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数学课堂“着色”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lee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把课堂比做一幅画,教师和学生就成了画家,课堂应是五彩缤纷的,师生的心情也是色彩斑斓的。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严谨的,但数学学习作为一种生命体验却应该是快乐的,孩子们只有在快乐中才能学好数学,才能把数学的本质演绎得淋漓尽致。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给孩子们创设五颜六色的数学课堂,为数学课堂涂上孩子们喜欢的色彩。
  一、涂上“绿色”,赋予课堂生命
  “绿色”——课堂的主打色,象征着生命的活力,有活力的课堂才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课堂应呈现出一种双向的交流、动态的建构、生长的愉悦、发展的快乐。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一改往日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来教,让他们真正发挥学习的主人翁作用。教师要敢于放手,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探索和发现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经历和感受中激活思维,展现生命的本色。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首先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的,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圆这个图形有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进一步探究圆的秘密埋下伏笔。在认识半径、直径环节,我也是放手让学生通过折折画画等方法自己去探索发现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表现是精彩的,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课堂中学生是主角,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才能充满浓浓的绿意,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点上“红色”,增添课堂趣味
  “红色”——课堂的点睛之笔,也是课堂的成功之笔。在课堂中这红色就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兴奋点。数学知识带有很大的抽象性,枯燥乏味,而小学生又生性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种种疲软现象。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寻求趣味生产点,激发学习兴趣迫在眉睫。我们要让传统的数学课堂变变脸,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游戏等来辅助教学,给严谨的数学课堂增添一丝趣味。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我以一个故事导入:兔妈妈有两棵青菜,她给两个孩子一人一棵,这里还有一个萝卜应该怎样分给她的两个孩子才算公平呢?这可难倒了兔妈妈,谁来帮帮她?孩子们兴致可高了,都说把这萝卜分成一人一半。我就趁热打铁:你们能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一半吗?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进而引出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课堂中的这一“红色”之笔,刺激了孩子们的多种感官,激起他们的兴趣,使孩子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成为他们进入课堂的迫切需要。好的数学课就要善于以趣引疑,以趣促思。
  三、染上“蓝色”,展开想象之翼
  “蓝色”——课堂的希冀之笔。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正是因为数学的抽象性,很多东西不是可以直观看到的,这更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力。蓝色是天空的颜色,无边无际的天空给人无限的遐想,在课堂中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在书本上、在教室里碰撞,要让学生的思维到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驰骋。很多教师抱怨学生课堂上死板,抽象思维不活,没有想象力,但老师们是否能从自身去思考呢?课堂上你给孩子创造了这样的机会吗?孩子们的思维能脱缰吗?比如教学《圆的周长》,引导学生想象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如果做成其他的形状会如何。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讨论开了,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了想象,用纸折成圆形、方形分别进行模拟演示。孩子们发现方形的车轮在行进中会颠簸,而圆形的车轮行走平稳,因为它轴心到各点的距离都相等。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留下“白色”,感受缺憾之美
  “白色”——课堂的生花之笔、寻味之笔。数学是一门探究性的学科,教学中我们要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允许学生发现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唯书唯师,让他们有发现问题的胆量,有挑战权威的勇气,教师要让课堂始终留一片白色,让孩子自己去填涂,让学生透过白色看到万紫千红。例如在《认识线段》中,我让孩子们拿出准备好的毛线、丝线、绳子等,我问:“它们是线段吗?为什么?”在这一空白的“陷阱”中,很多孩子不小心掉了进去,出现了很多错误,似乎真是课堂中的败笔,但错误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了线段。出现错误后我并没急于告诉孩子们正确的答案,而是引导孩子们拉线,感受曲和直,建立直的表象,通过一次次地跨越空白,加深了对数学知识与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中,教师要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导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这些“白色”区域迸发。
  教学原本就是一门艺术。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始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为他们创设积极的思维环境,广阔的想象空间,合适的探究活动,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收获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真正促使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其他文献
新课程凸显以思考与探索为核心的“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走向的心理活动过程,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情景中的问题结果,使问题由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种活动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的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数学活动过程,实践中数学课堂逐渐形成了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新模式。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与大家商讨。  一、数学 “问题解决”基于问题意
【正】 一、时效的法律冲突的产生时效是一定的事实状态经过一定期限即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时效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法律制度。人们一般地认为,较完整的时效制度起源于
创办于上世纪70年代的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坐落在古老的镜台山下,迄今已走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教材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也是“知音”一词的出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于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由此确定“读为主线.以问促读
【正】语文教学应该把"根"留住。"根"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来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来说,是养成一种习惯。"从叶老的话语中我们
【正】 本文拟在社会心理方面,对“一二·九”运动进行初步探索。社会控制与心理选择“一二·九”运动的发生是否存在着内在的机制?这在当时,人们的回答就不尽一样。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解题技巧、单词掌握和语法基础的掌握如果已经很熟练了,那么教师应该注重去提高他们的能力,不能一味满足于现有的状态,部分学生太过于依赖教师,并
【正】 “八·一三”上海抗战(亦称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较大战役。本文试图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探讨上海抗战地位及作用,以就教于史学界同行。日
角色源于戏剧或话剧,是艺术创造的一个术语,它的提出意味着作为较高境界的艺术的思考。就学习活动而言,我们认为,学生都具有两种角色,其一为社会角色,是公民,是儿子,是哥哥弟弟,或者其他;其二为学习角色,即学生,既是作为学习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智力的人,也包括构建适于学习的某种情境角色。角色素质培养就是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角色中发展自己的社会角色。角色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角色学习构建来进行,语文教学而言,学习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可以在不破坏遗迹标本的情况下重现标本内部结构,为客观解释遗迹化石的形态、结构、埋藏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提供现实依据。通过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