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构紧扣幼儿真生活、真需要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w88636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课程建构应站在幼儿立场,回归幼儿生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幼儿园生成了一系列“疫情课程”。然而,很多所谓的“从儿童的起点”建构的课程,实则只关注到了幼儿表面的兴趣点,而非幼儿的真需要,甚至有些课程离幼儿的生活有距离。疫情下课程在哪里?如何将课程紧扣幼儿真生活、真需要?这些值得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思考。下面以中班主题活动“居家运动小达人”为例,阐述教师是如何将新冠疫情作为资源话题进行课程建构和实施的。

一、关注生活,捕捉教育契机


  生活即教育,真实的生活是孩子生动的教育场。当下的疫情正是孩子们最真实的生活,幼儿园教师要思考如何捕捉真实生活事件中的教育契机。
  1.倾听幼儿声音,获得有价值的教育信息
  倾听是了解幼儿的起点,倾听幼儿应从幼儿当下生活开始,了解他们正在经历的生活。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问题:(1)这段时间孩子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是什么?(2)他们的生活状态怎么样?他们的想法是什么?(3)为什么?他们需要什么帮助或支持?这样的倾听可以让教师对幼儿生活中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疫情下,教师鼓励幼儿表达对当下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看法,发现他们谈论最多的是疫情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如不能出门很难受,可以一直玩iPad和手机很开心,能够睡懒觉等。这次的谈话让教师感受到疫情下幼儿“不平衡”的居家生活与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作息有很大关系。通过倾听,教师看到了幼儿的问题与困难所在。
  2.解读信息,判断事件的教育价值
  在获得有关幼儿生活的信息后,教师要解读这些信息,并对其本身进行基本的价值判断——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所需,是否是幼儿当下生活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幼儿期是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为了保证幼儿身心健康,有效促进幼儿发展,成人应当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其次,教师发现一些幼儿的一日生活作息存在问题,为了了解这样的情况是否普遍,教师对幼儿园6个中班的199名幼儿进行问卷调查,由家长填写,问卷回收率达100%。教师发现,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在1小时及以上的幼儿只占被调查幼儿的34%。《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规定,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运动是合理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即便幼儿处在居家状态,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居家体育活动还是必要的。结合疫情,教师们认为应当让孩子们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通过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抵抗病毒。于是,教师决定开展“居家运动小达人”主题活动。

二、关注幼儿,满足真需要


  教师设计的活动能否引发幼儿的主动学习是关键。教师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关注幼儿需要。教师要明白幼儿到底需要什么,以及怎样的帮助或支持是恰当的。
  1.结合幼儿现状,预设具体目标
  依据《指南》中健康领域和社会领域对4~5岁幼儿提出的目标和建议,教师对照“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培养目标,结合本年龄段幼儿的实际情况,将关键经验聚焦在“良好生活作息习惯”的养成上,预设了具体的课程目标:(1)知道运动的种类和方式方法;(2)在成人协助下,积极参加居家体育锻炼,提升走、跑、跳、钻、平衡、投掷的能力;(3)了解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并爱上运动。
  2.顺应幼儿兴趣,生成活动轨迹
  幼儿的兴趣是课程的生长点。课程应当追随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内容,不断丰富活动轨迹。
  第一,课程目标确定后,课程的实施应当结合目标,思考幼儿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在“居家运动小达人”主题活动中,教师依据目标设定了如下活动:(1)进行一次运动种类的调查;(2)体验感受多种居家运动的方式方法;(3)梳理锻炼小窍门;(4)制作一日运动计划表;(5)坚持一周运动打卡;(6)制作运动小贴士宣传海报。同时,教师将这些活动整理成主题下的四个环节,串成一条主线:运动知多少——居家运动大体验——我的居家运动计划——运动我宣传。
  第二,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兴趣的变化,对主题下的活动进行调整和自由延伸。如在“居家运动大体验”环节,教师发现幼儿对日常的居家运动兴致并不高,反而对与家长一起自创的项目特别感兴趣,于是增加了亲子自创的内容。在“运动我宣传”环节,教师感到单独的宣传并不能让幼儿从认知和情感上改变对运动的看法。幼儿积极展示的画面,让教师思考,可以调整和拓展最后一个环节,改为“运动我展示”,并增加“打卡展示”“我的运动特长展示”“谈谈身体变化”三个活动。顺应幼儿兴趣,教师找到了四个环节中可以扩展的内容和相关资源。(见下图)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压力不断下移和前置,学前教育小学化已成了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焦虑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还处在学前期的孩子报名参加各类兴趣班、特长班、辅导班,提前学习各种技艺乃至小学的知识,过早地对孩子施以填鸭式的知识和能力教育,使本该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玩耍的孩子,整天疲于奔波在各种辅导机构中。然而很多儿童的特长没有得到发挥,兴趣不增反降,健康也受到了影响。家长几乎都是全程陪
很多教育工作者发现,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STEA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多学科融合的教育),尤其是在幼儿阶段实施STEAM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价值日益凸显。一、探究现状:幼儿教师开展STEAM活动的困境  学前阶段的课程是综合课程,幼儿园活动的目标与内容主要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来制定,其中包含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教师在制定STE
为传播国内外先进的幼儿美术教育理念和实践,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美术特色幼儿园的品质和影响力,打造具有前瞻性和国际视野的幼儿园美术教育环境和美术课程体系,经研究,《早期教育》杂志编辑部拟于2018年10月中旬(具体时间以正式通知为准),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全国第七届幼儿美术教育研讨会,同时举行全国第二批美术教育联盟园授牌仪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主办单位】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苏州市
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及源于社会对教师专业素养长期以来的审视和责问,面对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和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现状,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20世纪70年代欧美学者提出的立足学校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理论,被认为是既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又经济简便的方式之一。因此,带着浓重乡土气息、旨在解决教学一线实践问题的园本教研活动逐渐被重视和频繁地运用,沙龙、游戏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有力抓手,是提升幼儿园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深度实施以来,对园本教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园在传承已有积淀的园本教研文化的同时,结合课程游戏化实施过程,不断分析了解园本教研现状,聚焦教育现场,凝聚团队智慧,深度开展研讨,寻求问题解决策略,构建出适合我园教师专业发展的S-T-A-R教研模式,提升了园本教研的效率。一、S-T-A
在每次主题活动实施前,我们都会组织教研组内的教师进行主题审议,以确定本次主题的教学活动。但在选择教学活动时,教师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选取那些容易开展的教学活动。而材料较难收集、基本功要求较高、实施起来难度较大的教学活动则往往会被舍弃,从而破坏了主题的完整性。为此,我们以大班主题活动“谢谢你”为例开展了相关研讨活动。  一、观点碰撞篇  【案例描述】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罗列出大班“谢谢你”主题中教材
2019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的出台对我国新时代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没有迎来生育的高峰,相反,人们的生育意愿持续低迷。对儿童父母进行的调查表明:“有生育二孩意愿的仅为20.5%,不想生育二孩的比例高达53.3%。”[1]人们生育意愿低迷和托育服务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高达86.5%
以“工艺劳动”为切入点,组织幼儿开展“泥制铜浮雕”劳动体验活动,从劳动体验中学习、认知、思考、感知和行动,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劳动经验。本文围绕“理解与批判、联系与建构、迁移与运用”,生发自我生成、自我坚持、自我批判、自我创造、自我超越五个维度,剖析和解读幼儿工艺劳动中的深度学习。一、自我生成——唤醒劳动兴趣  教育是使受教育者“顿悟的艺术”,是促进受教育者自觉“生成”的一种方式。从传统的、教师占
幼儿园班级生活具有群体性、组织性、制度化等特点,为确保幼儿一日活动有序开展和质量提升,教师作为班级生活的策划、组织者,有时会设立“小先生”来协助教师班级管理工作。  “小先生”是在幼儿园班级集体生活的特定背景下产生的,是教师把幼儿看作是学习生活的主体,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具体表现。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小先生”制的功能和价值,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提升“小先生”制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的作用。
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价是根据幼儿教育的目标,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收集、分析比较系统的相关资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以及相关教育的效益和价值作出客观、全面、合理判断的过程。在幼儿园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幼儿发展评价起着监控、检测、导向与促进的重要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呈现可喜局面,但难掩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价滞后的尴尬,如与幼儿园的生活相脱离,不能真正反映幼儿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