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山水画艺术历代都不乏杰出者,清初龚贤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以“积墨”见长,作品浑厚苍润,意境宁静深邃,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龚贤(1618—1689),字半千,号野遗、柴丈、半亩,江苏昆山人。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并称“金陵八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惊天动地的朝代更迭变迁,即遭遇了明末黑暗的社会和腐败的政治,又恰逢清初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资本主义萌芽思想遭到压制的年代。龚贤的母亲在他10岁前就已经离世,弱冠时他又失父爱,这种精神的创伤是永难愈合的。其生存环境的恶劣,人生变故对龚贤的内心挫伤是难以弥合的。但是,龚贤没有因此而失去对人生的期待,依然对生活抱有热情。面对社会大动荡、政局混乱,他内心的无奈、迷惘、孤独可想而知,既有洁身自好、隐逸求志的情怀,也有报效家国的理想抱负,游离于隐逸与入仕两种矛盾之间。他选择了孤独与寂寞,经历了巨大的精神和肉体的磨难,书画作为维系龚贤精神世界的最终依托而逃逸于乱世之外。作为真实心境的写照,其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淡淡的高旷情怀,在孤寂的氛围中沉吟着内心深处难以名状的纠结情绪,草亭、孤舟、木桥、屋舍,寂然无人,林木、山峦、河流,孑然自存,幽寂、清旷、淡逸的气息浓重,一种水墨森森不含人为杂念的,浑穆苍茫、寂静无声的大自然美的极致油然而现。
龚贤的作品多写金陵山水,长于用墨。他喜用老辣朴拙的笔触,沉着稳重,秃笔与尖笔兼用。秃笔,取之圆润苍劲,勾屋、皴擦,画树和点苔苍老有力。龚贤用笔主张“欲秀而老”,秀而老就是准确、简练而流畅有变化。画家程正揆在赠龚贤的诗中道:“铁干银钩老笔翻,力能从简意能繁”,这很好地点出了龚贤在用笔上的特点和成就。
龚贤是积墨大师,是以其“黑”而著称的,所追求的是浑厚苍润的境界。他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润之,令山林树木呈现相互鲜润沉厚的墨韵,画面湿润厚重。
纵观龚贤一生画法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龚贤存世最早的作品,大约是《清凉台图》(绢本,墨笔,美国拍克莱加州大学高居翰藏)作者以圆笔勾出清凉山的概略轮廓,稍加皴擦即止。上下树木、山中屋宇,用方笔挺划,亦不施染。在其稍后的《树木山石画法册》中,曾对他这一时期的画法做过示范,并说:“文人之画,有不皴者,为重勾一遍而已。重勾笔稍干,即不以皴矣。重不可泥前笔,亦不可离前笔,有意无意,自然不泥,自然不离。下不得阔,上笔宜细,似乱非乱,有力有气“。
“白龚”是龚贤早期绘画风貌的代表。在具体师承、影响上,主要出自董其昌、程嘉燧、李永昌、杨之聪、马士英等。
龚贤绘画的第二阶段,是由“白龚”向“黑龚”过渡的阶段,其中出现了“灰龚”现象。苏州博物馆所藏《龚贤山水册》,提供了这方面的极好的资料。该册共计十二页,以简笔勾勒者两页,稍加皴点、略施渲染者七页,多遍皴点、渲染。《木叶丹黄》作于1685年,是龚贤晚期的精心之作。此作既不属于“白龚”画法的作品,也不属于“黑龚”画法的作品,而是两种画风融为一体的佳作。学术界认为,“白龚”这一画法是龚贤早年山水画的基本路子,但他四十多岁后,画风突然大变,笔法由简洁转为繁复。
龚贤特别强调山水画要有“气韵”、“丘壑”、“笔墨”。我们欣赏的《木叶丹黄》就具有这三个要素。作品描绘的是萧瑟的秋林景象,透露出一种荒寂之气。画家通过对前景疏林的着力刻画,特别是对树杈枝丫的细致刻画,包括用浅绛赭石色点染树木和用丹黄色表现树叶,写尽了秋天那能激发自己诗兴情怀的自然景致,传达了自己的情感。
不同的山水画家对山石外形的塑造是不同的。如“明四家”与“元四家”画的山石形态多为尖角、长方形,以突出一种挺拔感;而龚贤画的山石形态多为钝角、圆块或几何形,造型厚重,略显笨拙。恰恰是这种审美特点,构成了龚贤山水画的独特面貌。
“黑龚”是由简到繁,由白到黑的大幅度变法,显然受到米芾的启示,主要是气象、境界方面的借鉴。他主张墨气要厚、要润,追求一种浑厚苍润的境界。他用墨先干后湿,先皴后染,层层深入、积染,笔与笔留出空隙,第二遍第三遍积染时,增其厚度,使之浓郁苍秀,直到染至七八次、十余次,愈积愈厚,才呈现出浑厚华滋感。
龚贤的积墨山水画,山石墨法用下浓上淡渐变之法皴擦积累而成,上白下黑堆积成山,树丛墨法用近浓远淡之法遍遍写成。“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利其黑”。通过黑白互衬,使得墨色浓淡变化丰富,层次明显;在他的作品《清凉环翠图》中,全图描绘的是层峦叠嶂,纵横丘壑,画面气氛肃穆,墨色浓重苍润。他用干笔作墨骨,在层层皴染,使得山林树木呈现出鲜润沉厚的墨韵,画面呈现一种湿润厚重之感,同时也具有一种深郁静穆的格调。后期的力作《摄山栖霞图》尤以“积墨”见长,用笔落墨沉郁深厚,浓密润泽。画中层层积染的林木、峰峦,莽莽苍苍,浑沉郁勃,一种清秀隽永的静穆之气韵涵于墨韵之间,隐隐投射出阵阵寒荒清寂之气;令人不由一悚,神清气爽。
龚贤的绘画从简到繁,从白到黑,经历三十余年的人生艰苦跋涉,到五十多岁才确立了与时流不同的“黑龚”画风。他一生漂泊、清苦,只能寄情于山水,投笔墨于丘壑,这是他最好的心灵慰籍。因此,龚贤的画是他孤独寂寥心情的真实写照,龚贤的笔墨表现愤懑外发的真情流露,这是他高尚品格的表现。龚贤的一生走的艰难倔犟,生活如此,在艺术上亦是孤独沉寂中苦苦追求浑厚苍润的境界,方才造就了一位“开辟大文章”的一代宗师。
(作者简介:李 武(1978-),陕西安康人,现为汉滨区关庙镇将军中学教师。)
龚贤(1618—1689),字半千,号野遗、柴丈、半亩,江苏昆山人。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并称“金陵八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惊天动地的朝代更迭变迁,即遭遇了明末黑暗的社会和腐败的政治,又恰逢清初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资本主义萌芽思想遭到压制的年代。龚贤的母亲在他10岁前就已经离世,弱冠时他又失父爱,这种精神的创伤是永难愈合的。其生存环境的恶劣,人生变故对龚贤的内心挫伤是难以弥合的。但是,龚贤没有因此而失去对人生的期待,依然对生活抱有热情。面对社会大动荡、政局混乱,他内心的无奈、迷惘、孤独可想而知,既有洁身自好、隐逸求志的情怀,也有报效家国的理想抱负,游离于隐逸与入仕两种矛盾之间。他选择了孤独与寂寞,经历了巨大的精神和肉体的磨难,书画作为维系龚贤精神世界的最终依托而逃逸于乱世之外。作为真实心境的写照,其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淡淡的高旷情怀,在孤寂的氛围中沉吟着内心深处难以名状的纠结情绪,草亭、孤舟、木桥、屋舍,寂然无人,林木、山峦、河流,孑然自存,幽寂、清旷、淡逸的气息浓重,一种水墨森森不含人为杂念的,浑穆苍茫、寂静无声的大自然美的极致油然而现。
龚贤的作品多写金陵山水,长于用墨。他喜用老辣朴拙的笔触,沉着稳重,秃笔与尖笔兼用。秃笔,取之圆润苍劲,勾屋、皴擦,画树和点苔苍老有力。龚贤用笔主张“欲秀而老”,秀而老就是准确、简练而流畅有变化。画家程正揆在赠龚贤的诗中道:“铁干银钩老笔翻,力能从简意能繁”,这很好地点出了龚贤在用笔上的特点和成就。
龚贤是积墨大师,是以其“黑”而著称的,所追求的是浑厚苍润的境界。他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润之,令山林树木呈现相互鲜润沉厚的墨韵,画面湿润厚重。
纵观龚贤一生画法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龚贤存世最早的作品,大约是《清凉台图》(绢本,墨笔,美国拍克莱加州大学高居翰藏)作者以圆笔勾出清凉山的概略轮廓,稍加皴擦即止。上下树木、山中屋宇,用方笔挺划,亦不施染。在其稍后的《树木山石画法册》中,曾对他这一时期的画法做过示范,并说:“文人之画,有不皴者,为重勾一遍而已。重勾笔稍干,即不以皴矣。重不可泥前笔,亦不可离前笔,有意无意,自然不泥,自然不离。下不得阔,上笔宜细,似乱非乱,有力有气“。
“白龚”是龚贤早期绘画风貌的代表。在具体师承、影响上,主要出自董其昌、程嘉燧、李永昌、杨之聪、马士英等。
龚贤绘画的第二阶段,是由“白龚”向“黑龚”过渡的阶段,其中出现了“灰龚”现象。苏州博物馆所藏《龚贤山水册》,提供了这方面的极好的资料。该册共计十二页,以简笔勾勒者两页,稍加皴点、略施渲染者七页,多遍皴点、渲染。《木叶丹黄》作于1685年,是龚贤晚期的精心之作。此作既不属于“白龚”画法的作品,也不属于“黑龚”画法的作品,而是两种画风融为一体的佳作。学术界认为,“白龚”这一画法是龚贤早年山水画的基本路子,但他四十多岁后,画风突然大变,笔法由简洁转为繁复。
龚贤特别强调山水画要有“气韵”、“丘壑”、“笔墨”。我们欣赏的《木叶丹黄》就具有这三个要素。作品描绘的是萧瑟的秋林景象,透露出一种荒寂之气。画家通过对前景疏林的着力刻画,特别是对树杈枝丫的细致刻画,包括用浅绛赭石色点染树木和用丹黄色表现树叶,写尽了秋天那能激发自己诗兴情怀的自然景致,传达了自己的情感。
不同的山水画家对山石外形的塑造是不同的。如“明四家”与“元四家”画的山石形态多为尖角、长方形,以突出一种挺拔感;而龚贤画的山石形态多为钝角、圆块或几何形,造型厚重,略显笨拙。恰恰是这种审美特点,构成了龚贤山水画的独特面貌。
“黑龚”是由简到繁,由白到黑的大幅度变法,显然受到米芾的启示,主要是气象、境界方面的借鉴。他主张墨气要厚、要润,追求一种浑厚苍润的境界。他用墨先干后湿,先皴后染,层层深入、积染,笔与笔留出空隙,第二遍第三遍积染时,增其厚度,使之浓郁苍秀,直到染至七八次、十余次,愈积愈厚,才呈现出浑厚华滋感。
龚贤的积墨山水画,山石墨法用下浓上淡渐变之法皴擦积累而成,上白下黑堆积成山,树丛墨法用近浓远淡之法遍遍写成。“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利其黑”。通过黑白互衬,使得墨色浓淡变化丰富,层次明显;在他的作品《清凉环翠图》中,全图描绘的是层峦叠嶂,纵横丘壑,画面气氛肃穆,墨色浓重苍润。他用干笔作墨骨,在层层皴染,使得山林树木呈现出鲜润沉厚的墨韵,画面呈现一种湿润厚重之感,同时也具有一种深郁静穆的格调。后期的力作《摄山栖霞图》尤以“积墨”见长,用笔落墨沉郁深厚,浓密润泽。画中层层积染的林木、峰峦,莽莽苍苍,浑沉郁勃,一种清秀隽永的静穆之气韵涵于墨韵之间,隐隐投射出阵阵寒荒清寂之气;令人不由一悚,神清气爽。
龚贤的绘画从简到繁,从白到黑,经历三十余年的人生艰苦跋涉,到五十多岁才确立了与时流不同的“黑龚”画风。他一生漂泊、清苦,只能寄情于山水,投笔墨于丘壑,这是他最好的心灵慰籍。因此,龚贤的画是他孤独寂寥心情的真实写照,龚贤的笔墨表现愤懑外发的真情流露,这是他高尚品格的表现。龚贤的一生走的艰难倔犟,生活如此,在艺术上亦是孤独沉寂中苦苦追求浑厚苍润的境界,方才造就了一位“开辟大文章”的一代宗师。
(作者简介:李 武(1978-),陕西安康人,现为汉滨区关庙镇将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