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六大“效应”,提高管理水平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jian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充满智慧的工作。如果能妙用下列六大“效应”,班主任工作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罗森塔尔效应——让学生信心百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所学校,他从6个班随机抽出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并郑重其事地说:“经过科学测定,这18个学生全都是智商型人才。”半年以后,他又来到该校,发现之前他抽取的那18名学生的确非同凡响,进步很快。再后来,那18人均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成绩。于是,人们称把这个实验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暗含期待效应”。
  其实,教育实践也充分表明:假如教师欣赏某些学生,对他们充满期望,并常常鼓励他们,那么,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比较积极,从而快速进步。相反,若教师讨厌、忽视甚至歧视某些学生,天长日久,这些学生就会感受到老师的偏心与冷漠,从而对老师产生误会、与老师产生隔阂,反感老师,厌恶学习,甚至最终放弃这一学科的学习。因此,我们做班主任的,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绝对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多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多对他们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学好”“你会有办法的”——这样就会达到“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效果。
  二、共生效应——让学生互相促进
  在自然界,会有这样的现象,一种植物独自生长时,往往不能茁壮成长,而当它与诸多植物在一起共同生长时,便枝繁叶茂、充满生机。这种植物之间的互相渗透、影响和促进的现象,称为“共生效应”。
  其实,不仅在植物与植物之间,在人与人之间也存在“共生效应”。1901年至1982年,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均来自英国的卡迪文实验室,“湖北工业大学7寝室学生全部考上研究生”“华中科技大学韵苑11栋112室四姐妹全部考上研究生”,这些都是体现“共生效应”典型事例。作为班主任,在安排座位或调整寝室时要注意成员的合理搭配,以便互相促进。千万不能把好学生放到一块儿,差学生放到一块儿。现在流行的合作学习的“异组同质、同组异质”的学习小组分配原则应该说就有利于“共生效应”。
  三、鲶鱼效应——让学生永不懈怠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沙丁鱼,所以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沙丁鱼高许多。许多渔民绞尽脑汁地想把沙丁鱼活着带回到渔港,但收效甚微。后来,有一个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沙丁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对于班上优秀而又容易自满的学生,班主任不妨利用“鲶鱼效应”,用年级、全校甚至全省的优秀学生来刺激他,激发其竞争意识,使其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从而时刻保持积极竞争的状态。
  四、破窗效应——用优秀的班风给学生无形的约束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自主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勇于探究、主动参与、自我评价的能力,以期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爱学、好学、乐学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和谐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积极主动和自觉学习的主要表现形式。因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趋势。  一
1995年,婆婆63岁。她帮我带或宝宝3年,期间有许多趣事,我都记忆犹新。  某日,我从乡政府下班回家,刚打开房门,就听见房間里传出尖尖脆脆的歌声:“姑娘今年十八岁……”咦,谁来了呀,我赶紧轻轻踮着脚尖去看,原来是婆婆唱给坐在她腿上的或宝宝听呢,看见我,婆婆脸红了,不唱了,我说:“唱呀,好听着呢。”婆婆却不唱给我听,或宝宝是她唯一的听众。  某一晚,我去婆婆房间找或宝宝,带她去刷牙。婆婆搂着或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