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max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任何人在学习一国语言的同时,势必不能忽略其产生的文化背景。脱离文化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语言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在《综合日语教程第六册》的学习中,教师不能忽略教程中出现的文化因素,应注重相关文化的导入。在《综合日语教程第六册》中出现了一些日本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本文将从这些自然人文景观入手,探讨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
  关键词: 综合日语 自然 人文景观 文化导入
  在传统日语教学过程中,语音、词汇、语法作为学习三要素,贯穿着整个日语课堂的学习内容。这样教授下来的结果就是,学生拥有各种等级证书,发音也标准,但在真正接触日本人并与之交流时,尤其是谈到日本文化方面,学生通常是无言以对或者避而不谈。这一现象反映了学生对日本文化了解欠缺。学生除了课后通过阅读书籍和网上浏览等方法,课堂上老师的文化导入,也是学生了解掌握日本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导入,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更透彻地掌握日语。本文以《综合日语教程第六册》中出现的独特的日本自然人文景观为例,分析其包含的日本文化,并总结归纳文化导入的方法。
  一、举例分析
  1.自然人文景观看日本人的心理
  在《「まあまあ」にみる日本人の心》这一课中,作者提到了“日本三景”即宫城县的“松岛”、京都府的“天之桥立”、广岛县的“宫岛”,以及高知县的“桂滨”、伊势的“二见浦”、秋田县的“象泻”和岩手县的“净土滨”。
  作为“日本三景”之一的松岛是松岛湾沿岸及松岛湾上260个大大小小岛屿的总称。“松岛”这个名字的由来在日本有这样一种说法:圣德太子信仰佛教并相信达摩大师会来到日本,于是圣德太子来到松岛,在现在的扇谷修建了寺庙等待达摩大师的到来,由于“待つ(まつ)”和“松(まつ)”的读音相同,于是便从“待島”转变成“松島”。无论这种说法真假与否,在近300个岛屿上生长着绿绿的松树,也无愧于“松岛”这个名字。“壮观大高森”、“丽观富山”、“伟观多闻山”、“幽观扇谷”并称“松岛四大观”,号称“扶桑第一好风景”的松岛,更有传说,连日本俳谐之圣芭蕉来到松岛后,竟然吟咏不出一句能够形容松岛美的俳谐。京都府的“天之桥立”,也称“天桥立”,位于宫禁市宫津湾,是因地壳推挤而在海上自然形成的一个沙洲地形,因外观似一条向天空延伸的桥梁而得名。桥大致呈南北走向,西面为阿苏海的内海,东面是宫津湾,以沙洲上生长的8000多棵日本黑松和地下淡水而闻名。宫岛又叫“严岛”,是广岛湾西部的岛屿。岛上气候温暖,树木繁茂,生活着许多珍贵动物。岛上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是建于公元6世纪末的严岛神社,被奉为“海上守护神”。此外,大鸟居作为宫岛的象征,其观光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大鸟居高约16米,上梁为24米,靠自重矗立于濑户内海的万顷碧波之上,据说是为了迎接海中诸神驾临岛上而设。
  桂滨是位于上龙头岬和下龙头岬之间的弓状沙滨,自古作为赏月圣地而闻名日本,由周围的松林、美丽的大海、被称作五色石的美丽彩石等打造出绝美的景观。在上龙头岬处,明治维新的主要人物、土佐(現高知县)出身的坂本龙马的铜像面向太平洋而立。二见浦,因沉入玄海滩的落日美景而以落日二见浦闻名。用神道连绳连起来的夫妇岩,每年夏至左右,两块石头之间的日落是很迷人的,肩并肩,用大稻草绳联系在一起的样子,已经成了结亲和夫妇婚姻美满和谐的象征。象泻无疑又是大自然的一大神作,公元前466年鸟海山火山喷发出来的泥浆流入大海,形成了许多浅海湾,由于堆积作用,浅海被沙丘分隔而形成了象泻。东西长约2.2千米,南北长约3.3千米。位于岩手县宫古市东部海岸线,零星散布有美丽白砂沙滩与松树的岩石场——“净土浜”,翠绿的松树和白色的岩体,在蓝蓝的海水的映衬下,俨然成了人间的一块净土。
  如作者所说,这些景观都有着相似的特点:“第一に、いずれも海辺の景色であるということだ。第二に、その海岸の景色が皆穏やかな内海に臨むこぢんまりとした浜で、すぐ目の前に小さな島、あるいは州が見えると言った景観であることだ。”[1]2(第一,都是海边景色。第二,那些海岸景色都是紧邻安静地内海的小巧的沙滨。)*这些海并非给日本人带来伤害与恐慌的海,而是能够让人们赏心悦目的温柔的海湾。那么,为什么日本人会倾向于这样的海呢?作者认为,古代的日本人漂洋过海,历经千辛万苦才来到这个能躲避波涛的海湾,踏上了这个能让他们感到温暖与知足的岛屿。于是,当时的日本人把之前恐怖的回忆放在心里,满足于在这个岛屿上的生活。然而,在这块土地上,日本人还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战乱,但周围都是海无法逃脱,这样就需要敌对双方通过妥协谋求共存之道,即“安分保和”,久而久之,日本人形成这样的思维:“自分をやたらに主張してはいけない、そして、物事をあからさまにすべきではない。”[1]4即不可随意固执己见,也不该让事物毫无掩饰地显露出来。*这也就是我们所知的暧昧心理。作者通过发现这些自然人文景观的共通之处并结合日本人所喜欢的海,剖析日本人的暧昧心理。教师通过讲解这些景观所包含的文化,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理解日语中的暧昧表现。
  2.自然景观体会日本人的自然观
  在《自然との出会い》的第一篇里,作者以“山毛榉林的四季”为题。自古以来,日本就形成了很多山地自然林。山毛榉林作为日本具有代表性天然林之一,最数白神山地,被列为世界遗产的白神山地开设了观光道路。早春,残雪未消之时,山毛榉已悄然吐绿。“あるかなきかのこの新緑に、長く厳しい冬に耐えてきた雪国の人は心のときめきをおさえることができない。”[1]35(那似有未有的新绿,使熬过严冬的北国人怦然心动。)*想必,作者也是因为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来到了白神山地了吧。山毛榉的新绿告知着人们春天即将来临,待山毛榉渐渐为山披上绿装,春天也就正式来临了。待整个山因山毛榉而成墨绿色时,已是夏季。秋天又是大山换装的季节,山毛榉由绿渐渐变成黄色,染黄了整个大山,落叶慢慢飘零,铺满山间小道,“やがてブナの葉は落ちつくし、樹木全体が冬に備えた厳しい表情に変わっていく。”[1]36(待山毛榉叶子落得差不多时,整片树林严装待守准备过冬。)*为什么要严装待守呢?因为山毛榉多生长于高纬度较寒冷地域,它们要抵御风雪。大概是山毛榉如此刚强的精神,打动了作者,所以作者说:“ブナ林が真の迫力を見せるのに、冬に勝る季節ないであろう。”[1]36(山毛榉林能够展示魄力的最好季节莫过于冬季。)*然而,冬天的沉默,是山毛榉在为来年的春天做准备,正如作者所言“黒々と静まり返った冬のブナ林の中では、もうすでに何かが動き始まている。巡り来る春に、再び山を覆いつくすブナの葉が、早くも必要な枚数だけ冬芽の中に準備されているのである”[1]36。透过自然界一角山毛榉的四季变化,作者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日本人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对四季的变化很敏感,源于他们的自然观。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呼吁,把自然当做朋友,亲近自然,倾听自然界生命的搏斗。除了白神山地,新潟县十日町市有被称为“美人林”的山毛榉林;尾濑也有山毛榉原生林。同时,山毛榉林的分布变化作为衡量地球温暖化的标准之一。   在《自然との出会い》的第二篇《竹とともに》里,作者为什么要单独把竹子拿出来说呢?这是因为竹子与日本文化有着很大的牵连。正如作者在文章开头所说“竹を切って煮て、臼でついて、柔らかい餅にして、紙に漉いたり、人形面にしたり……”[1]37。竹子是日本庭院的重要构造要素之一,由竹林交织组成的景观是日本风土的特征之一,这样的景观尤其在京都的寺院及郊外很常见。每至春天,去竹林里挖竹笋也成为日本的一个风俗习惯。对文人墨客来说,竹子是绝好的创作素材,运用于日本画、水墨画和文学作品里。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相似。竹子生长速度快,且根部很牢固,对由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在日本,有许多竹林景观,如岚山竹林等。作者在文章里提到了京都西之京的竹海,但这是以前的竹海,现在已经被开发为巨大的城市,作者对此是“殺風景だ。竹が号泣している気がする”[1]38。作者认为自然在被破坏的同时,历史也遭到了破坏。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呼吁人们多去倾听竹子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课堂学习里,教师如果贯穿这些文化知识,学生就更能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章的理解就更透彻。
  3.人文景观感受日本人的审美观与民族文化认同感
  在《综合日语教程第六册》的第三课《水の東西》中,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到了“鹿おどし”(竹筒敲石)。“かわいらしい竹シーソーの一端に水受けがついていて……くぐもった優しい音をたてるのである”[1]67,这样简单的装置在日本很常见。为什么呢?“竹筒敲石”又叫“添水”。早期被用于用于农业方面,农民利用竹子蓄满水后反弹敲击石头发出的声音驱赶破坏庄稼的麻雀。之后,“竹筒敲石”作为景观运用在了庭院设计中,水的纯洁与竹子的高雅寓意着心灵的净化,这样便使得庭院多了一种动态美和一分禅味。在作者看来,“竹筒敲石”通过流动的阻断和分隔,强调流动不止的某种存在。作者又将“竹筒敲石”与西方的喷泉作了对比,在感受到文化差异后,作者把水分为这几类:“流れる水と、噴き上げる水”[1]67“時間的な水、空間的な水”[1]68”“見えない水と、目に見える水”[1]68,作者在此总结出日本人不造喷泉的原因是:“日本人にとって水は自然に流れる姿が美しいのであり、圧縮したりねじ曲げたり、粘土のように造型する対象ではなかったのであろう。”[1]68(对日本人来说,水自然流动的样子是美丽的,不是压缩、弯曲似黏土那样作为造型对象的东西。)通过了解“竹筒敲石”背后隐藏的文化,以及“竹筒敲石”与西方喷泉的不同,学生既能感受到日本人的审美观,同时感受到日本人对本国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二、文化導入的方法
  文化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1)展示法。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外,也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播放“日本三景”等日本自然风光的纪录片,通过详细讲解,学生如身临其境般融入其中,同时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2)异国文化对比法。除了将中日文化进行对比发现异同之外,也可以将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比如《水の東西》一文里,作者将“竹筒敲石”与西方的喷泉作比较,我们更理解作者对本国文化的强烈认同感。(3)动手实践法。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深深懂得其中的奥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简易的“鹿おどし”,从而使得学生深刻感受到日本人的自然观与审美观。
  三、结语
  日语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导入,是突破传统“三要素”教学的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立足课堂教材,进行文化导入,深入剖析文章内涵,既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探讨研究精神。日语教学的改革,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日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也是教学改革的一大重要环节,对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日语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如何更合理有效地进行文化导入,也是众多学校不断探讨的课题,同时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参考文献:
  [1]陈小芬.综合日语教程(第六册)[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本文系2015年度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省级项目《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探讨》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因为教学模式、教师固有知识及教学理念、学生思维的定势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作者结合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实践,结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复习课,谈谈如何打破思维定势,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关键词: 中学历史 思维定势 单元复习  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因为教学模式、教师固有知识及教学理念、学生思维的定势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笔者结合高中历史教育
摘 要: 导入生活,延伸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的生活化实施中有重要作用。教师应从生物学角度解答学生的一些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生活化教学 有效性探究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内容。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上,教师主要参考学生生活和思想进行设计,导入生活,延伸课堂,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1]。针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生
摘 要: 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修辞格的频繁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英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和考验。对偶和顶真是《内经》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种修辞格,本文总结了对偶、顶真两种修辞格的英译研究方法,认为《内经》修辞格英译尤其对偶及顶真英譯的广度与深度研究仍具有较大的空间和不容忽视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对偶 顶真 英译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
摘 要: 本文以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任务就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为指导,以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实用翻译》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例,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角度讨论翻译课程建设问题,提出翻译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注重过程的教学模式,努力把传统的课堂转变为翻译任务的完成,让学生在讨论与互动中提高翻译能力和英语水平。  关键词: 英语实用翻译 精品课程 教学理念 教学模
学习动力,是指孩子参与学习过程的学习动机,包括意志、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它对孩子的学习有激励和维持的作用。梦想是孩子的奋斗目标,有梦想的孩子能够为实现梦想付出自己的努力。梦想是孩子的想象,不一定会实现,但会成为一种动力,激励孩子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拼搏和努力。很多孩子不爱学习,是因为缺乏学习的动力,一旦有了动力,就会主动地学习,而不用父母时刻督促。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兴趣,唤醒孩子心中
捷尔任斯基说:“爱,这是一切善,崇高,力量,温暖,快乐的创造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幼儿教师,富有爱心是基本的职业素养,是做好幼教工作的重要条件。孩子的世界单纯而善良,所以只有在这个世界里营造良好的充满爱的氛围,才会使学生产生安全、轻松、愉悦、积极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他们才会更愿意在幼儿园生活,才会同样用爱心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因此,教师有责任用自己无私的爱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摘 要: 课程改革日趋深入,基层教研组活化体育教学,用多种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把体育课堂上得有声有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为学生创造唱主角戏的课堂舞台,全面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体育课堂 活跃 互动教学  在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新理念逐渐转化为教学行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自己的课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体育课堂如何“活”起来,经过
摘 要: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完成这项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牢固树立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观念,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造就大批各级各类合格人才。但是,由于人们受陈旧教育观念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长期以来,对教师、学生、家长影响甚深。只有消除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错误认识,才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因此,我们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
摘 要: 语文知识内容包罗万象,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事,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作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奠基”,那些写作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作文能力的持续发展也就缺乏“后劲”。本文就如何引领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展开论述。  关键词: 语文教
中职语文教学一直是“戴着镣铐跳舞”,在以前的中职语文教学探讨中,很多人对语文教学提出异议。的确,语文学科在传承民族文化,在提高国民的素养、重建民族性格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单薄,正如汉服逐渐让位于西装牛仔服一样。学生谈论更多的是好莱坞大片,是网络,是韩剧,而《论语》、《诗经》及其他传统名著却不为学生知晓。  由此可见,中职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