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理论研读和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研究普通话水平测试和测前培训中评估学习者起点水平的问题。分别从分析学习者的“语音面貌”,熟悉学习者的“社会方言特色”,了解学习者“心理状态”三方面,论述对普通话学习者起点水平进行评估的必要性和方法,旨在为具有针对性的普通话教学服务。
关键词:普通话培训 语音面貌 社会方言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其前提是对学习者的充分了解。毋庸置疑,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客观、准确的评估,比主观的印象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的针对性,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具体的教学活动对学习者特性的了解有具体的方向。普通话水平测试测前培训(下文简称普通话培训)的目标是努力使每位学习者能说一口标准规范、自然流畅、准确得体的普通话。而现实情况是:客观上,几乎每个学习者的言语状态相对此目标都存在着不同方向(语音、词汇、语法)、不同程度的差距;主观上,绝大多数学习者对自身言语状态缺乏理性认知,不少人对自身普通话水平的定位失当,在普通话培训中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因此,要从“语音面貌”“社会方言特色”“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综合评估普通话学习者的起点水平。
一、分析学习者的语音面貌
就目前全国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来看,基本上都是从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汉语一般分为七大方言,在每个大方言内部,又逐级细分为次方言、土语。[1](P184-186))的角度来分析学习者的语音面貌,这是非常合理的。因为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分歧突出表现在语音方面,词汇和语法的差异则相对有限。基于此,我们也把对普通话学习者的地域方言分析,特别是语音分析放在首位。
在分析学习者语音面貌的基础上,与普通话语音进行对比,找出差异,从而确定培训中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的理论讲授和技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对学习者语音面貌的把握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分为培训前调查和培训中检测两个步骤。分别通过培训前问卷调查和培训现场语音听辨的方法来搜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
(一)培训前问卷调查

其中第⑸⑹项的设计旨在判断地域方言归属,随着当前人才流动的普遍和天津市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培训对象不仅仅是天津人,地域方言类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因此表中设立这两个项目是非常必要的。第⑺项旨在了解普通话使用情况,通过这三项可以预期学习者语音面貌的起点状态及在培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就能对培训群整体的语音面貌得出预见性的描述。

在表一的基础上,可以判断培训群整体有多少种、有哪几种地域方言类型,从而预计可能出现的语音错误、缺陷,明确教学难点。目前,有关普通话培训和测试的研究中,分析各地语音难点及其修正方略的成果较多,可以弥补我们对其他方言的语音面貌了解不够周详的缺憾,我们要注意搜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使其成为普通话培训的理论和技术支持。表二中各种地域方言类型在培训群整体中所占比例可以直观地告诉我们哪些语音错误或语音缺陷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哪些是个别的问题,这有助于教师确定教学重点。为了确保普通话培训的效果,理应注重改善大多数人的语音语貌。通过对培训群整体日常用语普通话和方言分布比例的了解,我们可推断出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对培训中的教学力度有一个大致的预期。总之,表一和表二有助于教师在培训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助于在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者心理方面都做到心中有数。
(二)培训现场语音听辨
培训现场语音听辨是指教师在培训中听取学习者的发音,发现其语音错误和缺陷。培训前调查是对学习者言语状态的间接了解,对学习者可能出现的错误、缺陷的分析是预见性的;而培训现场的听辨才是对学习者言语状态的直接考察,它更真实、更客观。对学习者语音状态的把握,只有在培训前调查并做出预见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语音听辨的检验、修正和完善,才能成为针对性教学的最终依据。
培训现场语音听辨在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是使学习者的语音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因此在培训初期,即讲授“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的阶段,要侧重个体训练,采集足够数量样本语音信息,这样对教学才有参考价值。随意的、无目的的抽样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样做很容易遗漏典型性样本从而发现不了问题。合理有效的抽样应该是在培训前调查的基础上,抽取多位不同方言类型的不同样本进行练习。教师通过一定人次有代表性的样本的听辨,从声母、韵母、声调、音变等各个指标来考量培训群整体的语音状态,从而进行针对性训练。
学习者朗读的内容可选用教材和课件中读单音节字、读双音节词的练习资料。
教师可借助培训现场语音听辨记录这一工具文本做好语音听辨记录,以便分析学习者语音问题的成因、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熟悉学习者的社会方言特色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差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人们平常说的‘官腔’‘学生腔’等都是对某一言语社团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共同特点的概括。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社会方言的特点都可能出现。”[2](P181-182)
有时,不同言语社团的成员间存在交际障碍,如年轻人使用的一些词语很多中老年人就不明其义。所以,在对学习者地域方言特色进行分析的同时辅以社会方言特色的分析,更有助于我们对学习者言语状态的全面了解;而且,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了解学习者社会方言特色并灵活恰当地利用这一点,会有助于教师与学习者的言语交际和情感沟通,拉近与学习者的距离,这对教学无疑是有利的。因此这也需要教师多多深入生活、熟悉更多的社会方言。表一第(2)(3)(4)项就是旨在分析学习者社会方言的特色。
目前,天津市的普通话培训对象为大学生、在职教师、公务员、社会人员等几种类型。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方法进行评估后,培训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以受训人数颇多的大学生为例,分析语音面貌和社会方言特色的必要性和作用尤为突出。大学一般都面向全国招生,学校的生源越驳杂,学生地域方言的背景就越丰富。具体院校有具体的情况,需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追求时尚的“新新”人类,受网络语言、时尚用语、港台腔、外语等多元因素影响,其言语表达具有鲜明的群体特色,但一些表达方式并不符合普通话测试的标准和要求。教师需要针对具体情况,提醒他们注意语音、词汇、语法的规范。
三、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状态
不少学习者对自身普通话水平定位失当,并由此在普通话培训中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如:有的学习者认为自己的普通话说得不错,因此不重视培训;有的认为自己普通话基础差,因而信心不足,培训中紧张焦虑;还有的工作、学习繁忙,觉得普通话培训又增加了一份压力和负担,由此产生烦躁情绪,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这些问题无疑对普通话培训的教和学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了解学习者心理状态就是为了能有的放矢地帮助学习者调整心态,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注释:
[1][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黄光扬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国家语委普通话测试中心编.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4]上海市普通话测试中心编.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李宇明.语言学习与教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徐瑾,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关键词:普通话培训 语音面貌 社会方言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其前提是对学习者的充分了解。毋庸置疑,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客观、准确的评估,比主观的印象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的针对性,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具体的教学活动对学习者特性的了解有具体的方向。普通话水平测试测前培训(下文简称普通话培训)的目标是努力使每位学习者能说一口标准规范、自然流畅、准确得体的普通话。而现实情况是:客观上,几乎每个学习者的言语状态相对此目标都存在着不同方向(语音、词汇、语法)、不同程度的差距;主观上,绝大多数学习者对自身言语状态缺乏理性认知,不少人对自身普通话水平的定位失当,在普通话培训中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因此,要从“语音面貌”“社会方言特色”“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综合评估普通话学习者的起点水平。
一、分析学习者的语音面貌
就目前全国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来看,基本上都是从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汉语一般分为七大方言,在每个大方言内部,又逐级细分为次方言、土语。[1](P184-186))的角度来分析学习者的语音面貌,这是非常合理的。因为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分歧突出表现在语音方面,词汇和语法的差异则相对有限。基于此,我们也把对普通话学习者的地域方言分析,特别是语音分析放在首位。
在分析学习者语音面貌的基础上,与普通话语音进行对比,找出差异,从而确定培训中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的理论讲授和技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对学习者语音面貌的把握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分为培训前调查和培训中检测两个步骤。分别通过培训前问卷调查和培训现场语音听辨的方法来搜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
(一)培训前问卷调查

其中第⑸⑹项的设计旨在判断地域方言归属,随着当前人才流动的普遍和天津市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培训对象不仅仅是天津人,地域方言类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因此表中设立这两个项目是非常必要的。第⑺项旨在了解普通话使用情况,通过这三项可以预期学习者语音面貌的起点状态及在培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就能对培训群整体的语音面貌得出预见性的描述。

在表一的基础上,可以判断培训群整体有多少种、有哪几种地域方言类型,从而预计可能出现的语音错误、缺陷,明确教学难点。目前,有关普通话培训和测试的研究中,分析各地语音难点及其修正方略的成果较多,可以弥补我们对其他方言的语音面貌了解不够周详的缺憾,我们要注意搜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使其成为普通话培训的理论和技术支持。表二中各种地域方言类型在培训群整体中所占比例可以直观地告诉我们哪些语音错误或语音缺陷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哪些是个别的问题,这有助于教师确定教学重点。为了确保普通话培训的效果,理应注重改善大多数人的语音语貌。通过对培训群整体日常用语普通话和方言分布比例的了解,我们可推断出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对培训中的教学力度有一个大致的预期。总之,表一和表二有助于教师在培训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助于在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者心理方面都做到心中有数。
(二)培训现场语音听辨
培训现场语音听辨是指教师在培训中听取学习者的发音,发现其语音错误和缺陷。培训前调查是对学习者言语状态的间接了解,对学习者可能出现的错误、缺陷的分析是预见性的;而培训现场的听辨才是对学习者言语状态的直接考察,它更真实、更客观。对学习者语音状态的把握,只有在培训前调查并做出预见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语音听辨的检验、修正和完善,才能成为针对性教学的最终依据。
培训现场语音听辨在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是使学习者的语音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因此在培训初期,即讲授“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的阶段,要侧重个体训练,采集足够数量样本语音信息,这样对教学才有参考价值。随意的、无目的的抽样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样做很容易遗漏典型性样本从而发现不了问题。合理有效的抽样应该是在培训前调查的基础上,抽取多位不同方言类型的不同样本进行练习。教师通过一定人次有代表性的样本的听辨,从声母、韵母、声调、音变等各个指标来考量培训群整体的语音状态,从而进行针对性训练。
学习者朗读的内容可选用教材和课件中读单音节字、读双音节词的练习资料。
教师可借助培训现场语音听辨记录这一工具文本做好语音听辨记录,以便分析学习者语音问题的成因、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熟悉学习者的社会方言特色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差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人们平常说的‘官腔’‘学生腔’等都是对某一言语社团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共同特点的概括。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社会方言的特点都可能出现。”[2](P181-182)
有时,不同言语社团的成员间存在交际障碍,如年轻人使用的一些词语很多中老年人就不明其义。所以,在对学习者地域方言特色进行分析的同时辅以社会方言特色的分析,更有助于我们对学习者言语状态的全面了解;而且,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了解学习者社会方言特色并灵活恰当地利用这一点,会有助于教师与学习者的言语交际和情感沟通,拉近与学习者的距离,这对教学无疑是有利的。因此这也需要教师多多深入生活、熟悉更多的社会方言。表一第(2)(3)(4)项就是旨在分析学习者社会方言的特色。
目前,天津市的普通话培训对象为大学生、在职教师、公务员、社会人员等几种类型。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方法进行评估后,培训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以受训人数颇多的大学生为例,分析语音面貌和社会方言特色的必要性和作用尤为突出。大学一般都面向全国招生,学校的生源越驳杂,学生地域方言的背景就越丰富。具体院校有具体的情况,需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追求时尚的“新新”人类,受网络语言、时尚用语、港台腔、外语等多元因素影响,其言语表达具有鲜明的群体特色,但一些表达方式并不符合普通话测试的标准和要求。教师需要针对具体情况,提醒他们注意语音、词汇、语法的规范。
三、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状态
不少学习者对自身普通话水平定位失当,并由此在普通话培训中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如:有的学习者认为自己的普通话说得不错,因此不重视培训;有的认为自己普通话基础差,因而信心不足,培训中紧张焦虑;还有的工作、学习繁忙,觉得普通话培训又增加了一份压力和负担,由此产生烦躁情绪,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这些问题无疑对普通话培训的教和学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了解学习者心理状态就是为了能有的放矢地帮助学习者调整心态,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注释:
[1][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黄光扬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国家语委普通话测试中心编.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4]上海市普通话测试中心编.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李宇明.语言学习与教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徐瑾,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