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hong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有一个词汇变得非常抢眼,这个词汇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经被提到了与民族生死存亡相关的至关重要的高度,实践"创新教育"也就成为广大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特别是小学计算机课程,它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信息科技的兴趣,让学生逐步掌握有关计算机操作知识及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认知——内化——创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情趣,抓住契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而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创新教育,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舞台,让它成为学生创新的摇篮呢?
  一、以趣导入,创设情境,勇于创新
  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小学低年级学生手小,鼠标拿不稳,操作时有好多小朋友是双手操作鼠标,为了使他们能初步掌握鼠标器的指向、单击、双击、拖动等基本操作,我就经常让他们玩"纸牌"游戏,可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新意,久而久之,学生就觉得枯燥乏味,上课也缺乏积极性。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购买了几张游戏光盘,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精心挑选了五个有利于鼠标练习的小游戏,如"打猴子"、"躲避吃人花"等游戏。这些富有新意又开动脑筋的小游戏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边"玩"边学,而且不断加入自己的东西,和周边的同学相互交流,把自己的方法和别人的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知不觉在玩游戏中,初步掌握了鼠标器的操作要领,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从而激发他们勇于创新。
  二、人机交互,融会贯通,引发创新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要想让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得以发挥,就必须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空间,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要抓住时机,要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尝试、创新"的过程中来,以便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充分挖掘其内在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如教学"窗口的切换"时,我把它比作捉迷藏。又把Windows桌面比作带窗口的小课桌,使学生对此产生疑问:"桌面上怎么会有窗户?"然后,又把操作特点编成了顺口溜,如"桌面图标像钮扣,双击弹出小窗口。变大变小任你游,还能拖着满屏走。"、"点击开始出菜单,列出程序任你选,要想运行就单击,马上启动快而稳。"等等。学生根据这一特点很快掌握多窗口的操作界面,在窗口切换时,知道什么是前台运行,什么是后台运行。通过这样的操作,他们不仅掌握了窗口的切换和多窗口操作的技能,同时也把新旧认知融会贯通,使他们在认知——内化——创新过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化整为零,突破难点,注重创新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指导、启发学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能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Word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在小学高年级的信息技术课中,为了教好这些内容,我设计了大量学生感兴趣的、实用的内容,避免了为教而教的枯燥,利用一些制作精良、富有创意的动态图片资料,垂危让他们欣赏这些图片,然后让同学们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些美丽的图片插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呢?使自己设计的文档版面更加精美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再带领他们去各个动漫网站欣赏作品,把课堂教学中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经过这样导入,学生对学习文稿基本编辑方法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教学中,我又要求学生把老师机上的文章复制到自己的机子上,而后再讲如何编辑,讲之前,先演示了如何用网上共享资源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利用网络共享资源,教他们如何编辑文稿。特别是在插入图文框时,学生通过直观的演示,再加上网上共享来的现成的文件,学习编辑就方便多了。在这样的堂课教学中,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了各自的得意之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又轻松愉快地把重难点逐个击破,化整为零。这样为他们搭建操作平台,逐渐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帮助学生树立 "求异、求新"的观点,让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创新。
  四、抓住契机,启动思维、求知创新。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则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绘画是施展学生想象力、发挥创造才能的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实践,教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是模仿,不是创造,要创造就要自己动脑筋,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創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在画春天时,我先用多媒体演示了春天小朋友们在草地上玩各种游戏的图画,然后依次提问:图中的小朋友们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那些花朵又是用什么样的线条画出来的呢?首先帮助学生整理表象材料。除了图中的景色,你们还可以想象出什么样春天美丽景色呢?然后对表象进行初步加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把你刚才所想象到的景色放入一个美丽的环境中,再将它们画出来。最后对表象进行再次加工处理,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图象雏形。通过教师的耐心的启发,学生脑海里具备了图画的大致形象,因此他们操作的过程实际变成了形象思维化的过程。教师因善于抓住此时学生想象的契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就会发现实际效果与预想的效果有所不同或迥然不同,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就被进一步调动起来,一处处春天的美景在学生的手下展示出来了。
  因此,操作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课堂教学入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条件,抓住课堂上任何一个契机,才能充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主动求知,参与创新,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更多设置问题的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想象、概括、研究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创新思维训练"的误区,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才能使信息技术这一教学领域真正成为学生创新的摇篮!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高校行政改革体现出两个大的趋势:一是“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行政级别;二是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机构精简、减员增效是这些改革的共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徑。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我国中等专业人才的使命,这批人才除要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外,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即强健的体质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1]学校体育能有效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体育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来完成的。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一般
工程制图》课是高职高专院校数控、机械等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学生的就业都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已不能適应当前社会及经济发展的步伐,为此需要进行改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
提起语文的复习,很多语文老师都感觉是雾里看花,面广量多,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我也深有同感。復习的时候,复习的内容如果不全面,一旦在试卷中涉及到,怕学生不会答。面面俱到吧,首先时间不允许,学生吃夹生饭,同样是收效甚微。如何复习,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呢?我的想法是毕业班语文复习要抓住三个关键词:积累、生活和读书,方能从容面对。
期刊
在當今中、小学作文写作训练中,无论是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还是单元目标检测;无论是期末统考,还是中考,"话题作文"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也是"课改"发展的必然。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命题、半命题作文对考生文体、选材、立意等写作内容、形式的限制和束缚,它可以更加自由灵活地展示、调动、发挥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社会实践、生活积累、思想认识、语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让他们真正做到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然
期刊
背景:  春暖花开的3月,我园中班教学进入了《花花朵朵》主题,其中有这样一个活动,题目是《深深淺浅》。活动中,孩子们每人挑选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注入颜料盘,然后不断的加入白色,观察颜色由深入浅,逐渐的变化。一个叫明明的孩子看我走过来,举起自己手中的红颜色,轻轻的对我说:“老师,这个颜色”同时他用另外一只手,指了指旁边小朋友颜料盘里的黄色“和那个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他用老师询问小朋友的口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