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考复习训练视点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2008zxff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文言文实词的重点。①把握字词的古今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文言词词义发生了演变。其演变情况有: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词义缩小(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词义转移(如“涕”,古指眼泪,现在指鼻涕),词义强弱变化(如“恨”,古义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表示仇恨、怀恨),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演变为贬义)等。②把握通假字。它可分两类,一是两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同,如“反”通“返”;“说”通“悦”。二是两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毫不相干,完全凭读者假借用之,如“惠”通“慧”。③分析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本义是田界,引申为“旁边”(河畔、桥畔),“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亲戚畔之)。还要注意字的不同读音,如“遗”,读yí是“遗留”的意思;读w èi,是“给予”的意思。④把握词类活用后的意思。在文言文中,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但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起了别一类词的作用,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只要借助课下注释,理解其义即可。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技巧。①联想推断:由试题中给出的某一实词,联想到课文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一下,再确定其含义。②语境推断: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及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实词的意思。③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其词性和意义。④结构推断:有些文言句子整齐,讲求对仗,常用互文手法,应依据互文结构来推断词义。
  (2)文言虚词的辨析: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中考虚词的考查集中在常见的十几个虚词上面。如:之、其、而、以、于、且、乃、为、然、则、也、焉、者、或、矣等。
  文言虚词考查题型。①客观题:判断选择题,多用单项判断选择的形式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文虚词用法的理解;②主观题:解说题、简答题、填空题,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解释某一虚词的用法或意思,侧重于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题技法。①要掌握各重点虚词的基本用法,借助图表进行归类,记住少数特殊用法及例句。②要注意所释虚词的位置,虚词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相同。③着眼加点的虚词,立足全句,分析其意义和作用。
  (3)重点句子的停顿、理解和翻译:
  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停顿是理解翻译句子的基础,停顿正确与否,取决于朗读节奏。除了读好有标点处的停顿外,还要注意读好句中的停顿。首先要弄懂句子的意思,不要因曲解句意而产生错误的停顿,这是关键。其次要了解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而文言文多单音词,有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这就要将两个单音词分开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一个词来读。如“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再次,文言文中一些虚词放在句子乃至全段的开头,如“夫”、“盖”、“其”、“若夫”、“至若”等,读的时候,这些词后面也应稍作停顿。
  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翻译,首先要了解一些特殊句式。它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虽然答题时无须回答该句是什么句式,但心中必须明确此句是什么句式,有什么特殊用法,并能依据其句式特点理解句意。区别特殊句式可用抓住关键词语,把握句式特征等方法。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代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中考有些题表面上考翻译,实际是考查对于几个关键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是对词语综合运用的考查。
  (4)文言文整体阅读
  文言文整体阅读,一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基础面,含拼音、朗读、文章默写、词义、译文、句意等;二是感知领悟文章内容,它包括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技法的局部比较,结构层次的划分及创新、联想、理解等能力的检测。题型由过去的单一选择题转化为填空、表述(简答)、理解评析、观点阐述等。
  整体阅读一篇文言文,首先要了解作品的背景、作者等相关知识,其次要过好认知关:字音、词义等,最后就是分析、归纳、整理文章的结构、主题、写法及相关问题。
  
  蒲志珍,孙家贵,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恩施。
其他文献
今年高考早已硝烟散尽,静心阅读各地语文试卷,掩卷沉思,不觉“漫卷诗书喜欲狂”,因为课改后语文的价值思想在试卷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学校教育如果单从外形的制度与方法上走马灯似的变更迎合,就好像掘池,……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之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而无人注意。”(夏丏尊语)考试是对教学的重要反馈,而中学教学,尤其是新课程教学以来,形形色色的理论、思想充斥教育界,强烈的影响师生的教与学,追求形
迅速发展的科学知识需要我们追赶时代的车轮,学习化社会的形成迫使我们融入潮流,新课程的整合促使我们学为人先。而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在这样一个既有挑战又充满希望与实战的学科里,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做适应时代要求的学习型语文教师,才不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字眼和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  那么,如何做一名学习型的语文教师呢?    一、语文教师应是会读书的学习者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我先说务本。  (一)务本求实——给我以探究与思考的启示  务本求实,是我们正安一中的校训,也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它寓含着“兴教育人是根本,务求实效是关键”的涵义。我以此为命题谈谈我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与感悟。  务本,最早见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我国东汉大儒,开贵州教育文化之先河者尹珍(汉代牂牁郡毋敛坝,即今正安县新州镇人)曾以行动务本。尹珍
刘川鄂,男,1961年9月出生,文学博士,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鲁迅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张爱玲传》、《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小市民 名作家——池莉论》等著作。著有学术论文近百篇,另有关于大众文化、足球、婚恋、学校教育等方面的散论及散文创作近百篇,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    问者(苏子琦,以下同):
写作文时,常有学生诉苦,无米可以下锅,总写不出东西。其实,写作不光是表达技巧问题,更是生活态度和认识水平问题。明代宋濂在《文说赠王生黼》一文中说:“身之不修,而欲修其辞,心之不和,而欲和其声,是犹击破缶而求合乎宫商,吹折苇而冀同乎有虞氏之箫韶也,决不可致矣。”意思是说不去修身而一心想写出好文章,就好比敲破瓦罐而求合乎声律,吹断芦苇,却想吹出名曲一样,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古人说的修身,强调的是一个人要
2007年18套高考语文试题中共选用诗、词、曲24首。在选材与命题上有以下特点。  (一)双峰对峙,众星捧月。从时代看,考题题料取自先秦诗一首,唐诗8首,宋诗7首,宋词3首,金词一首,元曲一首,明诗一首,清诗一首,清词一首。在这24首作品中,唐诗、宋诗词共计18首,成为高考的主打题料。这说明,命题人不约而同地充分尊重了我国诗史的特征,其他诗篇或是诗史的源头,或是诗史的发展,或是诗史的尾声,而我国诗
语法作为人们在语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则,对于指导现行高中语文学习有许多功效。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现在高中学生的语法知识严重缺失甚至没有,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走了不少弯路,或者在语文学习中花了不少时间,可结果却收效甚微。在现实语文学习中,学生若具备一些实用的语法知识,有些语文现象的解释即可一语点破,有些语文问题的解决即可一针见血,有些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实用语法教学确实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评改则是作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很久以来,改革作文教学的呼声一直不断,尽管不乏探索者,然而大部分语文教师仍同于传统的评改方法。由教师独揽,统一评改的形式成了约定俗成、天经地义的事情。加上一些学校将“全批全改”、“细批细改”等量化管理,计人教师“业绩档案”,因而教师只得照“章”办事,疲于奔命。这种传统单一的评改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文训练的次数。影响了作文评改的质量,削
在《秋夜》的开头,鲁迅写道: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的作品里奇言怪语很多,这是其中一句。  这句话,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块绊脚石。  这句话不合情理,也不是励志名言。粗一看,没特殊之处,再一瞧,觉得文理不通。咀嚼之后,却觉得很有韧劲。  这句话包含了四个“物”:我、后园、墙外、枣树。  它们分属同一平面,不同的位置,一道注视的目光,将他们连成了一
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堪忧,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为印证这个看法,笔者曾做过一个抽样调查,在308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统计分析呈现出以下几个特性:第一,学生、老师、学校均不重视课外阅读,统计数据中学生偶尔读课外书的达70.5%,支持学生读课外书的老师竟然不足30%,而有高达94.4%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课外阅读课。第二,学生在所读的课外书中喜欢读全文字类的只占13%,绝大多数喜欢浅易、轻松、形象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