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自我,玩伴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q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青少年成长的困惑”是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文学书写的常见主题之一。其中短篇小说《游过隧道》叙述了主人公杰瑞从天真,诱惑,出走,迷茫,考验,顿悟,到认识自我的成长“心路历程”。本文以成长小说批评理论为支撑,从儿童成长的视角出发,借助相关的研究成果解读《游过隧道》中独特的象征意象,进而探讨在杰瑞的成长历程中,母亲、自我、玩伴所扮演的角色,以期为研究多丽丝·莱辛的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成长 意象 母亲 自我 玩伴
  引言
  “青少年成长的困惑与指导青少年走出成长的困惑,是一个古老且反复出现的文学主题。”(芮渝萍,2004)因此,青少年成长亦为英国著名人文主义作家多丽丝·莱辛文学书写的常见主题之一。然而,由于成长小说的描写对象往往是13岁到20岁出头的青少年,在传统的英国文学传统里,往往受到有意无意的忽视。(芮渝萍,2005)多丽丝·莱辛作为一位杰出的以儿童和女性成长主题为创作主旨的女性作家,在短篇小说《游过隧道》中,她巧妙地运用象征写作手法,勾画出主人公杰瑞是一个天真纯朴的小男孩,因受到前方未知陌生海湾的诱惑而出走,意外遇到当地一群男孩,并承受他们的冷落和忽视的心理迷茫与失落,促使他勤练潜水,最终成长为一个成熟自信、追寻自我的男孩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国内外文学界对于这篇成长小说的研究成果颇丰,研究视野相当广阔,从叙事技巧到女性主义,再到象征主义等诸多层面(唐文俐,2011)。本文将从成长小说独特的叙述元素入手,借助相关的研究成果解读《游过隧道》中独特的象征意象,进而分析在杰瑞成长历程中,母亲、自我、以及同龄玩伴所扮演的角色,以期加强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并为研究多丽丝·莱辛的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 成长小说理论
  “成长小说”是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是在文学地球村时代引入中国的文化舶来品。原为德语“Bildungsroman”,又被学术界翻译为“修养小说”、“教育小说”等,含义为“塑造”“成熟”“成长”之意。尽管“成长小说”在文学评论界至今没有固定的学术定义,然而,在《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国内著名成长小说理论研究专家芮渝萍教授认为,模式化与趋同性的情节结构是成长小说的特点之一。(芮渝萍,2004)根据芮渝萍教授的观点,成长小说需要具备以下四大核心共性:1,小说故事情节必须以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为主要线索。在此,主人公人物大部分都是13岁到20岁之间的青少年,但这并不是唯一绝对的基准。国内众多学者都把成长小说的主人公界定为“青少年”,很显然,“青少年”这一称谓本来就具有很大的指代模糊性;2,从情节内容方面来看,成长小说具有亲历实践性。它主要刻画主人公个体的成长体验和心理变化。在此漫长而艰辛的成长过程的,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渐渐内化了主人公的性格,这一性格的重塑与稳定构成了成长小说魅力所在。成长意味着主人公逐渐迈向成熟,拥有了具体明确甚至是叛逆的自我意识,并能够主动调适个体意愿与群体规范之间的不和谐,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塑造并奉行较成熟与理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准则;3,从结构形式上看,成长小说的话语结构形式相对范式化:天真—诱惑—出走—迷惘一考验—失真—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这一复杂的蜕变过程也就是所指的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4,从结果上看,主人公往往在遭遇了生活的挫败与洗礼之后,重新获得了对整个社会、人生、以及自我的全新认识。这种认识只能是主人公本人自己切肤的感受,只有这样,他才真正获得了成长。
  在此基础上,笔者欲将成长小说定义为,“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幼并且叛逆的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对自身当下生活状态的厌倦而幻想或追求未知神秘世界时,经历了促进其性格完善与成熟的一系列挫败与不幸,逐渐改变了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念,最终自愿或是被迫抛弃原有的天真,迈向一个现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多丽丝·莱辛巧妙地援用了这一成长叙事模式,运用象征写作手法,勾画出小主人公杰瑞从一个天真的小男孩,到受到前方未知海湾的诱惑而出走,意外遇到当地男孩冷落和忽视的心理迷茫与失落,促使他勤练潜水最终成长为一个成熟自信,追寻自我的男孩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
  二 “隧洞”——成长的通道
  象征是一种偏重用映射的途径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表现手段,经常借助于感像图标来预设某种不可见的意蕴,进而激发和共鸣阅读者的经验与情感图式,使文学作品产生巨大的艺术表现张力。多丽丝·莱辛作为人文主义作家,在短篇小说《游过隧道》中,巧妙地运用一系列的意象,使抽象的理性思想转化为生动熟知的感性物象,进而帮助读者挖掘作品深蕴的成长主题。
  从内容上看,短篇小说《游过隧道》具有亲历性,本身就是一种成长象征,它映射了个体的成长体验和心理变化。主人公杰瑞历尽挫折,游过隧洞这一勇敢行为象征着人类社会最为古老而朴素的成长仪式。“在原始部落,男孩到了一定年龄,必须经历皮肉之苦的考验,如切割身体的某一部分,或经过独立捕猎杀牲,或完成一项通常只有成年人才能完成的考验等特殊经历之后,才会被社团接受未成年男性。”(芮渝萍,2004)很显然,在现代文明社会下,我们也已不再目睹这么一种宗教图腾的成长仪式。但是杰瑞游过隧洞这一行为却具有成长仪式的象征意义。成长意味着从熟悉的童年世界走向陌生的成人世界。莱辛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场景来隐喻两个不同的世界。色彩明亮、人头攒动、安全的海滩象征着杰瑞单纯安详的童年世界,然而,杰瑞所向往的前方未知的岩石嶙峋的海湾显得神秘,沉重而寒冷,它是杰瑞即将迈向的复杂、危险的成人世界,这两个场景对比越强烈,反差越大越能衬托出杰瑞成长面临的艰辛之大。莱辛把青少群体在现实中恶劣的生存环境描述到了极致:在陌生的海滨,遭遇了冷漠的当地人,精神上的摧残与打击迫使杰瑞孤独的探险,险象环生的海底隧道,令人揪心的探险过程,死里逃生般的胜利,莱辛让杰瑞在浩瀚的大海边上与命运抗争的难度无限放大——她在刻画杰瑞成长艰难方面是力透纸背。莱辛用这一意象体现了读者对青少年成长的关心和同情。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书名《游过隧道》中的“隧道”很容易让众多读者联想起新生儿出生时要通过的产道。经过奇妙而伟大的产道,婴儿才可以从温暖安全的母体来到陌生复杂的成人世界。游过深邃神秘的隧洞,预示着杰瑞从天真无邪的童年世界迈入了充满复杂与危险的成人世界。很显然,莱辛用“隧洞”象征“产道”是众多女性主义作家特有的象征意象。毋庸置疑,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母亲起着关键作用。出生对青少年而言意味着第一次生命,杰瑞游过隧洞后,感觉自己随时都会沉没而被淹死,全身再也没有力量游回岸边,这象征着童年世界的他已经远去并且逝去,他获得了又一次新生。
  三 母亲——成长的引路者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受到一些人的影响,他们影响和丰富着我们的人生,影响着我们的发展轨迹,这些人是我们成长中的引路人(廖满华,2010)。这些众多的引路人是成长小说的重要元素。在《游过隧道》主人公杰瑞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母亲正是扮演着这一引路人的角色。在小说中,莱辛给予杰瑞的母亲描述与刻画很少。仔细阅读小说,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位谦和、不善言谈、勤勤恳恳普通女性,但从小说的开局到结尾,母亲总是在杰瑞的每一次成长的紧要路途中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首先,在小杰瑞是平安地留在“安全的海滩”还是冒险去“岩石嶙峋的海湾”的抉择上,母亲并没有像其他众多家长那样,武断粗暴地回绝杰瑞,而是把杰瑞看成是一个敢于担当的大孩子。其次,当杰瑞意识到自己被当地男孩彻底隔离和嘲笑,伤心痛苦时,母亲从来没有将眼光从杰瑞身上移走,就像是远方的灯塔一样,一直默默在沙滩上注视着杰瑞。这时的母亲可以带给儿子的是一个坚强、沉着的背影,虽然只是沙滩上一点不起眼的淡黄身影,带给杰瑞的却是最大的精神慰藉。最后,当杰瑞满身受伤回到别墅,骄傲地和母亲分享自己能在水里呆三分钟并游过隧道时的喜悦时,母亲并没有因杰瑞脸上的伤痕而对杰瑞大发脾气,也没有过分的称赞儿子,只简简单单地说了一句“那很好啊”,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透露出的却是母亲对儿子成长无尽的喜悦与欣慰。母亲虽然不会亲自帮助孩子清理成长道路上的磕磕绊绊,但总在关键时刻给孩子指点着方向,成为孩子成长历程中一位不可或缺的引导者。
  对主人公杰瑞来说,母亲在他的生命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因为从小说中,我们得知杰瑞是个失去了父亲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便要承担比寻常家庭更为重大的责任。由于缺乏男性家长的引导,杰瑞在成长中必然遇到比同龄孩子更多的尴尬与无奈。这时母亲如果不能及时科学理智的引导孩子,孩子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小说中,在这次隧道探险以前,杰瑞一直生活在母亲为她编织的温馨、安全的世界里,他理应由父母双方引导,逐渐迈出这个襁褓世界,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遗憾的是,杰瑞没能得到这份幸运,在他的成长历程中,只有母亲的守护,在母亲的独特教育模式下孤独地闯荡,这使得杰瑞有时候会缺乏自信,也不够勇敢,或许是母亲也发现了杰瑞成长中的这些问题,为了使儿子能真正获得成长,这次,母亲决定放开杰瑞,让他独自去面对一些事情。
  总之,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母亲不是独裁的发号施令者,而是平等的伙伴似的引路者。小说中的母亲理性地关注儿子成长历程中的言行举止,她不唠叨,也不尾随,更不干预儿子的决定,而是在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鼓励、充分的帮助和恰当的点拨。正是如此,杰瑞才能大胆独立穿越隧洞,获得成长。
  四 自我——成长的塑造者
  小杰瑞的成长道路是曲折艰辛的,父爱的缺失使小杰瑞在成长历程中,遭遇了比其他孩子更多的挫败和寂寞,他从小就被剥夺了父亲阳刚式的、探险式的沟通与鼓励,却一直生活在母亲为她编织的温暖、安全的襁褓中。首先,在探索海底隧洞时,原本应有任何一个男孩子眼中英雄式父亲的保驾护航,可是杰瑞却只能独自闯荡,其中的痛楚与艰辛显而易见。其次,杰瑞在这次探险的过程中,遭遇了边缘化的境地。在海滩度假地,他被那群当地男孩看成一个穿着与肤色怪异,语言不通的小丑。这种强烈的孤独与无助感深深地萦绕着杰瑞的心灵。所以,对杰瑞来说,他所面对的是双重的成长挑战:既缺乏同性家长引导,又受到异国文化的排斥。这充分体现了青少年成长的艰辛与不易。
  值得庆幸的是,杰瑞勇敢地面对并接受了这些挑战。例如,当他回到家中面对母亲时,他尽力表现出淡定自如与自信。即使在异国遭到当地男孩的无视,甚至抛弃,他也自己默默的承受,从来没有向母亲抱怨,诉苦与求助。为了实现游过海底隧道的愿望,杰瑞独自一人练习憋气,即使练到流鼻血,头晕,他也不会把这些告诉母亲,让母亲担心。其次,当杰瑞成功游过海底隧道,满身是伤的回到家中时,母亲见到受伤的杰瑞,十分心疼。由于担心杰瑞拒绝,母亲试探性地对杰瑞说不要再去游泳,本以为杰瑞会人性发脾气,但相反杰瑞欣然的答应妈妈的建议。杰瑞成功地跨越了成长道路中一大沟壑,即使没有父亲的一路守护,依旧能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男子汉。因为对于杰瑞来说,去不去那片海滩已经不再重要了,他已经站到了认识人生和自我的新高点。
  细读小说,我们还会发现,纵然被当地男孩粗鲁的抛弃时,杰瑞是有些失望与悲伤,但是他不曾想过要自暴自弃。因为他得知海的尽头有另一片天地,游过隧道自己便能和当地男孩一样自信勇敢。他便向往远方岩石嶙峋的海湾,渴望神秘的海底隧道。正是这一切来之不易的成功让杰瑞获得成长。
  五 同伴——成长的挑战者
  正如前文所述,青少年在成长的历程中,精神引路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有时像导师,有时好比脚手架一样给予青少年所需要的精神、心理、人格上的指引与补给。正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有这样的指引人,青少年才能顺利全面地走过成长过程。其中,同龄伙伴的友谊、帮助、理解和陪伴是青少年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时甚至是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可以帮助青少年个体建设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就像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巨著《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的小伙伴艾格尼斯那样,从小到大陪伴大卫的成长,每当大卫遇上任何事情或是麻烦都会向她倾诉,可以从她那里获得同伴的安慰和鼓励。在一定意义上,艾格尼斯正是大卫成长的正面的领路人之一。   与此相反,主人公杰瑞没有大卫那样的幸运,杰瑞在预示他成长的隧道探险过程中,并没有寻找到一个类似的精神寄托者或这倾诉者。杰瑞和母亲在这么一个陌生的异国环境下,没有真正的朋友、谈得来的同龄人,所以他孤独,彷徨,独自承受着成长的压力、煎熬和纠结。作为当地人的那群操着方言的男孩们在杰瑞的生命轨迹中扮演的就是反面的引路人角色,是小杰瑞成长过程中的挑战者。杰瑞作为一个外来者,友好甚至有些胆怯,用取悦的方式向他们示好,想跟他们融为一体时,这群男孩回以这个纯洁无瑕的心灵的却是漠视,奚落和冷淡,浑然不顾及这个单纯的小男孩是否能承受这样的心灵的痛楚。也许这不是那群男孩们故意为之,只是他们习惯的戏耍,但这确确实实在杰瑞的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折。在青少年成长的尊严面前,杰瑞在生理和精神上都遭遇了巨大的考验,尽管杰瑞最后用自己勇敢的游过狭长的隧道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庆幸的是,正是由于那群男孩们带来的刺激与挑战,才激起了杰瑞不服输的性格。那群男孩们在游过秘密的海底隧道,丢下杰瑞一人,骄傲地站在沙滩之上时,带给杰瑞小小的心灵的不只是震撼,还有羞愧和丧失自尊。这造成了杰瑞后来甘愿花费整个度假时间,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苦练潜水。另一方面,阴森而又深邃的海底隧道也象征着杰瑞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障碍,在隧道中,杰瑞时刻闭气,警惕杂乱丛生的水草以防被缠住四肢,使他磨练勇气,充满必胜的信心,最终使杰瑞在黑暗中寻找了通向海面,通向光明的出口。
  结语
  《游过隧道》是英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反映青少年成长主题的短篇小说。多丽丝·莱辛以一位普通母亲的身份,细腻地运用一系列读者熟知的意象深刻地描述了一个腼腆、缺乏自信的小男孩,如何遭遇挫败、顿悟,走出迷茫,最后蜕变成自信勇敢的男子汉的成长过程。通过这种范式化的蜕变经历,成功地将一个青少年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的艰难和勇气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并阐述了家庭、自我,以及同龄伙伴在个体成长历程的所不可取代的作用,极大地唤起了整个社会对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极大的人文主义关怀,这无疑给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Fuderer,Laura Sue.The Female Bildungsroman in English: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Criticism[M].New York: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90.
  [2] Lessing,Doris.Through the Tunnel,in Appreciating Literature.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7.
  [3] 廖满华、唐文俐:《一篇成功的成长小说——评多丽丝·莱辛的〈游过隧道〉》,《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年第7期。
  [4]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芮渝萍:《成长小说:一种解读美国文学的新视点》,《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1期。
  [6] 唐霞:《成长,永恒的主题——多丽丝·莱辛成长小说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付科峰,西安科技大学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美食、祈祷和恋爱》这部回忆录描述了美国女作家伊莉莎白·吉尔伯特在原本优渥的生活中迷失自我后,踏上周游世界、探索心灵的旅途,通过美食、祈祷与恋爱思考人生的种种,洗涤了混乱的身心,最终重新寻得理性与身心平衡的心理历程。这部看似具有女性主义基调的作品所体现出的主人公的婚姻观、爱情观和自我拯救之路,实则诠释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即个人主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 个人主义 《美食、祈祷和恋爱》  
期刊
摘要 《暮光之城》是哥特小说中彰显女性主义的典范之作,无论是在场景构图、人物塑造还是在主题渲染方面,都以女性视角为体验轴心,侧重画面的唯美感、情节的凄美感和人物的柔美感,主旨层面则突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本文基于《暮光之城》中的女性视角,分别从场景、人物和主旨三个方面,探讨该小说的女性主义色彩。  关键词:女性主义 唯美 主体意识  引言  《暮光之城》系列小说是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代表作,
期刊
摘要 研究元小说的语言功能特征,需要结合它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从例证的分析中探讨这类小说创作模式在叙事上的变异与变革。元小说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上,用小说套小说,使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甚至错位。在小说与批评的关系上,用小说创作反省自身,讨论、评论文学创作及小说的意义,使故事情节与评价议论交替进行;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形式上,追求语言的表达策略,而将一切小说文本和对象客体都视为虚构的世界
期刊
摘要 小说《荆棘鸟》通过对克利阿里家族三代女性性格的刻画与生活经历的描绘,展现出这个家族女性群体从觉醒到成长,并最终解放的过程。作者考琳·麦卡洛以“荆棘鸟 ”为小说命名,这其中蕴含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美好的东西只能用创伤与痛苦来换取。克利阿里家族三代女性,就像是那一生在苦苦追求的荆棘鸟一样,用毕生心血来费力追求心中的爱情,虽然爱得艰辛,但是无怨无悔。本文对《荆棘鸟》中的爱情主题进行探讨,并对小说
期刊
摘要 巴塞尔姆在《玻璃山》中通过对传统童话的戏仿,利用碎片拼贴的叙述模式荒唐诙谐地再现了漫游于后现代城市的作家在探索创作之路时所面临的困境:作为后现代生存状态的观察者,作家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文学形式已无法担当书写当代都市经验的重任以及后现代城市生活的反童话本质。这些思考在他们城市意象的描摹中展现出来。在作家玩世不恭的表面之下,隐藏的是对人性、传统的人文价值、后现代社会种种问题的严肃思考。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作为一种富有想象、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文学体裁,童话往往被视作儿童的天地,然而不乏接触童话机会的成人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阅读童话有着不同的感受,甚至体会到儿时无法理解的童话中蕴含的寓意。细读奥斯卡·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集》和《石榴之家》,可见两本童话集在情节安排、主题设置、意象选择等方面都蕴含了一些超越儿童理解范围的因素,从而赋予了它们更加适合成人阅读的深意。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 童话 成
期刊
摘要 《蝴蝶梦》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本文试从对《蝴蝶梦》中丹弗斯太太这一人物形象的解析中,探求她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展现等方面的作用,特别是作者在人物设定等方面的叙事策略及所要传达的女性观。  关键词:《蝴蝶梦》 丹弗斯太太 吕蓓卡 叙事策略 女性观  《蝴蝶梦》发表于1938年,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该书自出版以来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成功塑造了两位性格迥异
期刊
摘要 《奉教人之死》是芥川龙之介系列“切支丹物”的代表作之一,其作品寓意复杂,结构精巧,包含了诸如狂热的信仰、罪与罚的觉醒、自我救赎等元素,借助于主人公的殉教寄托出作者更多的内心独白。  关键词:信仰 罪与救赎 激情与平静  《奉教人之死》是芥川龙之介于1917年发表在《三田文学》的一部短篇小说,描写了罗连卓殉教的感人故事,而对罗连卓殉教时“刹那的感动”,巧妙地捕捉了读者的心。然而在“刹那的感动”
期刊
摘要 古希腊神话《奥德赛》主要讲述了英雄奥德修斯十年漫长而艰辛的归乡路程。史诗不仅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睿智多谋、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人类摆脱以自我为中心,逐步与自然融合,最终回归自己精神家园的过程。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该作品,有助于找回人类在自然中的真实地位,重建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回归人类本真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奥德赛》 生态批评 自然 精神家园  古希腊神话博大精
期刊
实在是应该叫做下里巴人手记,因为我写不出阳春白雪一类高雅的作品,只能捅咕点又土又俗的小玩意。又由于我出生在松花江畔郭尔罗斯草原上一个叫达里巴的小地方,写的就是那疙瘩的人和事,索性就由“下”至“达”,叫成了达里巴人手记。  ——题记  长鞭一甩  难怪我这个人没大出息,小时候就爱捅咕个车呀马呀的,光鞭子就有好几杆。儿时,我的志向就是当个生产队里赶车的“大老板子”。  渐渐大了一些,小屯里要是来了辆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