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还是忘记?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宠儿》中,莫里森用大量的碎片般的回忆,分析了黑人女性塞丝在奴隶制下以及在废除奴隶制以后所遭受的巨大精神创伤。本文试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解释黑人女性塞丝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进而说明,在记忆和忘记的艰难选择中,牢记过去和忘记过去是统一的。
  关键词:回忆 忘记 心理分析 《宠儿》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故事以奴隶制被废除、黑人解放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塞丝饱尝了奴隶制给她带来的无尽苦难,描写了奴隶制下黑人的悲惨命运以及无奈而无声的抗争。女黑奴塞丝不堪“学校老师”的迫害,冒着被处死的危险毅然逃离“甜蜜之家”,投奔婆婆贝比·萨格斯。不久,“学校老师”找到塞丝,绝望的塞丝在愤怒、无奈中宁愿杀死自己的孩子,也不愿意让她活着落到奴隶主手中,这个情节不禁令人扼腕叹息!18年后,宠儿还魂重返人间,和塞丝、丹芙以及塞丝的情人保罗·D生活在一起,她贪婪地向母亲索取着爱,以此惩罚塞丝。过去的辛酸回忆萦绕着塞丝,内疚和回忆使她的身心走到崩溃的边缘。《宠儿》向世人展示了黑人那段不堪回首也不愿回忆,却又挥之不去的历史。
   本文从创伤记忆的角度切入,分析小说中的母亲塞丝在现实和历史记忆中经历的内在心理冲突,说出黑人妇女无法言说的悲愤以及寻找自我、重塑自我的努力。塞丝对于过去的回忆,都是在时空错位、碎片式叙述中形成的。莫里森把不同时间、地点糅合在一起,现在和过去穿插跳跃形成塞丝破碎而又难忘的回忆。
   一 回忆母亲
   塞丝的母亲并没有出现在小说里,她只是直接或间接地出现在塞丝的个人模糊回忆中。
   在宠儿找到塞丝之前,塞丝的生活看来一切正常。像其他的母亲一样,她常常给丹芙讲关于丹芙的故事。就在给丹芙讲了又讲的故事中,往日的情景再次轻而易举地开始了。关于塞丝的出生地,她只记得歌和舞,甚至都不记得自己还有妈妈。是一个看小孩儿的8岁孩子指给她——从水田里弯腰干活的许多脊背中指出来。塞丝只记得母亲戴着布帽,弯着背,在远处的田里劳作。
   在宠儿加入到这个家庭的以后,塞丝对母亲的回忆似乎变得清晰起来。塞丝甚至以肯定的语气来推断,母亲可能只给她喂了两三个星期的奶,因为人人都这么做。奴隶制使黑人女性付出母爱的权利,甚至不知道如何作母亲,不知道如何给孩子喂奶;她们只是新的劳动力的生育工具,然后眼看着孩子们被当作牲畜一样卖掉,这种失子之痛是毁灭性的,留给塞丝的只是对母爱的渴望和对剥夺母爱行径的憎恨。塞丝幼年时候对母爱的记忆是残缺的、畸形的,这或许就是塞丝弑婴的伏笔。
   令塞丝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件事就是母亲的肋骨上,有一个圆圈和一个十字深深地烙进皮肤里。这就是母亲。如果母亲出了什么事,或者死去了,会凭这个记号辨认。出于孩提的好奇,当塞丝要求也在身上烙个记号的时候,她得到的是一记重重的耳光。直到有了自己的记号后,塞丝才明白为什么。到这个时候,塞丝觉得必须手里干点什么,否则她又记起了那些她已经忘记的事关耻辱的隐私。
   戴安娜·萨德芙指出,黑人母亲身份(motherhood)与“双重历史”紧密相连。母亲,既是奴隶制最终的牺牲品,又起着传承这种历史压迫记忆的媒介作用。黑人母亲在历史上遭受非人的境遇,造就了她们成为女性另一种声音的表达者及记忆的传递者。所以,塞丝除了回忆那些坚忍不拔的生存故事之外,同时还把这些创伤回忆隐藏在内心深处。而这些无法承受的“记忆”碎片最终又会成为一种创伤,周而复始,无法弥合。心理分析认为,一个人的过去,从他出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跟随他,没有被遗忘。在别人看来那些已经走出记忆范围之外的往事,对于塞丝来说,却已经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
   此外,塞丝的母亲曾经把自己亲生的孩子扔掉,因此在对母亲的回忆中,使人联想到母亲这一角色的复杂——她既是生命的缔造者,又是生命的剥夺者。从塞丝对于母亲的那些支离破碎、黯然失色的回忆中,读者可以感受到那种压抑的母爱,那种被动的母爱,那种剥夺生命的母爱,那种心理扭曲的母爱。她甚至认为母爱可能会成为杀手,而悲剧冲突的高潮就是塞丝的“母爱”最终成为剥夺宠儿生命的借口。经历了生活坎坷的塞丝道出母爱的双重力量:爱,以及由爱而生的毁灭力量。
   二 回忆宠儿
   宠儿因其身份的模糊使得其象征意义非常丰富。她既是塞丝的女儿,又是被白人摧残的黑人女性的化身。所以,“宠儿”并不是某个特殊孩子,而是普天下所有母亲的孩子。宠儿既隐喻在奴隶制下被痛苦折磨而死的黑奴,也是即使奴隶制被废除但对过去仍无法忘却的黑人苦难心理的影射。从宠儿的身上,读者可以追溯历史,看到那“六千多万”黑人灵魂的种族记忆沉淀。
   人们不会忘记痛苦的事情,但是我们自然具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过去痛苦的事件隐藏在潜意识里,继续我们的生活,就像没事一样;除非因行动、错误或失言而显示出症状,我们才会泄露心底的秘密。作为一种不愿被记起的过去,宠儿还是回来了,这18年来,塞丝一直为此而不能原谅自己。自从宠儿进入到她的生活,塞丝总是无意识重复过去发生的事,无法控制回忆过去的欲望,把它当作昨天才发生的一样,人们认为她几乎要患上歇斯底里症。那段往事不堪回首,女儿时刻在她的生活中和梦境中闪现。宠儿就像折射过去痛苦的一面镜子,让塞丝顽固地执守痛苦的过去,不停地哀叹对宠儿的疼爱。塞丝之所以能够默默忍受思女之痛,正是因为她作为母亲的女性,更能够切身地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同时,发自内心地对践踏生命的行径感到愤怒和愧疚。随着宠儿的到来,一切细节又重新复活,而且都是她认为已经忘却或很难忘却的事情,如宠儿颈部的锯痕,为把“宠儿”两个字刻在墓碑上而进行的肮脏交易等。这些让塞丝痛彻心扉的往事,无声无息地渗入她内心的每一条夹缝,深深地埋在那里。内心装满过去的塞丝已经没有想象力了,无法面对现在,更不要说未来。她最终得出结论:过去发生的一切是无法忘记的。
   不仅如此,塞丝一直“固执”地认为,她这样做是出于“爱”,是为了不让她的孩子们重复非人的过去,避免像她一样继续被剥夺做人的尊严。而她一切痛苦难忘的过去,却都随着宠儿的到来而被重新记忆。塞丝如同一只困兽,歇斯底里地用幻觉告诉自己,杀死孩子能够将她们带往“另一边”(即天堂),在那里她们将“安然无恙”,可以像“人”一样生活,可以享受到奶奶贝比·萨格丝的疼爱。塞丝终于向别人敞开了压抑已久的内心深处的秘密。塞丝杀死自己的女儿,在她看来,是出于爱,是一种反抗行为。在“你爱得太痴了”的质疑中,塞丝则认为不浓的爱那根本就不是爱。是爱就必须深厚,不深厚就不是爱;肤浅的爱绝不是爱。
   读者似乎在塞丝的杀婴行为和理由之间很难做出有倾向性的判断,宠儿的死是无辜的,她还只是个婴儿;塞丝也是无辜的,她是为了母爱才把女儿送到天堂。莫里森用《宠儿》这个现代神话故事,以宠儿的“复生”为手段,建立起生与死、母亲和女儿、现在和过去相互沟通的桥梁,借以揭示塞丝向死的渴望和向生的追求的矛盾心理,证明其不死的愿望。
   三 回忆“甜蜜之家”
   对于塞丝来说,所有的痛苦过去都来自“甜蜜之家”。就在时光变幻中,“甜蜜之家”逐渐呈现在读者面前。塞丝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婚姻生活,和黑尔生了她的每一个孩子,她甚至觉得“甜蜜之家”果真是个甜蜜的家。但是每个从“甜蜜之家”逃走的人都不愿意谈它,因为那儿并不甜蜜,当然也不是个家。保罗·D来到124号之前,塞丝不愿回忆过去,随着保罗·D和宠儿的相继到来,过去就无情地吞噬她,使她不得不重新面对过去的一切。塞丝问自己:难道在她沉沦的时候,有最后一个“甜蜜之家”的男人来拉她一把,她就该信任,就该重新记忆吗?塞丝告诉保罗·D:“他们抢了我的奶水……一个家伙划开我的后背,伤口愈合时就成了一棵树。这是一棵树,一颗苦樱桃树。树干通红通红的,尽是汁,还有好多好多的树枝、树叶和小小的白樱桃花。”塞丝背上交错纵横的伤痕活灵活现地跳入读者的眼帘,清晰的回忆让读者感受到塞丝饱受的苦难。在“甜蜜之家”,她的奶水被抢走、后背被捣个稀巴烂、孩子们变成孤儿。如果身体上的折磨还可以忍受的话,那么促使塞丝冒死逃离“甜蜜之家”的直接原因就是她无意中听到“学校老师”谈论黑人时,将他们(黑人)划归动物之列。此时,塞丝作为人的尊严被彻底粉碎,也激起了她誓死也要逃离求生的欲望。在逃离“甜蜜之家”的路上,当她听到“谁在哪儿”的声音时,就知道将被一个白人小子发现。就是说,她的奶水将被抢走、后背将被捣个稀巴烂,她也许会死得很惨。“不”,塞丝在向自己暗示,要反抗!
   莫里森在《宠儿》中描写了塞丝的对于“甜蜜之家”的回忆,除了具有“自发性”的特点之外,还有“选择性”的特点。塞丝去水泵洗脚,心里一片空白,她什么也不想,只是专心致志地让水把粘在脚上的黄春菊叶子一片一片冲洗掉。在哗哗的水声中,“甜蜜之家”在她眼前展开来。奴隶种植园在她面前好不羞耻地展示它的美丽。黑奴掉在世界上最美丽的梧桐树上,然而塞丝记得喃喃细语的梧桐,却怎么也想不到那些黑奴。她努力去回忆人,但当孩子们刚要露脸,就被梧桐树沙沙树声赶跑了。这里,莫里森描述了两种回忆:一种是不由自主的回忆,一种是有意识的回忆。心理分析认为,我们会忘记使我们不悦的事情,不知不觉地逃避造成痛苦的经验。塞丝能记得梧桐树的美丽,却想不起黑奴痛苦的表情和孩子们的笑脸。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遗忘是有目的地由无意识决定的,无意识的压制机制使得有关惨痛经验的思想不能重现、不能重新进入意识。人类都会本能地逃避痛苦的事,因为它指出了道出了赤裸裸的真相,我们唯有逃避它,才能维持生活的安宁。一方面,饱经奴隶制摧残和失女之痛的塞丝,一直仍然遭受心理上的折磨,不断反复诉说被侵害的回忆;另一方面,奴隶制废除后的社会并没有提供解决她心理痛苦的答案,她没有办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有把痛苦掩饰起来,孤独地忍受这种“精神创伤”。但是,过去的经历仍沉淀在心灵的深处,一有机会就会浮现上来。正如塞丝自己所说,虽然一切都过去了——过去了,结束了——它还将永远在那里等着你。
   四 结语
   莫里森以为《宠儿》是她的小说中最不受欢迎的小说,因为小说涉及奴隶制,是“全国记忆缺失”的东西——“小说中的人物不愿回忆、我本人也不愿回忆、黑人不愿回忆、白人也不愿回忆”。但小说出版后的影响大大超乎预料,因为莫里森以其富有洞察力和细腻的手笔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也带给使人更多关于历史的思考。
   莫里森用记忆和忘记的矛盾的手法,塑造了塞丝这样一个黑人女性的代表,刻画了其记忆还是忘记的矛盾的内心世界。对于塞丝来说,重构记忆过去很重要,失去回忆、逃避回忆就会迷失方向。正如艾米对塞丝所说,回忆虽然疼痛,但回忆对塞丝有好处:越痛越好,没有痛苦,伤口是不可能愈合的。回忆,还是忘记?莫里森通过塞丝的心理冲突,在向读者传递这样一种信念:要做一位抵抗遗忘、捍卫记忆的勇士。只有在回忆过去中,选择性地忘记过去,接受过去,才能修复创伤,因为这不是一个应该流传下去的故事。在这里,莫里森将回忆和忘记最终得到统一:只有在记忆中学会忘记,在忘记中学会记忆,才会愈合伤痛,这才是被压迫黑人的出路和希望。
  
   参考文献:
   [1] 曾艳钰:《记忆不能承受之重——〈考瑞基多拉〉及〈乐园〉中的母亲》,《记忆与历史》,《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4期。
   [2] 章汝雯:《托尼·莫里森研究》,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3] 莫达尔:《爱与文学》,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 Angelo,Bonnie.The Pain of Being Black,Time(5issue).1989.
  
   作者简介:
   张浩杰,男,1972—,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教学法,工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
   李秀玲,女,1979—,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教学法,工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新时期女性文学以描写女性的生存状态为主,表面的独立张扬及对男权主义的反抗揭示了其深层次的性别之痛,主要表现在爱欲关系由男性主导及性暴力等。为了争取女性自身的性别权益,保护自己的性权利,女性文学在性别的解放之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女性文学 性别 爱欲关系 性暴力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新时期女性文学自上个世纪80年代发端以来,一
期刊
摘要 《蜗居》中的陈寺福是一名房地产开发商,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本文结合原作详细地分析其性格和心理,深入探究他从发迹到失败的过程,以此显示小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蜗居》 小人物 陈寺福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揭示当下热点社会问题的小说《蜗居》自问世以来,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它直白地向我们讲述了在当今社会发生的有关
期刊
摘要 赵甲是莫言笔下一个集恶魔、人渣、杀人机器于一体的刽子手形象。他身上的种种恶行,充分表现出那个黑暗社会的罪恶以及人性异化的主题。然而,他对自己这一身份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以之为荣。小说极尽铺张之能事,从多维度、多侧面写出了这个末世小人物的可恨、可悲、可怜之处。  关键词:《檀香刑》 刽子手 可恨 可悲 可怜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上世纪90
期刊
摘要 在《野蔷薇》中,茅盾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与象征主义创作手法融合为一体。这样的结合,使小说既具有反映现实的真实性,又具有寄寓某种意蕴的深刻性。  关键词:《野蔷薇》 传统 现代性 象征 革命理想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张光年曾评价茅盾是“革命家与文学家的完美结合”,《野蔷薇》就是例证。茅盾说:“这里的五篇小说都穿了‘恋爱’的外衣。作者是想在
期刊
摘要 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在象征和暗示、联想和幻想中渲染了一种“现代情结”,集中体现为感伤、抑郁、迷乱、神经过敏、纤细柔弱的精神状态和情感体验。表面上颓唐消极的“现代情结”既是李金发孤独忧郁的灵魂和个性的显影,又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和浓郁的时代色彩,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种遥远的继承和异化的改造,自觉不自觉与中国古代诗歌审美意识的积淀相沟通。  关键词:李金发 象征诗歌 现代情结 传统
期刊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到来,我们迎来了“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文艺创作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指导,因而新时期文学创作也具有了新理念。本文首先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阶段及走向进行研究,然后具体阐述和分析“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三个新理念,旨在通过对“新时期文学”创作理念的研究,启发新一代作家的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 创作理念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解析伊恩·麦克尤恩两篇有关家庭权力的主题阐释的典型篇目——《与橱中人的对话》和《化装》,解读其中时刻突显的成人权力与青少年的成长诉求之间的矛盾,指出这两部短篇小说是作者麦克尤恩的精神世界中对成人世界和成人权力的抵牾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他渴望打破成人世界的规训、建立自由青春世界的诉求。  关键词:极端情境 权力实施者 权力受事者 空间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
期刊
摘要 受历史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时代背景、民族自身的性格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中泰两国同一时期传统家具受绘画艺术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从象征性、流动性、平面性三方面特征入手探讨中泰两国同一时期传统家具的差异性。  关键词:中国明代 泰国阿瑜陀耶时期 家具 绘画  中图分类号:J525.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同源同理,各艺相通”是中泰这一时期传
期刊
摘要 《金色笔记》别具匠心的小说形式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实验,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性;而小说所包含的社会深度和广度也确定了其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地位。本文试图从小说的分裂主题出发,分析小说中的解构主义思想和叙述方式策略。莱辛对小说中无处不在的二元对立体进行操纵、破坏、消解,并赋予二元对立体次要的一方新的价值来化解对立、消除界限,并寻求突破。  关键词:《金色笔记》 多丽丝·莱辛 解构主义
期刊
摘要 《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an)是199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一部出色作品。莫里森通过描写主人公麦肯·戴德第三从追求金钱到追寻家史,最后找到生活真正意义和自我价值的思想转变过程,展现了民族历史和文化对一个民族和个人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力和震撼力,也展现了一个想象的社区。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黑人 社区  中图分类号:I106.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