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就业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作为“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新闻舆论,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客观反映社会实际,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新闻舆论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1)新闻舆论能使学生准确了解就业形势。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舆论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新闻舆论本身不可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可以还原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本来面貌,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的舆论,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支撑与精神动力。就业形势严峻,这是人人皆知的问题。但是,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不同行业就业形势有何不同、严峻背后是否还有机遇等,这是大学生必须了解的问题,也是关乎就业的关键问题。所有这些,主要从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中获得。
(2)新闻舆论能使学生正确把握就业方向。以正确舆论引导人,是当前我国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关注的重要问题。复杂的社会环境、严峻的就业形势往往使得在校大学生犹豫不决,摇摆不定。新闻舆论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它通过对客观形势的分析,往往可以得出一些可供借鉴的结论,这些结论能对指导大学生科学就业起到方向性作用。因此,大学生必须关注新闻媒体的各种报道,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把握社会形势和就业活动的主流,才可以避免就业活动中的盲目和错误导向。
(3)新闻舆论能使学生科学做出职业选择。职业选择是个人和社会选择的统一体,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成功。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各级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方位促进就业,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将会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然而,由于传统就业思想的影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大城市就业成为大学生的首选,其他方式就业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舆论可以引导大学生客观分析社会形势,正确评价自我,科学设计职业生涯,到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和岗位去建功立业。
2.新闻舆论在报道大学生就业中的问题
(1)定位不准确。新闻舆论是社会的软实力,新闻工作与经济社会建设密切相关。新闻战线的同志们是经济社会事业的建设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好的新闻作品就是好的精神產品,就能转化为物质财富,甚至成为全社会的福祉。在大学生就业面前,新闻舆论应当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为就业工作的推进保驾护航。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一身兼任“观众”和“裁判”的双重角色,有的新闻媒体在某一个别性的社会现象出现后,不能辨证的看待和分析就急于报道,或者用倾向性的语言对事实妄加评论,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
(2)评说不科学。江泽民同志指出:“新闻舆论把握得好,是党和国家之福;把握得不好,是党和国家之祸。”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是其首要任务。作为党和国家“口舌”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来说,遵守国家法律,树立正确的舆论价值取向时期重要职责。尤其是在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面前,其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的一些新闻媒体在这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有的媒体在报道案件事实时,喜欢评论,如加“编者按”,或者律师、大学教授、退休法官的“专家评论”,以示其报道的权威性。诸如“2010年660万就业大军何去何从”等言论,以某一个或者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事例得出660万毕业生的何去何从的问题,以偏概全,没有看到党和国家队大学生就业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危”中有“机”,误导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3)报道不客观。大学生就业是整个社会的热点,也是新闻舆论高度关注的焦点。广大新闻工作者关注社会发展,积极为大学生就业献计献策,已经为就业工作的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个别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新闻轰动效应,在同行中树立“领袖群芳”的地位,不惜夸大其词,制造“卖点”,以求取独具慧眼,哗众取宠的新闻效应。还有一些媒体出于生存需求,为了迎合受众口味,增加发行量或提高收视率,不顾事实,不辩真伪,仅凭一面之词就抢先报道。比如,毕业班学生自杀杜撰为“毕业生进就业压力而自杀”,更有甚者,不做深入调查采访,找相关当事人核实事实,而是随意猜测,凭主观愿望想当然等等,从而使大学生就业自信受到很大打击。
3.新闻舆论消极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各项制度的建设有待于不断完善,新闻舆论报道活动同样也处于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必然要经受深刻和剧烈的变化,新闻舆论还不很规范,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这就使得新闻舆论报道就业活动时难免出现偏差,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1)利益驱使。我国新闻媒体的特点是隶属于某一部门或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部门或地方政府就会利用自己控制的新闻舆论对社会施加压力。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新闻媒体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当他们的利益与其他部门利益发生冲突,新闻媒体就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自身的优势制造有利于他们的舆论。此外,有偿新闻、新闻腐败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的新闻记者带着私情、个人利益去“舆论监督”,有的记者为新闻“卖点”对一些所谓的热点事件或爆炸性新闻,既不问其真实与否,以求轰动效应,新闻的真实性被扭曲。
(2)管理无序。我国的新闻立法早在八十年代就开始酝酿。党的十三大提出“重大事项让人民知道,重大事情让人民讨论”,并明确使用了“舆论监督”的提法,党的十六大提出“重视传播媒体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和“在机制上保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新闻监督法一直没有出台,新闻监督基本上无法可循,一些媒体可以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任何人没有法律依据指责其违法,从而加剧了新闻舆论的负面效应。
(3)素质亟升。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与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紧密联系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要掌握丰富的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专门知识。而新闻工作者绝大多数未经过严格系统的专业知识训练,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找不到问题报道的社会重点,以一般事实和简单分析误导大学生。
4.完善新闻舆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把握主流,引导积极的就业心理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会非常大,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针对就业形势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要勇敢的面对求职和就业过程当中的挫折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上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帮助处于不同就业状态、失业状态的大学生。到机关去工作是就业,到农村基层去工作也是就业,特别是农村基层、城市社区,这是大学生今后一个时期就业的广泛领域和主要方向,是一个新的天地,还包括灵活就业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就业,大学生要把毕业以后寻找的某一个岗位、某一个职业作为整个职业生涯当中的一个过程中的一个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就业观念的影响,面向基层就业、私企就业的大学生往往引起各种非议,面对着极大的社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舆论通过传递心理知识、沟通社会心理、提供大学生自我讨论的公共论坛、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等,就能够有效的发挥调适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功能,从而使得他们增强信心,勇敢挑战,成就业绩。数年前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当屠夫的新闻曾一度传遍大江南北,并引发了人们关于此行为是否浪费人才的大讨论。数年之后,另一位北大才子陈生也悄悄进入养猪行业,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广州开设了近100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到2个亿,被人称为广州“猪肉大王”。试想,如果我们对数年前的“陆步轩”如果妄加评论,极力否定,可能就会扼杀后来的“猪肉大王”陈生。而《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开连锁店成千万富翁》报道则彰显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与自主择业的勇气,正确引导了社会舆论。因此,新闻舆论在日常报道中应该关注大学生求职主体,在鼓励大学生就业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心理调适与正确引导。
1.新闻舆论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1)新闻舆论能使学生准确了解就业形势。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舆论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新闻舆论本身不可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可以还原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本来面貌,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的舆论,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支撑与精神动力。就业形势严峻,这是人人皆知的问题。但是,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不同行业就业形势有何不同、严峻背后是否还有机遇等,这是大学生必须了解的问题,也是关乎就业的关键问题。所有这些,主要从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中获得。
(2)新闻舆论能使学生正确把握就业方向。以正确舆论引导人,是当前我国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关注的重要问题。复杂的社会环境、严峻的就业形势往往使得在校大学生犹豫不决,摇摆不定。新闻舆论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它通过对客观形势的分析,往往可以得出一些可供借鉴的结论,这些结论能对指导大学生科学就业起到方向性作用。因此,大学生必须关注新闻媒体的各种报道,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把握社会形势和就业活动的主流,才可以避免就业活动中的盲目和错误导向。
(3)新闻舆论能使学生科学做出职业选择。职业选择是个人和社会选择的统一体,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成功。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各级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方位促进就业,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将会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然而,由于传统就业思想的影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大城市就业成为大学生的首选,其他方式就业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舆论可以引导大学生客观分析社会形势,正确评价自我,科学设计职业生涯,到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和岗位去建功立业。
2.新闻舆论在报道大学生就业中的问题
(1)定位不准确。新闻舆论是社会的软实力,新闻工作与经济社会建设密切相关。新闻战线的同志们是经济社会事业的建设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好的新闻作品就是好的精神產品,就能转化为物质财富,甚至成为全社会的福祉。在大学生就业面前,新闻舆论应当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为就业工作的推进保驾护航。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一身兼任“观众”和“裁判”的双重角色,有的新闻媒体在某一个别性的社会现象出现后,不能辨证的看待和分析就急于报道,或者用倾向性的语言对事实妄加评论,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
(2)评说不科学。江泽民同志指出:“新闻舆论把握得好,是党和国家之福;把握得不好,是党和国家之祸。”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是其首要任务。作为党和国家“口舌”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来说,遵守国家法律,树立正确的舆论价值取向时期重要职责。尤其是在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面前,其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的一些新闻媒体在这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有的媒体在报道案件事实时,喜欢评论,如加“编者按”,或者律师、大学教授、退休法官的“专家评论”,以示其报道的权威性。诸如“2010年660万就业大军何去何从”等言论,以某一个或者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事例得出660万毕业生的何去何从的问题,以偏概全,没有看到党和国家队大学生就业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危”中有“机”,误导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3)报道不客观。大学生就业是整个社会的热点,也是新闻舆论高度关注的焦点。广大新闻工作者关注社会发展,积极为大学生就业献计献策,已经为就业工作的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个别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新闻轰动效应,在同行中树立“领袖群芳”的地位,不惜夸大其词,制造“卖点”,以求取独具慧眼,哗众取宠的新闻效应。还有一些媒体出于生存需求,为了迎合受众口味,增加发行量或提高收视率,不顾事实,不辩真伪,仅凭一面之词就抢先报道。比如,毕业班学生自杀杜撰为“毕业生进就业压力而自杀”,更有甚者,不做深入调查采访,找相关当事人核实事实,而是随意猜测,凭主观愿望想当然等等,从而使大学生就业自信受到很大打击。
3.新闻舆论消极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各项制度的建设有待于不断完善,新闻舆论报道活动同样也处于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必然要经受深刻和剧烈的变化,新闻舆论还不很规范,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这就使得新闻舆论报道就业活动时难免出现偏差,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1)利益驱使。我国新闻媒体的特点是隶属于某一部门或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部门或地方政府就会利用自己控制的新闻舆论对社会施加压力。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新闻媒体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当他们的利益与其他部门利益发生冲突,新闻媒体就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自身的优势制造有利于他们的舆论。此外,有偿新闻、新闻腐败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的新闻记者带着私情、个人利益去“舆论监督”,有的记者为新闻“卖点”对一些所谓的热点事件或爆炸性新闻,既不问其真实与否,以求轰动效应,新闻的真实性被扭曲。
(2)管理无序。我国的新闻立法早在八十年代就开始酝酿。党的十三大提出“重大事项让人民知道,重大事情让人民讨论”,并明确使用了“舆论监督”的提法,党的十六大提出“重视传播媒体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和“在机制上保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新闻监督法一直没有出台,新闻监督基本上无法可循,一些媒体可以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任何人没有法律依据指责其违法,从而加剧了新闻舆论的负面效应。
(3)素质亟升。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与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紧密联系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要掌握丰富的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专门知识。而新闻工作者绝大多数未经过严格系统的专业知识训练,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找不到问题报道的社会重点,以一般事实和简单分析误导大学生。
4.完善新闻舆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把握主流,引导积极的就业心理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会非常大,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针对就业形势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要勇敢的面对求职和就业过程当中的挫折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上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帮助处于不同就业状态、失业状态的大学生。到机关去工作是就业,到农村基层去工作也是就业,特别是农村基层、城市社区,这是大学生今后一个时期就业的广泛领域和主要方向,是一个新的天地,还包括灵活就业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就业,大学生要把毕业以后寻找的某一个岗位、某一个职业作为整个职业生涯当中的一个过程中的一个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就业观念的影响,面向基层就业、私企就业的大学生往往引起各种非议,面对着极大的社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舆论通过传递心理知识、沟通社会心理、提供大学生自我讨论的公共论坛、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等,就能够有效的发挥调适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功能,从而使得他们增强信心,勇敢挑战,成就业绩。数年前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当屠夫的新闻曾一度传遍大江南北,并引发了人们关于此行为是否浪费人才的大讨论。数年之后,另一位北大才子陈生也悄悄进入养猪行业,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广州开设了近100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到2个亿,被人称为广州“猪肉大王”。试想,如果我们对数年前的“陆步轩”如果妄加评论,极力否定,可能就会扼杀后来的“猪肉大王”陈生。而《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开连锁店成千万富翁》报道则彰显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与自主择业的勇气,正确引导了社会舆论。因此,新闻舆论在日常报道中应该关注大学生求职主体,在鼓励大学生就业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心理调适与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