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阅读教学的“厚”积“薄”发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的叙事性作品,如《散步》《背影》《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这类作品主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它们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阅读这些叙事性强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呢?2013年9月,笔者主持惠州市立项课题《初中课外专题化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在课题研究中,笔者结合课内教材及课外专题阅读,提出两个阅读教学观点:引领学生把叙事性作品读“厚”,指导学生把叙事性作品读“薄”,最终实现“厚”积而“薄”发。
  一、引领学生把叙事性作品读“厚”
  能把叙事性作品读“厚”,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种艺术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厚”,“举三返一”也是“厚”。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以下几大方略进行实践研究,重在培养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提高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
  (一)专题式海量阅读
  “厚”的首诀是阅读量大。《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基于阅读量的考虑,笔者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专题式海量阅读,分阶段分类别进行,每个阶段以100篇为基准,分两大类。第一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涵养、形塑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作品,如“亲情”“故乡与母校”“责任和感恩”“幸福或快乐”“生命与人生”“人格与尊严”等专题。这一版块,由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从身边的感触着手,让学生的感知与生活体验越来越深刻。第二类:结合中考实际,选择一些中考常见题材的作品,综合多方面考点,通过这类作品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加强学生的解题训练。学生毕竟要面对中考,如果完全撇开中考,学生心中没底,老师的阅读教学再新颖,阅读的文本再好,对他们而言也只是“绣花枕头”,难以产生长久浸淫其中的动力。更恰切的做法是二者同时兼顾,既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基,又照顾到学生当下急于提高阅读题分数的需求。而情感类散文、小说正是学生考试中最头痛、最不知所以然的专题,正好以此为动力,让学生慢慢走上海量阅读的道路。
  (二)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把作品读“厚”,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主要采取四步走,第一步:阅读预测,通过作品题目,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预测作品内容,诱发学生阅读的情思;第二步:以身示范,与生同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第三步:与海量阅读同步,给学生以阅读的自由,再相机引导,转化他们的兴趣点;第四步: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以活动为媒介,如开展“文章推销会”“展评优秀读书笔记”“积累本”等活动,调动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要在“趣”字上下功夫,创设软硬环境,俯下身来,与生同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预测、选择好文章,给学生以思想的减负,与书为友,与文作伴。
  (三)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文章的第一步应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这也即是通常所说的整体感知。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情、叙事性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人”有整体形象,“事”有整体概况,“景物”有整体观感。我们主要把握三个基点:第一点:高屋建瓴,提纲契领。在初读阶段,必须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语言,抓题目扩展,抓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抓人物关系。第二点:寻踪逐影,理清思路。组织学生探寻思路,穿成网络,连成提纲,了解结构布局。第三点:披文入情,以情入文。同样的题材因创作的种种因素亦会蕴孕出不同的情感因子,如写秋,可以写激昂愉快的秋收,可以诠释悲抑凄婉的伤感,也可以承载凝重深沉的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沉潜到人物关系碰撞、情愫交织中,与文本中的“人”休戚与共,憎其所憎,乐其所乐,陶醉在文本中。
  (四)深入作品细节
  在完成整体感知后,要引领学生深入作品局部,着力品味文章的细部。细功出慢活,出精品,出厚重,教师要从人物形象、描写技巧、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细抠慢读。以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涉及到的“细”就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线索人物;人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描写;社会背景,景物描写;悬念,巧合;虚实,抑扬……教师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引领学生深入细节,细细地品味,细细地欣赏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真与善,美与丑。
  (五)引领学生进行美点寻踪
  把叙事性作品读“厚”,要善于发现“美”,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美点寻踪,主要围绕语言及情感悟点来列举。如阅读《散步》,文中“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浮想联翩:“在家里”很可能就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最后一段:“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段话“轻”“重”美点成线,组成一副秀美隽永、蕴藉丰富、韵味深远的画面。
  (六)从课内勾联到课外
  把叙事性作品读“厚”,除了数量保证,兴趣引导,质量提升,还要勾联“外”,即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如研读《背影》,除了弄清楚朱自清其人其事,其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写作背景,作者当年的感受与写作时的感受之外,还可以勾联唐朝孟郊的《游子吟》,筷子兄弟演唱的《父亲》,满文军演唱的《懂你》,勾联朱自清其他散文,勾联其他作家的表达父爱的作品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以上几个方略,归结起来就是“海”“趣”“整”“细”“美”“联”。在阅读教学中,若能一一做到,学生自然能形成较好的鉴赏能力,具备感受形象的悟性,拥有开启语言智慧的钥匙,对于叙事性作品的理解就能据有“一览众山小”的高度,在把握作品上便能深入浅出,“举三反一”,游刃有余。
  附:学生把叙事性作品读“厚”的操作流程:
  1. 前十五周阶段性海量阅读100篇,学生自由读;
  2. 双周周二课堂阅读:
  (1)教师陪伴
  (2)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模板
  文章标题:
  出处:
  整体感知:
  深入局部:
  (1)积累一批好词,并分别用其中三个造句,尽量使用修辞。
  好词:
  造句:
  (2)摘录三句美句,作点赏析,并进行模拟仿写。
  美句1(修辞句):
  赏析:
  仿写:
  美句2(描写句):
  赏析:
  仿写:
  美句3(哲理句):
  赏析:
  仿写:
  (3)作品感悟(从作者感情、中心思想、阅读启示等赏析)
  (4)活动展示(主要模拟卖作品的形式,推销作品给同学,买卖之间形成阅读互动)
  二、指导学生把叙事性作品读“薄”
  在叙事性作品阅读中,做“薄”即“读懂”,“读懂”是一项至关重要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阅读一篇叙事性作品,我们主要采取“宏观把握与高度概括共进”的策略,一是分析题与文的关系,主要了解文章的内容或主题;二是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主要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下面笔者通过两篇叙事性作品的思维导向,让学生在“厚”的基础上快速掌握攻破“读懂”、读“薄”的阅读策略。
  (一)叙事性作品的有效阅读规律:AB有效撞击模式
  例一:朱国勇《高贵的生命不卑微》(正文略)
  A出场(配角)——B出场(主角)——关键时刻(段)(AB人物有效撞击,B怎么感动A,即文章主旨)——A受B影响,实现蜕变
  A:他(对于未来,他看不到什么希望)
  B:父亲(主人公)
  关键时刻(中心):第七段。有效撞击:父亲接着说道,“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件只值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何况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丧失信心呢?我们只不过黑一点穷一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这一刹那,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连一件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我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从此,他开始努力地学习,刻苦地锻炼,时刻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二十年后,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名字叫——迈克尔·乔丹!
  例二:菲利普·罗斯《银行里的男孩》(小说,正文略)
  A(配角)——B(主角)——C(道具,可以是人,可以是环境,也可以是物件)——关键时刻(段)(AB有效撞击,B是怎么感动A的,即文章主旨)——A受B影响,实现蜕变
  A,小说中的“我”;
  B,银行职员;
  C,14岁的男孩子(推动情节发展);
  AB有效撞击:
  “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A受B影响(了解事情的真相,惊讶,改变了当初的想法。一个银行职员忠于职守,保护客户宗旨的美德在关键段落实现有效撞击,体现银行职员的人性美)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表现主题,重在塑造人物形象,而散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AB的有效撞击”模式因文体而有所不同,小说中,撞击的感悟点较少,散文的感悟较明显。
  (二)叙事性作品的有效阅读规律:有效的解读技巧
  解读技巧,答题方法,各种参考书上的表述大同小异,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技巧指令也相去不远,然而学生在运用中却不尽如人意。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解读技巧?笔者在前文提到把叙事性作品读“厚”:课文的“举三反一”及海量阅读的积累,这两点是叙事性作品有效阅读的技术性支持,如果这两个方面做扎实,学生在面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考题中便能畅通无阻。笔者曾先后尝试两种“授业”的做法,其一是在阅读教学中淡化方法技巧的讲解,单纯带学生美美地感受作品之美,待到初三总复习时再一并规范做答,这种做法相当于践行了阅读的积累,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讲是被动作业,因而在面对考评时略显疲态。其二是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余映潮老师提出的“板块式教学法”,强调一课一得,如研读《故乡》一文,笔者把重点放在人物形象分析,《心声》重点在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同时对教材进行整合,课内知识转化为内在行动,强化学生对解读技巧的理解与应用,实现有效输出;辅之以海量阅读的积累,把方法技巧巧妙运用其中,最终达成“有效解读”的目的。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及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都大有帮助,不妨一试。
  引领学生把叙事性作品读“厚”,指导学生把作品读“薄”,最终达到“厚”积而“薄”发,这两点阅读法是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希望在今天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能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其实,教学无定法,散文形式灵活多样,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意境悠远,而小说人物形象丰满,主题深刻,环境描写细腻,情节跌宕起伏,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何种方法更有效?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如既往地深入探索。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市惠台学校)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其他文献
摘 要:部分初中生对学习英语产生厌学情绪,是由于诸多原因造成的。那么怎么才能消除这种情绪呢?本文主要从学校和教师方面分析其内在的原因,试图找出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厌学;家长;教师;学生;学习兴趣;师生关系  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很多,但是仔细分析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学生自身原因,家庭和社会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校和教师的因素。以下着重从教师方面分析探讨怎样减少学生对英语的厌学情绪,提高其
本文结合我校城市留守初中生的教育实践,从教师强化全纳教育意识、开展社团活动、搭建网络交流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方面谈谈如何做好城市留守初中生的教育工作。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软件测试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通信软件测试技术是软件开发的基础,保障了软件的使用周期和计算机硬件系统稳定运行周期。本文依据通信软件的特点,将通信软件自动化系统模块化,对自动化测试与实现进行分析研究,期望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针对中国"文革"研究这一课题,分"现状"分析和"前景"应对两大板块进行阐述。"现状"分析不仅指出中国大陆的"文革"研究,分别在国内学界和在民间的情况,还列出中国港台地区的"文革"研究,
一、理念缘起教育,在现代化、全球化和行政化的大背景下,受到现代工业体制、市场逻辑和社会分工的侵蚀,其目标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被忽视和遗忘。表现出简单的机械化、浮躁性的
1959年庐山会议后开展的“反右倾”斗争,中断了郑州会议以来的纠“左”进程,农村基层干部的“五风”再度泛滥。中共中央指示各地开展“三反”运动,整风整社,试图加以解决。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摘很多传统行业都开始与网络信息要技术进行融合,并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电力行业是经济重点行业之一,其运行情况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工作以及学习,现阶段,电力系统也应该积极的与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结合,打破传统的低效率运行模式,从而更加适应现今阶段时代整体的发展需求。本文针对现阶段电力系统中网络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且给出了笔者自己的意见,希望对我国电网建设的工作展开起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广东省佛山市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我院自2016年开展了三甲医院手术医疗行为管理系统的建设,将门禁系统,自动收发系统、存储技术结合起来,通过硬件设备
俗话说养儿防老,但是现实生活中,身体健康、生活自理的老人似乎更倾向于自己住。据此前中国一线城市的老人调查结果显示.40%的父母不希望与子女住在“同一屋檐下”.而是希望有个人
MATLAB有优秀的数值计算和仿真分析能力,相应的C#作为一种面向对象设计语言,其数据处理和成像功能的实现相对困难,本论文结合实际实例,将MATLAB成功的嵌入到C#中,通过基于COM组件的混编技术,实现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数据处理和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