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适性嬗变: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实践变迁的逻辑理路与前瞻思考——一个组织行为的分析视角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bird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督在现代政党组织内部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政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从组织行为角度分析,党内监督实践演变是一个组织行为变迁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适应不同时期历史环境的变迁,党内监督实践经历了探索起步、曲折发展、全面建设和战略提升四个阶段.通过建构组织行为分析框架,发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实践呈现出调适性嬗变的逻辑理路.即为适应不同时期的组织环境,党内监督主体遵循着从自身建设向体系建构的发展规律,党内监督对象遵循着从正人向治权的更替规律,党内监督方式遵循着从运动治理向常态治理的转化规律,党内监督内容遵循着从表层逻辑向根源迭代规律.鉴往知来,立足新时代,应分别从限制与规范、惩处与预防、制度与技术三对概念思考未来党内监督实践目的、策略和方式的变革.
其他文献
意识形态自信是政党自信的关键标志,也是党作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要具备的心理动力和精神特质.意识形态自信对于政党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指引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确向前.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层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源于理论认知、历史积淀、现实评判和实践推动,其生成发展有着清晰的发生学逻辑.新的时代形势对党的意识形态自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聚焦生成根基、生成基础、生成环境和生成动力,进一步实现意识形态自信的强化和辐射,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强劲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把坚持自我革命作为党的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强调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统筹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和伟大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要求.党的百年历史是持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奋斗史、不断自我检视和升华的自我革命史、统筹推进"两个伟大革命"的创新史.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及其关系的重大论断,为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了战略指引和根本遵循.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统筹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和伟大的自我革命,增强了继续"赶考"的勇气、智慧和力量,积累了协同推进
依据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人与自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尖锐对立的客观事实,马克思主义在其创立之初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两个和解"的思想,并把它作为共产主义在实践中的具体量度而一以贯之.为实现这一价值理想和社会进步的总体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确证了彻底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主张,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态文明特征进行了原则性的描绘,包括负责任地对自然条件进行共同(联合)管理和使用、秉持张弛有度的生态生活方式、生态科学高度发展、在承认人类控制自然过程的有限性基础上规避自然风险等等.这些理论构思深刻体现了历史唯物
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列宁主义理论构建中最早的一环.其要义为:第一,将资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剥离开来;第二,无产阶级领导并联合城乡小业主阶层掌握政权,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国.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和资本主义共和国之间的张力,决定了列宁必定会将这一思想推向前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复杂性、特殊性以及俄国无产阶级社会变革历史任务的多重性是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的客观依据.统摄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生产力决定性之间的关系是无产阶级在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的全面脱贫的历史任务,实现了人类解放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蕴含着一条深刻的解放逻辑.其中,人民政权的解放使劳动人民从受压迫受剥削的旧制度中摆脱出来,为反贫困扫清了权力障碍;社会生产的解放意在挣脱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激发社会整体的生产积极性;主体动能的解放重在通过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发展特殊贫困地区的生产力,进而激活个体主体的内生动力;发展方式的解放旨在突破不利的发展模式,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发展理念,确保反贫困成果的可持续性;现实生
作为社会运行中的必要机制之一,代表具有一种为政治场域的现实秩序奠定正当性的构成作用,广义的代表制就是对这种正当性构成的制度表达.区别于西方语境中的选举代表制,中国的先锋代表制是以与之迥异的机理运转的.对先锋代表制的考察,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在先锋代表制的制度内核中,党之所以能够作为代表者出场,在于党的先锋队属性及其长效维护;在先锋代表制的构成作用中,随着党作为代表者的出场,当代中国政治场域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形成了独特的性质、界限与结构;在先锋代表制的制度组成中,组成先锋代表制的各项制度以持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为
批判和解构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阶级实质与民主幻象,捍卫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科学性是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列宁分别从领导主体、参与主体和治理方式三个方面对苏维埃国家的建设发展进行探赜,建构并擘画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实践进路与理想蓝图,正面回应了苏维埃国家治理"由谁领导""谁来治理""如何治理"等现实问题,不仅从理论维度上拓展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广度和深度,也为新时代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和思路启示.主要包括:新时代国家治理必须坚持党的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指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要"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这指出需要对国土空间进行规划布局、统筹设计、科学分工等现代化的空间治理活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中空间治理现代化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对国土空间结构进行"再塑"治理,党和国家对国土空间进行蓝图设计和统筹布局,搭建了"牵动"生产力在区域间分散集聚的宏观空间框架;二是对区域空间关系进行"缝合"治理,在宏观空间框架下各级地方政府还应"缝合"区域空间单元的关系,以创新行政体制和完善空
中国共产党党组既是根植于政党组织体系内部,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标志性机构,又是嵌入国家机构、社会组织等非党组织内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为了将党组的内在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国共产党结合不同时期的组织需求和目标,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不断巩固并优化党组的组织基础,逐步探索形成了内外兼顾的组织结构形态、以集体多数决为代表的组织决策方式、良好的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核心组织要素.在此基础上,实践运行中的党组呈现出自身建设、法治与政治功能之
党组政治的组织结构、职责任务、履职方式和功能作用都表明了党组政治在处理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关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党组政治在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中的现实意义表现在:党组政治契合了党章与宪法有机统一的宪制结构、保障了政党制度权威同国家法律权威的高度一致、平衡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所映射的党政关系、弥合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在执行环节的制度缝隙.充分发挥党组政治在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中的应有功能,还需在推进党组法治建设、规范党组领导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党组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加强党委对党组意见会议讨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