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一粒幸福的种子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engy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日的傍晚忙碌而幸福。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石桥边,迎面扑来的稻香沁人心脾,让你慢慢静下来,静下来……远望匆忙奔波于田间地头的幸福的农民,耳畔轰隆隆的收割机永不厌烦地唱着丰收进行曲,一股润物细无声的满足感油然而生:这是秋的馈赠!
  驻足在这沃野之间,满眼的谷穗像弯腰劳作的老伯。有了春的耕耘、夏的酝酿,才有了这满坡满坎的金黄!老农懂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道理,所以才用心侍弄着那些种子。而班主任的工作不也正像农人播种一样吗?看着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我的脑海里又闪出那个问了自己无数遍的问题:教育到底是什么?
  是压抑的教室,写不完的作业?是枯燥的课堂,没有生气的校园?是没完没了的批评,无休无止的抱怨……
  不,都不是!教育应该是种子的事业。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我们在孩子的心田种下悲悯的种子,一定会开出一朵善良的花;当我们在孩子的心田种下正义的种子,一定会开出一朵傲霜的花;当我们在孩子的心田种下奉献的种子,一定会开出一朵温暖的花!……王維审老师说:“在任何情况下,教育都不会只是知识的传授和传递。教育最长久的作用应该是在岁月流淌过的某一个角落、一个人对一群人说过的某段话,让在彷徨与孤单中行走的人得到可以慰藉心灵的力量。”“教育就是帮助人慢慢获得成长的动力,慢慢完成对生命的体恤,对尊严的认同和对自我的成全。”
  为师十多载,想起因我的耐心,让麦迪华丽转身的幸福;想起因我的用心,让明秋爱上课堂的奇迹;想起因我的关心,让智障孩子末末享受了太阳般的温暖……想起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每一次的坚守,庆幸自己还有傻傻的幸福——一颗不曾丢失的教育初心!因为有了这样的初心,我把陪学生做早操的机会看作是奖赏;我把给学生上课看作欣赏生命拔节的力量;我把监督学生午休看作体验生活的另一种方式;我把家访看作感受孩子生命成长的第二课堂!
  季节交替,岁月流转,我始终坚守出发时的那颗初心,没有忘记自己来时的模样,没有让枷锁把自己捆绑!
  教育到底是什么?那是心与心的碰撞,灵魂与灵魂的欣赏!没有功利的束缚、分数的捆绑,它就是掬一捧生命的清泉,播一粒幸福的种子。就是成长,以及帮助成长!就像老农春天的播种,秋天的丰收一样!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乌龙镇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迅速流行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要将多媒体音像档案信息资料数字化并在现实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架构。其中,包括物理架构、软件架构和管理架构。其工作流程是:建立流媒体档案信息服务平台、档案信息资源的流媒体转化、流媒体档案信息发布与后台管理。    1 流媒体档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    数字档案馆中的流媒体档案信息
班主任是班级课程建设的组织者,除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外,班主任应该根据班级实际构建班级课程,形成与三类课程目标一致,具有班级特点的课程。  家长是最丰富的课程资源,借力家长,可以实现班级课程的多样化。家长来自不同的行业,从事不同的工作,担任不同的社会角色,可以带来不同的课程,极大地丰富课程内容。  班级课程建设,最主要体现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班本化实施。与课堂教学不一样,这两类课程的最
一天,某班主任把一名犯了一个小错的学生叫到办公室,当着所有老师的面训斥他。孩子不服气,情绪很激动。看到孩子这样,班主任立刻使出“撒手锏”:拿出手机给家长打电话,要求家长迅速到学校,把孩子领回家反思。看着老师着急的样子,再看看孩子不屑的表情,那一刻,我猛然联想到自己以前的一次过敏经历。  有一年,不知什么原因,我面部皮肤过敏了。其实,最初的症状并不明显,只是不能用护肤品。怎么办?素面朝天?那可不敢出
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曾经说过:“我达到目标的惟一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这里所说的“坚持精神”,就是新教育成功六字诀“信、望、爱、学、思、恒”中的“恒”。  已多年没看电影的我,在7月份阴差阳错地看了两场电影:《冈仁波齐》和《摔跤吧,爸爸》。  《冈仁波齐》讲述的是西藏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与村民们朝圣的故事。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尼玛扎堆决定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一路上他们经历了无数磨难与坎坷
班主任除了要完成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与学生共同建设班级文化,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还要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并进一步认识到,这些班级事务的远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育人。  班主任常规管理的终极目标不是班级的秩序和学生的规训,而是促成学生从道德他律到自律,实现管理育人的目标;班级文化建设不是班级环境的美化和学生个性的彰显,而是借助班级文化的浸染功能,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班级活动的设计
“爱生如子”一词很好地阐释了教师之爱。然而,教师毕竟不是父母。父母之爱,基于血缘关系,是无条件的;教师之爱,则是一种选择,是有条件的。父母将孩子送到教师这里,是希望孩子在教师这里获得发展。用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的话来说,父母之爱,更侧重于母性之爱,而教师之爱,则更侧重于父性之爱。前者重在保护,后者重在发展。  因此,不成熟的教师之爱,典型的表现就是“妈妈型”:呵护照顾,无微不至,学生也愿意按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