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如何塑造社会群体?——以社会组织孵化器党建为例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528330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统合社会的目标不仅是结构性的,还需要实现一种共同体意识凝结和政治团结状态.从政党与社会关系视角来看,这需要通过执政党创造性的活动予以整合,以塑造社会群体.本文以社会组织孵化器党建为案例,发现党通过社会组织塑造社会群体是一个政治身份认同——共同体意识——集体行动力的三维度塑造过程.党从身份、组织和制度三个层次进行整合性的政治表达,运用多元化政治表达工具,塑造社会群体政治身份认同,建构和巩固共同体意识,进而实现集体行动中的一致性和团结性.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的全面脱贫的历史任务,实现了人类解放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蕴含着一条深刻的解放逻辑.其中,人民政权的解放使劳动人民从受压迫受剥削的旧制度中摆脱出来,为反贫困扫清了权力障碍;社会生产的解放意在挣脱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激发社会整体的生产积极性;主体动能的解放重在通过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发展特殊贫困地区的生产力,进而激活个体主体的内生动力;发展方式的解放旨在突破不利的发展模式,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发展理念,确保反贫困成果的可持续性;现实生
作为社会运行中的必要机制之一,代表具有一种为政治场域的现实秩序奠定正当性的构成作用,广义的代表制就是对这种正当性构成的制度表达.区别于西方语境中的选举代表制,中国的先锋代表制是以与之迥异的机理运转的.对先锋代表制的考察,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在先锋代表制的制度内核中,党之所以能够作为代表者出场,在于党的先锋队属性及其长效维护;在先锋代表制的构成作用中,随着党作为代表者的出场,当代中国政治场域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形成了独特的性质、界限与结构;在先锋代表制的制度组成中,组成先锋代表制的各项制度以持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为
批判和解构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阶级实质与民主幻象,捍卫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科学性是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列宁分别从领导主体、参与主体和治理方式三个方面对苏维埃国家的建设发展进行探赜,建构并擘画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实践进路与理想蓝图,正面回应了苏维埃国家治理"由谁领导""谁来治理""如何治理"等现实问题,不仅从理论维度上拓展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广度和深度,也为新时代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和思路启示.主要包括:新时代国家治理必须坚持党的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指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要"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这指出需要对国土空间进行规划布局、统筹设计、科学分工等现代化的空间治理活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中空间治理现代化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对国土空间结构进行"再塑"治理,党和国家对国土空间进行蓝图设计和统筹布局,搭建了"牵动"生产力在区域间分散集聚的宏观空间框架;二是对区域空间关系进行"缝合"治理,在宏观空间框架下各级地方政府还应"缝合"区域空间单元的关系,以创新行政体制和完善空
中国共产党党组既是根植于政党组织体系内部,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标志性机构,又是嵌入国家机构、社会组织等非党组织内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为了将党组的内在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国共产党结合不同时期的组织需求和目标,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不断巩固并优化党组的组织基础,逐步探索形成了内外兼顾的组织结构形态、以集体多数决为代表的组织决策方式、良好的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核心组织要素.在此基础上,实践运行中的党组呈现出自身建设、法治与政治功能之
党组政治的组织结构、职责任务、履职方式和功能作用都表明了党组政治在处理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关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党组政治在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中的现实意义表现在:党组政治契合了党章与宪法有机统一的宪制结构、保障了政党制度权威同国家法律权威的高度一致、平衡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所映射的党政关系、弥合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在执行环节的制度缝隙.充分发挥党组政治在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中的应有功能,还需在推进党组法治建设、规范党组领导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党组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加强党委对党组意见会议讨论、完善
监督在现代政党组织内部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政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从组织行为角度分析,党内监督实践演变是一个组织行为变迁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适应不同时期历史环境的变迁,党内监督实践经历了探索起步、曲折发展、全面建设和战略提升四个阶段.通过建构组织行为分析框架,发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实践呈现出调适性嬗变的逻辑理路.即为适应不同时期的组织环境,党内监督主体遵循着从自身建设向体系建构的发展规律,党内监督对象遵循着从正人向治权的更替规律,党内监督方式遵循着从运动治理向常态治理的转化规律,党内监督内
在近代早期,英国思想家为实现理想社会提出了诸多方案,乌托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17世纪中期以前,乌托邦思想家将改革的希望寄托于君主与议会,试图以立法的方式革故鼎新;17世纪后期,乌托邦构想中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即不寻求国家层面的改革,也不幻想将一国建成理想社会,转而提出通过社会合作的方式建立"小共同体",并以其作为示范,逐步实现理想社会.这一模式以较强的实践性,成为后世乌托邦运动的主要参照.这一转变的出现,与17世纪后期英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有关,更受新兴的股份制公司的启发.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党的全面领导和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从结构——功能——组织力的视角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功能在与外部环境互动中生成相应的组织力.乡村振兴战略对村级党组织提出了以政治领导力为统领、内部管理力为前提、外部功能力为目标以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要求,然而现实中村级党组织转型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致其功能难以发挥,在组织力方面更有弱化倾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级党组织应从巩固组织地位、完善人才结构、增强组织功能出发,全面提升其政治领导力、内部管理力和外部功能力,从而为
随着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的高度关注,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为本国的碳达峰碳中和设定了实现目标和期限.而全球能源治理中长期存在问题和功能性缺位,使国际社会对全球能源治理进行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大国,中国在国际能源事务中地位不断提升的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上也提出自己的目标.在当前的全球能源治理改革中,中国可积极发挥自身作用,适时提出中国方案,以提供能源治理领域公共产品的方式,助力全球能源治理改革和"双碳"目标的实现.通过在价值理念上倡导以合作共赢促进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