粹美”(pulchritudo vaga)和“依附美”(pulchritudo adhaerens),他的美学正是建立在“纯粹美”的基础之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康德哲学之严谨。
  有学者说:“康德分析反思判断力的先天问题,将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与人类愉快的情感结合起来,不是为自然立法,不是去寻求知识的普遍性,而是去寻求愉快的普遍必然性,而愉快的普遍必然性又来自于想像力与知性的自由和谐的游戏,从而论证了先天原理与美学问题的联系。”[10]通过对反思判断力的先天分析,他得到了“自然的合目的性”这一先验原则;因此,判断力能够联结知性的立法和理性的立法,沟通物自体和现象界、自由领域和自然领域,于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中取得了统一。
  注释:
  [1]李秋零 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页。
  [2]李秋零 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第227页。
  [3]李秋零 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第217页。
  [4]李秋零 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第225頁。
  [5]李秋零 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第225页。
  [6]李秋零 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第226页。
  [7]李秋零 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第226页。
  [8]李秋零 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第189页。
  [9]李秋零 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第190页。
  [10]胡友峰:《康德先验美学的内在逻辑》,《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兰州),2010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李秋零 主编.康德著作全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M].商务印书馆,2014.
  [3]胡友峰.康德先验美学的内在逻辑[J].西北师大学报.2010,(3).
  [4]周军伟.论康德美学的内在逻辑[J].河南社会科学,2012,(10).
  作者简介:张小霞(1997——),女,汉族,湖南株洲人,哲学本科在读,单位:山西大学初民学院哲学专业2014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庄子哲学。
其他文献
【摘要】:The blind reading aid is a new product designed by the society today. It is a reading aid that can help blind people and people with low vision to read printed fonts. Previously, with the progres
期刊
【摘要】:舞台茶艺,是在舞台或特定场合表演的冲泡技艺及品饮艺术,在科学冲泡的基础上,通过视觉、听觉等刺激感官的创意烘托茶品及主题,并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舞台茶艺作品中的空間造型、色彩、光影等表现元素是直接刺激、感染观众的视觉映像的写照。由于人的视觉对色彩的特殊敏感性,色彩成为美感的第一映像。本文将重点探讨色彩在舞台茶艺作品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舞台茶艺;色彩;应用  茶艺作品存在于两种
期刊
【摘要】: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还很普遍,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当贫乏,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
期刊
【摘要】:随着印度佛教的东传兴盛,佛教因果报应说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中华民族心理相结合,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想文化转型时期,既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同时,对文人士大夫们追求完美、圆满的审美理想带来不可抵挡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因果报应理论;中国化;通俗小说  长久以来中国文人所追求的审美境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当主与客、情与理、善与美浑然相融,便可从中体味精神上
期刊
【摘要】:随着琵琶艺术的发展,从事专业琵琶学习和业余喜爱琵琶的学生越来越多,然而大家普遍感觉这件乐器很难学,要想学好琵琶,掌握好琵琶演奏的基本功是重中之重。在琵琶演奏中,要想准确到位地把握音乐作品,正确地展示作品的节奏、速度、音准,鲜明地展现作品的音乐主题和音乐形象以及作品的音乐风格,必须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掌握科学系统的演奏方法。  【关键词】:琵琶;练习  琵琶艺术具有深邃的民族底蕴,这与我国
期刊
【摘要】: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经济繁荣,不少农民背井离乡涌向城市,挤在郊区的贫民窟,两极分化极重。拉斐尔前派作为19世纪英国发生的重大文化变革之一,在绘画和诗歌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丁·罗塞蒂作为拉斐尔前派的创立者之一,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让人印象深刻。本文通过分析罗塞蒂复杂的感情经历对其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探究其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产生这种独特女性形象的原因。  【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能力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对身边事物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装饰画在为人们带来无穷快乐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层面增添了新的亮点。在装饰画的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中,文化属性占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代装饰画设计中,合理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传统纹样能够更好地渗透到装饰画设计中,在为现代装饰画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实
期刊
【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者”字的使用可以说是比较频繁的,因为它即是结构助词又是虚词。本文着重研究分析了从先秦以来“者”字的发展趋势,目的就是揭示“者”字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在现代汉語中“者”字新用法和基本用法的由来。经过分析一些关于从先秦到现代的资料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叙述了“者”字的发展过程。而“者”字发展到近代时,就作为汉语构词语素而走向了复兴,成为现代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词缀,并在句子末尾起到提顿
期刊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想于一体,现代包装设计应中把握自己的民族文化风格。文章就民族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族文化;包装设计;民族特色  包装设计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体现了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品格与面貌,反映社会制度的政治、
期刊
【摘要】:中国的茶文化包含和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内容十分丰富。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茶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茶文化也跨越了国界,广传天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本文从议程设置,使用与满足,编码译码等理论对中国茶最近的“传播热”做出阐释,对其他传统文化的推广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茶;传播;使用与满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