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助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教师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革,让教育变得更具智慧和活力。小学教师角色去权威化,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搜寻能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将网络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小学教师应形成创新分享的知识观,主动通过互联网协同实践增加专业知识,通过互联网知识共享实现实践性知识传播。本文探讨如何通过自我学习提高教学技能,营造信息化氛围,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借助智慧教育培养教师的专业洞见力。
其他文献
英美两国在通识教育的相关理念和具体实践操作上,既各具本国特色又表现出相互迎合的一面。首先,在教育模式上,英国普遍采用隐性教育模式,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通识教育的精神内化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美国以显性课程模式为主,倾向于专业化的课程设置。其次,在通识教育核心价值诉求上,两国似乎找到了一个融洽的契合点,演进方式基本遵循从个人心智发展走向社会公民培养的路径。比较两国通识教育模式与核心价值诉求的异同,可以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高等教育中,不仅要求大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求大学生培养自身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个人习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是良好的生活条件往往会消磨人的斗志,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会导致其缺少奋斗精神.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中非常重要的组织,参加社团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加有利于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
《经济学人》撰稿人语言幽默睿智,又善用各种修辞手法。把《经济学人》文章中的隐喻大致分为三类并相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原文的隐喻能被译语读者所理解,保留原文隐喻;原文的隐喻在译语文化中没有对应的意象,译语读者无法理解原文隐喻,不保留原文隐喻;原文的隐喻可以被译语读者部分理解,需增加解释。
研究生学科目录自1983年颁布《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后,历经1990年、1997年和2011年三次修订。2020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增设“交叉学科”门类,为我国研究生学科目录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将加剧研究生学科目录的修订频率和学位授予方式面临的挑战。通过比较国内外的学科专业目录管理经验,建议我国在一级学科10年修订一次的过程中加入定期动态调整,学位授予名称采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格式。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建设者的主要力量,应加强对其奋斗精神的培育,通过让大学生正确理解与掌握奋斗精神的本质,优化其奋斗精神培育路径,合理应用教学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等,强化大学生的奋斗意识,使大学生成为新一代的合格奋斗者.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共建共享是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作者结合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菏泽医学专科学校、菏泽职业学院立项的5个专业群项目,对50名专业群教师进行调研,发现在目前专业群建设中,存在共享意识有待增强、共享措施有待拓展、共享机制有待规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本文对当代高校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维度进行探讨,分析了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增强社会归属感、树立是非荣辱观的重要作用,分别从知、情、意和行等方面对当代高校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阐述,强调了对当代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要有正确认识,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落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保障。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教育部在高等院校大力推行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不同课堂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高校必修课程,大学英语具有周期长、覆盖专业广的特点,其中融入思政建设的意义重大,既能丰富英语课程本身的内涵,又能赋予传统思政教育鲜活的生命力,实现立德树人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本文从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及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开展思政建设。
为了解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现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湖南某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创新精神的问卷调查.结果 表明,艺术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总体处于中等较好水平;标新立异性维度男生显著强于女生;大学课程维度农村学生显著强于城市学生;同伴影响维度具有留守经历的学生显著强于没有留守经历的学生;艺术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表现出明显的“大二低谷”现象.
乡村教师的缺失及教师专业素养偏低是影响未来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为乡村高中培养教育硕士师资工作的通知》,“硕师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乡村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分析“硕师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从哪些方面支持“硕师计划”研究生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