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与隐性特征包裹下的寓意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奉教人之死》是芥川龙之介系列“切支丹物”的代表作之一,其作品寓意复杂,结构精巧,包含了诸如狂热的信仰、罪与罚的觉醒、自我救赎等元素,借助于主人公的殉教寄托出作者更多的内心独白。
  关键词:信仰 罪与救赎 激情与平静
  《奉教人之死》是芥川龙之介于1917年发表在《三田文学》的一部短篇小说,描写了罗连卓殉教的感人故事,而对罗连卓殉教时“刹那的感动”,巧妙地捕捉了读者的心。然而在“刹那的感动”中究竟蕴含了怎样深刻的主题却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从作品的显性与隐性特征出发,来探索作品背后的深意。
  一 作品的显性特征
  1 作品的宗教性
  作品取材于宗教故事,由警句、(一)、(二)三个部分构成。(一)是作品的核心部分,讲述主人公罗连卓殉教的感人事迹。(二)则讲述了作品中的“我”发现了长崎耶稣会出版的《圣徒金传》,并根据其中所记录的长崎某西教堂遗事,在文字上稍加修饰,表明(一)的典故出处,作为作品的解题。
  故事主要情节是一个虔诚的信徒的故事。主人公罗连卓女扮男装进入教会成为基督教徒,却不巧被误以为美男,为伞铺女孩所爱慕。伞铺女孩因爱不得果而心生忌恨,诬陷罗连卓与其通奸生下一婴孩。罗连卓因此被赶出教会,过起非人的生活。然而,一日城中大火,殃及伞铺女孩家。罗连卓不计前嫌,奋不顾身地救出婴孩,最后奄奄一息之时方显露出女儿身。众人恍然大悟,钦佩罗连卓的义举,连呼“殉教”。罗连卓暗淡的一生都凝结在最后一刻的“刹那的感动”之中。
  从作品的组成、主要故事情节与主人公的外表来看,作品呈现在外部的特征的确是带有浓厚宗教气息,表现了一位虔诚信徒的信仰,带给我们的是宗教性的感动。
  2 作品的艺术性
  然而芥川如此精心描写一位超越“自私”的虔诚信徒,是有着属于芥川自己对于基督教的“爱”,也是出自于“从艺术的角度爱着基督教”,出自于有强烈信仰之心的信徒在心灵上的共鸣。但是追求“艺术至上”的芥川在作品中所期待的不仅仅是宗教性的感动。在本篇作品中作者试图把对于有着强烈信仰心的信徒的感动,从艺术的角度来加以升华,上升为艺术上的感动。这一点通过罗连卓女性身份披露的描写,得到了很好的释放。
  “那名不虚传的美少年,无声地横陈在圣露其亚门首,一身映着火光,其色红于我主耶稣基督之血。胸上衣服焦破处,赫然露出如玉般的双乳。容貌虽已烧得面目全非,却仍不减其温婉”。
  这一段披露罗连卓女性身份的描写被称为是芥川对主人公殉教的艺术性的捕捉,如玉般的双乳象征着罗连卓美丽的殉教。而当罗连卓“仰望暗夜彼岸天国的光明,安然含笑而逝”的时候,作品中写到“人生刹那的感动,实千金难求,至尊至贵”。此处的“刹那的感动”正是对美的感动。作者美轮美奂的描写使作品在此处达到了高潮,从而实现了所谓的“艺术的感动”,实现了“艺术的感动”包裹下对“无私的爱”的感动,对真、善、美的追求。但是作品带给我们的并非只有这些,下面本文对《奉教人之死》的隐性特征进行详细解读。
  二 作品的隐性特征
  1 身世之谜
  如上所述,女性身份的披露最后使得罗连卓的殉教上升到一个美的艺术的角度,然而令人疑惑的是罗连卓为什么始终不肯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关于这一点,作品的字里行间隐约透露出主人公似有难言之隐。
  首先,初入教会问及身世时,“答称家在天国,父名天主,总若无其事,笑笑支吾过去”。其次,被奚美昂问及谣言一事之时,辗转反侧,始终没有道出女性身份。最后,当被教众赶出教堂,奚美昂挥动老拳,重重地打在脸上时,罗连卓仅一双泪眼望着天空,颤抖着声音祷告:“请主饶恕。奚美昂丝毫不知我的隐情。”这里的“隐情”正是罗连卓的身世之谜,也是罗连卓女扮男装进入教堂之谜。是因为“饥寒交加,倒在教堂门口”,为寻求庇护的阴差阳错;还是为了信仰,而不惜女扮男装,进入教会侍奉天主?如果是后者,显然更加符合对一位虔诚信徒的诠释。然而芥川却放弃了这种选择,采取了一种模糊的叙述,宁愿让主人公的身世蒙上神秘的阴影,让主人公的身世之谜为故事情节的发展留下伏笔。
  2 情感纠葛
  在这个宗教故事背景下的作品中,作者配合主人公男女两种身份设计了两个与之相应的情感人物。其间的情感纠葛又因为主人公难以言表的身世之谜,使得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在作品中显山露水。
  伞铺女孩是为罗连卓外表的男性身份设计的一个女性角色。从爱慕到怨恨到诬陷再到最后的忏悔,一举一动都和罗连卓相关。伞铺女孩的堕落从对罗连卓男性身份的认同开始,又因为罗连卓隐瞒身份继续以男性角色出现而不断滑向深渊。罗连卓对于伞铺女孩倾注于自己的爱慕是无所适从的,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身世苦衷。
  奚美昂是为罗连卓实际的女性身份设计的一个男性角色。罗连卓和奚美昂“情同手足”,但是作品中的种种细节描写却又让人感觉远远超出了手足关系。例如,文中有一段罗连卓被奚美昂诘问谣言之事的描写:
  “罗连卓眼含幽怨,痴痴望着奚美昂,不禁诘问道:‘难道我会骗你不成?我是那种人么?’说毕,如同飞燕般掠出屋内。见他如此说话,奚美昂自知疑心太重,不免愧悔,怏怏地正要离去,忽见罗连卓跑进屋来,一头扑在奚美昂身上,搂住他的颈项,嗫嚅着道:‘我不好,饶恕我。’奚美昂还未及开口,罗连卓猛地推开奚美昂,像似掩饰脸上的泪痕,旋即又奔了出去”。
  这一连串“望、扑、搂、推、奔”的动作将罗连卓对于奚美昂的情感连同内心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于罗连卓而言,这种情感不是男女之情又是什么呢。然而,同样因为无法言说的身世之谜,罗连卓面临一种情感背叛的误解,陷于两难境地。
  3 罪与救赎
  罗连卓矛盾与纠葛的根源在于无法坦白的身世之谜,这显然是作者有意设计的情节。那么芥川究竟是出于何种考量要让这样一个超越“无私的爱”的殉教者蒙上一层身世的阴影呢?罗连卓是一位信徒,信仰的是基督教。主人公的身世之谜与基督教生来即有罪的教义有着异曲同工的微妙联系。当主人公因为无法言说的身世之谜而导致与伞铺女孩、奚美昂的种种情感纠葛时,隐藏在内心深处罪的意识被彻底激活了。   关于这一点在上文提到的罗连卓被奚美昂质问谣言一事之时可以看出些许端倪,在被赶出教堂的那一幕加以明确。罗连卓“百口莫辩”,被迫离开教堂,彻底放弃坦白身世,情愿背负罪名。在旁人看来这个罪名是通奸之罪,而在罗连卓自己看来却是欺骗隐瞒之罪,甚至可以追溯到出身的原罪。她必须维持这种身份来坚持自己的信仰,一旦坦白身世,多年来信仰的基石必定倒塌,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她必须通过信仰为自己的罪寻找一种救赎。
  这样一来,作品中所描写的罗连卓被赶出教堂后所过的非人生活,就有了不一样的解读。罗连卓遭遇种种不幸,却“仍晨昏祈祷,不忘旧日在圣露其亚教堂时的日课”,“尤当夜阑人静之时”,“踏着月光,前往那熟悉的圣露其亚教堂礼拜,求主耶稣基督的加护”。这一段看似是表现罗连卓坚定信仰的描写,其背后何尝不是在向耶稣基督忏悔自己的罪孽,并且甘受世间的种种处罚,从中寻找一种救赎呢。
  4 主人公的自我解放
  作品(一)后半部分描写的一场大火推动了整个故事发展的高潮,罗连卓在熊熊烈火中救出了伞铺女孩的女儿,并为此献出了生命。那么罗连卓救人的动机是什么呢?有着难言之隐的罗连卓,最后是否会以献身火场,成就最后的救赎呢?作品中对于这一点,事实上有着独具匠心的铺陈和构思。
  作品中罗连卓在殉教的前后虽无只言片语,但是多次出现了对其外貌、动作、神情的描写。“清癯的面庞,熠熠生辉”表现出罗连卓对于莫须有罪名一如既往的坦然,而在眨眼间便纵身跃入火海则表现出罗连卓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这些似乎都印证了一位殉教者的完美品格,但是伞铺女和奚美昂恰如其分的出场又时刻提醒着他们之间从前的各种情感纠葛。作品中奚美昂看到罗连卓冲入火海的焦急神情,以及不顾一切的救出罗连卓的行为,是化解各种纠葛的开始。罗连卓最后被奚美昂救出火海,并死在其怀中,这一桥段的巧妙设计表现出两人之间的误会完全化为无形。虽无过多描述,但是能感受到罗连卓对于奚美昂的释然。同样,罗连卓一如既往坦然的神情也并没有掩盖她对于伞铺女孩内心的释怀。作品中“听到女娘忏悔,罗连卓仅能微微颔首”、“唯有那双星眸一如平日,遥望天宇”,字里行间里已然让人感受到其内心的最后平静。作品(二)的最后这样写道:
  “却说这女子的生平,除此之外一无所知。究竟是何道理?概而言之,人生刹那间的感铭,实千金难求,至尊至贵。好有一比,人之烦恼心如茫茫夜海,当一波兴起,明月初升,能揽清辉于波上,岂非生命之意义?如此说来,知罗连卓之最后,亦足可知其一生耳”。
  这一段被视为整个罗连卓故事在作品中最后的升华和精髓。本文看来,“人之烦恼心”恰如罗连卓内心的各种纠葛,“一波兴起”好比殉教事件的前前后后,之后所有的一切又都恢复于“明月初升”之下。但是,罗连卓留给人们的“刹那间的感动”背后,隐藏着自我救赎和内心的解放所带来的喜悦。
  三 作品背后的芥川
  分析至此,我们不禁要惊叹芥川对于这部作品的复杂构思,以及赋予作品的深刻寓意。作为作品显性特征的第一层次向读者展示了所谓的“宗教的感动”,进而通过艺术的描写与升华,实现“艺术的感动”,迈向作品的第二层次。而作品的隐性特征则是主人公隐晦的身世之谜、罪与罚的救赎和最后的自我解放。这是作品的第三个层次,是芥川在二元视角下对殉教者心理的辩证诠释,代表了芥川内心矛盾的世界。他一方面,看似对于主人公坚定的道心加以褒扬,赋予主人公的殉教以“宗教的感动”,又从艺术家的角度,将其上升为“艺术的感动”; 另一方面,他对于此又有所怀疑,设计出主人公的身世之谜,让主人公陷入罪与罚的救赎,最后只能通过殉教来实现自我解放,寻求“刹那间的感动”,以达到内心的平静。
  复杂的作品构思反映了芥川对于殉教者信仰的理性思考,借助于殉教寄托了芥川自身更多的内心独白,是一种对信仰追求的解脱,在殉教的瞬间所实现的刹那间的激情与随之而来归结的平静是芥川所向往的。值得注意的是芥川最终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孤独和争斗,或许正是这些殉教者预示了芥川最后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芥川龙之介,高慧勤、魏大海编:《芥川龙之介全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2] 笠井秋生:《芥川龙之介研究》,双文社出版,1993年版。
  [3] 谷口美紀:《〈奉教人之死〉论——关于内容与构成》,《日本文学論究》,1995年第3期。
  [4] 野水麻子:《芥川龙之介〈奉教人之死〉论——作品世界中的多面性》,《玉藻》,2004年第11期。
  [5] 河泰厚:《〈奉教人之死〉的考察——围绕宗教与文学的問題》,《新樹》,1997年第10期。
  [6] 関口安義:《接近芥川龙之介》,明治書院,1992年版。
  (吴敏闻,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异化的世俗世界建构了生命存在的无条件的虚假认同,这就是媚俗,导致的是灵魂的沉重。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向我们展示了人的主体性渐渐流于媚俗,本真的生命体验被媚俗遮蔽的现实处境,并通过“托马斯从建构到解构生命存在处境,追求生命存在的轻松自由,回归本真生命”的历程,启示了现代人性关于重与轻的理性判断。  关键词:建构 解构 生命存在 重 轻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
期刊
岁月的年轮,载着我度过了五十个春秋,回首往事,最有影响的人当属我的母亲。  母亲虽然走了,可母亲走过的大坝、捕鱼的小河、耕耘的田园,依旧留在故乡的土地上,她用热血、乳汁和苦水融合成的“母亲河”,依旧渊远流淌在子孙生命的进程中。  母亲的西河  西河就在我家的村西,是一条长长的河,家乡人称之为大段河。  我家居住在科尔沁草原深处古老的大段屯,因有这条河而小有名气。这条河水草丰美,盛产鱼虾,过去挨饿时
期刊
摘要 本文对《甄嬛传》中的祖庙意象及其功能和意义进行了分析。首先界定了意象的概念,《中国叙事学》一书认为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与形象处在不同的叙述功能层面,在文章机制中发挥着贯通、伏脉和结穴一类的功能。《甄嬛传》中的祖庙就属于这种意象的概念,它并不显眼,但却为甄嬛爱情的发生提供了场所和便利,对作品情节的丰富与多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甄嬛传》中祖庙的分析,也可看出有关作品写作模式方面的一些
期刊
摘要 《美食、祈祷和恋爱》这部回忆录描述了美国女作家伊莉莎白·吉尔伯特在原本优渥的生活中迷失自我后,踏上周游世界、探索心灵的旅途,通过美食、祈祷与恋爱思考人生的种种,洗涤了混乱的身心,最终重新寻得理性与身心平衡的心理历程。这部看似具有女性主义基调的作品所体现出的主人公的婚姻观、爱情观和自我拯救之路,实则诠释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即个人主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 个人主义 《美食、祈祷和恋爱》  
期刊
摘要 《暮光之城》是哥特小说中彰显女性主义的典范之作,无论是在场景构图、人物塑造还是在主题渲染方面,都以女性视角为体验轴心,侧重画面的唯美感、情节的凄美感和人物的柔美感,主旨层面则突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本文基于《暮光之城》中的女性视角,分别从场景、人物和主旨三个方面,探讨该小说的女性主义色彩。  关键词:女性主义 唯美 主体意识  引言  《暮光之城》系列小说是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代表作,
期刊
摘要 研究元小说的语言功能特征,需要结合它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从例证的分析中探讨这类小说创作模式在叙事上的变异与变革。元小说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上,用小说套小说,使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甚至错位。在小说与批评的关系上,用小说创作反省自身,讨论、评论文学创作及小说的意义,使故事情节与评价议论交替进行;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形式上,追求语言的表达策略,而将一切小说文本和对象客体都视为虚构的世界
期刊
摘要 小说《荆棘鸟》通过对克利阿里家族三代女性性格的刻画与生活经历的描绘,展现出这个家族女性群体从觉醒到成长,并最终解放的过程。作者考琳·麦卡洛以“荆棘鸟 ”为小说命名,这其中蕴含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美好的东西只能用创伤与痛苦来换取。克利阿里家族三代女性,就像是那一生在苦苦追求的荆棘鸟一样,用毕生心血来费力追求心中的爱情,虽然爱得艰辛,但是无怨无悔。本文对《荆棘鸟》中的爱情主题进行探讨,并对小说
期刊
摘要 巴塞尔姆在《玻璃山》中通过对传统童话的戏仿,利用碎片拼贴的叙述模式荒唐诙谐地再现了漫游于后现代城市的作家在探索创作之路时所面临的困境:作为后现代生存状态的观察者,作家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文学形式已无法担当书写当代都市经验的重任以及后现代城市生活的反童话本质。这些思考在他们城市意象的描摹中展现出来。在作家玩世不恭的表面之下,隐藏的是对人性、传统的人文价值、后现代社会种种问题的严肃思考。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作为一种富有想象、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文学体裁,童话往往被视作儿童的天地,然而不乏接触童话机会的成人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阅读童话有着不同的感受,甚至体会到儿时无法理解的童话中蕴含的寓意。细读奥斯卡·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集》和《石榴之家》,可见两本童话集在情节安排、主题设置、意象选择等方面都蕴含了一些超越儿童理解范围的因素,从而赋予了它们更加适合成人阅读的深意。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 童话 成
期刊
摘要 《蝴蝶梦》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本文试从对《蝴蝶梦》中丹弗斯太太这一人物形象的解析中,探求她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展现等方面的作用,特别是作者在人物设定等方面的叙事策略及所要传达的女性观。  关键词:《蝴蝶梦》 丹弗斯太太 吕蓓卡 叙事策略 女性观  《蝴蝶梦》发表于1938年,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该书自出版以来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成功塑造了两位性格迥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