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纵观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谁创新,谁就前进、就发展。谁不创新,谁就倒退、就落后,最终不打自垮。创新如此重要。但创新的基石在哪里?在教育。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笔者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当然要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才能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取得双方之间心灵的沟通,才能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二、巧设疑问,激发兴趣,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哲学家波普尔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而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从而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创新的意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的价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导电塑料的开发、伽俐略的重力加速度理论的产生、超导体的发现、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所有这些,无不是对既有观念的质疑而获得成功的。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疑问后,要引导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社会交往性、探究天性得到彰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想法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受到压抑,学生的个性逐渐形成。而这种个性的形成又有助于学生进行个性的学习和有创造性的学习,从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在思想政治课这片沃土上培养出绚丽的创新教育之花,成功地收获到丰硕的创新教育之果。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当然要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才能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取得双方之间心灵的沟通,才能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二、巧设疑问,激发兴趣,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哲学家波普尔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而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从而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创新的意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的价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导电塑料的开发、伽俐略的重力加速度理论的产生、超导体的发现、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所有这些,无不是对既有观念的质疑而获得成功的。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疑问后,要引导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社会交往性、探究天性得到彰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想法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受到压抑,学生的个性逐渐形成。而这种个性的形成又有助于学生进行个性的学习和有创造性的学习,从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在思想政治课这片沃土上培养出绚丽的创新教育之花,成功地收获到丰硕的创新教育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