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里”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hu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公路小说”,是吴玄在评论赵挺《南方,慢速公路》时提出的概念。小说几乎具备了美国“公路小说”的一切元素:北京有朋友“老柴”在等待“我”,“我”有一辆车,并准备去北方。但整个小说里,“我”一直动不了身。从车子卡壳开始,到没有钱,再到“我”發现,女朋友背着“我”与一个“我”瞧不上的既得利益者的儿子谈恋爱……于是,一个个晚上下定决心,第二天一定要在公路上了;第二天阳光照进车子里时,还是在原地没有动。另一个具有隐喻意味的细节是,准备去北方,路径却先要往南,绕到南边的高速公路,才能往北。我想起赵挺说的,要用赚钱来保持纯粹这样的话云云……
  这些不能出发的理由,看似是可以克服的:没有钱,凯鲁亚克《在路上》的主人公带着50美元就上路了;其他的问题似乎也都可以克服,但“我”一直在延宕,连与女朋友交流一下、说自己并未动身去北方也没有。更具有象征意味的是,“我”与此地的一个朋友张老头每天打电话交流,告诉他,我今天到了哪哪哪,但其实无论他说到了上海,还是济南,都是通过百度搜到城市信息后,在电话里读给张老头听的。这样,两个从来没有去过外地的人,在电话里进行着“在路上”的交流。
  这不由让人感觉到,主人公处于“在此处”与“在路上”的中间地带,也许可以概括为“在车里”。
  “此时我的同龄人正坐在惨白无趣的教室里,姿势刻板思想统一地为了理想而苦读。”为了不要“姿势刻板思想统一”,为了“改变世界,获得自由”,于是不能溶于“此处”,必须逃跑。而熟悉赵挺小说的人都知道,虽然“逃跑”、“在路上”是赵挺一直写着的主题,但小说里没有一次逃跑能成功。赵挺曾开玩笑说,凯鲁亚克要是在宁波,连鄞州区都出不了。这里各种限制:外地牌照限行,会遇到一堆碰瓷的,而且,连那同在路上的“三五好友”也找不到……
  既不能“在路上”,更不能“在此处”,主人公只能悬浮于“在路上”与“在此处”的中间地带,永远停留在这个中间地带。所以小说体现的年轻人的状态,或者是似乎在努力克服不能上路的一个个障碍,或者是要和女朋友告个别再走、而女朋友玩失踪一直找不到,其实是主人公哪里也走不了,只能在车里,保持着与世界的距离、不与世界妥协的尊严。这便是中国版的“公路小说”。
  赵挺在构思《青年旅馆》时说,主人公偷来的那辆二手丰田就是他的旅馆,没有其他的旅馆了。“旅馆”这个概念也是一个不能安住的地方,同样是一个中间地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赵挺说:“他和二手丰田就像在某个午后笔直地行驶在一条公路上,身边的一切都只是掠过,且自己也不知道要去哪,也许油开光就算结束。”
  这不是赵挺一个人的状态,这几乎可以被概括为“80后”一代人的状态。“80后”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也是独生子女政策开始施行后的一代人,自我意识,在“80后”这代人中可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人说“80后”晚熟,那是因为“80后”不愿像传统的方式那样成熟。他们与美国“垮掉的一代”最大的不同,是他们不像“垮掉的一代”几乎反对所有的现存秩序和理想,还是有一些相信的东西,譬如赵挺小说里解构了一切也不会解构爱情。譬如无论在《夔死南方》,还是《南方,慢速公路》里,引动主人公忧愤、忧伤情绪的,是城乡的不平等,是既得利益者对一无所有者的巧取豪夺,而“我”却无能为力。这些最能体现出赵挺对世事人生的态度的地方,在美国的“公路小说”里,都是不可能出现的情绪。
  “80后”希望能改变世界,但是发现自己无能为力。于是,在“油开光”前,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青年旅馆》里,“我”遇到了“大哥”。大哥看似与“我”蛮投契,而无论夜排档还是买烟酒时都蛮有丢下“我”抵账的意图,这与凯鲁亚克《在路上》中的朋友迪安·莫里亚蒂的区别甚大。还有反光镜被电动车大叔撞得往前一翻,反而被质问一句“想怎样?”时,“我”只能问道:“烤鸡哪里买的?”——“态度比我好的都不好意思不让,态度比我差的也不敢不让”,主人公只能继续开着车,孤独地晃荡。
  《青年旅馆》中有这样一段话:
  收音机里放着帕格尼尼的音乐和普希金的诗歌,午夜有时候就是这么没有意义。帕格尼尼和普希金不会想到,一百多年后他们两个会被放在一起,且在中国的沿海南方小城里有个年轻人对他们作品的感受是,无聊和烂俗。
  这种无聊和烂俗大概从八十年代或者九十年代开始,具体的时间,也许是从我爸拿着大哥大别着BP机去一个咖啡厅喝了一杯不加糖的黑咖啡开始,也有可能是从我舅舅拿着诺基亚涂着啫喱膏去一个西餐厅点了七分熟的黑椒牛排开始。
  对帕格尼尼和普希金的评价,让我想到《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那个小男孩对海明威的评价:假模假式。并非帕格尼尼与普希金的作品没有意义,是八九十年代之后,他们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可能切肤感到的疼痛;是八九十年代之后,他们作为不触及痛痒的某种符号被传播得尽人皆知,令“我”感到烂俗。这就像九十年代的大哥大、黑咖啡、啫喱膏、七分熟的黑椒牛排……这些物质符号和精神符号一样,与年轻人的精神状态无关。主人公在精神上感觉到与大环境的不能融入,也同样无能为力。
  于是主人公给在香港的“二流子”丁麦哥哥发信息,这某种意义上是在向精神前辈寻求慰藉,而一样是得不到回答。主人公于是把车停在“原来的地方”,回到了修车铺。《逃跑公路》里,“我”与老枪只走到了郊区。老枪的被车撞也是一种象征和隐喻,他们走不了。
  赵挺说,他喜欢黑色幽默,痛苦和绝望的事情要用幽默的方式说出来。于是《逃跑公路》里老枪和“我”一段段煞有介事的对话,《青年旅馆》里“我”遇到种种荒诞不合理的事情,在幽默地说出来的时候,读者能感觉到背后的忧伤无奈。
  不到二十岁的时候,赵挺自己作决定不念大学了,脱离了这个社会大部分人亦步亦趋的人生道路。他为文化公司写东西赚钱,被坑。他去越南缅甸一带旅行,夜晚坐安全保障低的大巴穿越国境,这趟大巴后来遭遇枪击。他玩滑板,夜间路上结识的一起玩滑板的朋友后来死了。他谈恋爱,也写作……
  十多年过去了,2017年赵挺写的《逃跑公路》里,我看到这么一段:“不专业的老流氓都是干一票就逃走的,这就像我想要寻找自由就爬个墙从学校里出来了。这说明我和老枪都是不专业的人,专业的人都是通过十年寒窗苦读获得自由的。”赵挺用十多年的时间努力寻找逃跑的道路,用十余篇小说把他亲身尝试的结果告诉我们:哪里都跑不了。赵挺会不会带点讽刺意味地想,如果起初不“爬个墙从学校出来”,有没有人能通过另一条途径获得自由呢?我想说,读书自然是能想明白很多事情,但没有逃跑和反抗意识的“苦读”,获得的不会是自由,只可能是另外的枷锁。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车里”的中间状态还是比较自由的。这就更显出悲剧意义了。
  (责任编辑:丁小宁)
其他文献
是在张岱的《西湖梦寻》中读到这首诗的。它附在《六贤祠》一篇的后面,起初并未引起我的注意,直到不知第几次重读张岱,视线突然被吸引,始觉张明弼这位明末文人真是西湖的知音,杭州的知音,山水烟霞的知音。  六贤祠  张明弼  山川亦自有声气,西湖不易与人热。  五日京兆王弇州,冷面臬司号寒铁。  原与湖山非久要,心胸不复留风月。  犹议当时李邺侯,西泠尚未通舟楫。  惟有林苏白乐天,真与烟霞相接纳。  风
期刊
驶过坡道,是大片的开阔地。李挪迈下车,掀起一阵轻微的黄尘。她迷了眼,举目望过去,天是蓝的,什么都没有。房屋灰蒙蒙地朝前压,仿佛大路之上的另一条大路,盖过了她和身后的车辆,她感觉自己必须随之奔跑。  接车司机说,这边气候很好,不会太冷,也不会太热,虽然天干有风,倒也没有沙尘暴的困扰。  “有风?那有大坝吗?”她刮着指甲边缘的倒刺,眼睛往外瞟着,脸上显出走神带来的不耐烦。  一圈都是果树和干枯的河滩,
期刊
陈鹏与我共同在鲁院学习四个月,之前我与他并不相识。四个月里也是后来剩下半个月时候开始说话。原因是我比他大一轮,他既是新华社云南分社记者,又是国家二级运动员,足球踢得保持专业水准。身材自然挺拔,气质自然不凡,属于年轻有为又风华正茂一代楷模。所以退避三舍,恪守代际鸿沟不可逾越规矩,与我同代几位老兄喝酒睡觉,无所事事,醒来听说陈鹏组织起来“花儿”小组,郑重其事研讨文学,热烈争论至深夜,不在酒肆更不上茶楼
期刊
按理说,西湖就在钱塘江北岸,几脚油门过江,再小绕一下就可到达。毕竟离我住所才15公里。当然也可以换乘地铁,约莫40分钟。忙啊忙啊忙啊……时间总是不够用。可惜一年之中,去西湖边走走的愿望落空居多,偶尔在湖边有会议什么的,也是浮光掠影。但西湖在我的梦中永恒。我曾在西湖边的一幢楼里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时候站在窗口的眺望足以让我满足。有时候,恍惚会看到湖面上的船与人,如幻灯片一样。  面对西湖,我始终有一种
期刊
甲  我们坐在首届大益国际(法国)写作营的巨松下喝酒。老何抱定他的“傲慢与偏见”数落我对海明威的感情完全是小资产阶级式的,他深信,只有福克纳才配得上“伟大”,至于老海,“我同意某些人的观点:贴胸毛的自恋狂。也就二流吧。”  我怒不可遏,恨不能将他脚上那双凯旋门下购买的驼色磨砂休闲鞋脱下来摔他微红的鼻尖上——我猜老何有点酒精过敏,年仅五十多就有了“酒糟”的兆头。可他要不喝酒还叫老何?他要不喝酒,哪来
期刊
时间:2017年12月9日14∶30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七层会议室  杨庆祥:今天的联合文学课堂非常有幸请到了著名的小说家、学者徐兆寿先生,来研读他的最新作品《鸠摩罗什》。徐老师是西北师范大学的教授,传媒学院的院长,很厉害的跨界型人才,同时一直非常着力于当代写作。徐先生上一部关于知识分子的小说《荒原问道》影响很大,这一部《鸠摩罗什》笔触延伸到了历史深处。我们首先请徐老师做开场的发言。  徐
期刊
张环早上起来上厕所,发现马桶垫圈是热的。当然这不是明显的感觉。他刚刚从床上坐起,按掉闹钟,感到小腹翻江倒海的屎意,径直就跑到了厕所,掀开马桶盖坐下。比较神奇的是,马桶盖和垫圈这次很人性化地自动分离了,所以也省却了他平时把垫圈抠下来的麻烦。然后他坐下去,随后就是一阵酣畅淋漓。后面这种感觉占了主导,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太注意屁股下面原本就为数不多的神经。只是过了一会,他又觉得少了一点什么。起初张环怀疑自己
期刊
作家出版社在2017年11月推出“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首批推出李建军、洪治纲等十位批评家的评论集,出版社希望通过这些关注文学现场的评论家敢于讲真话的评论,能够营造“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健康批评生态,破除当代文学批评近年颇流行一味赞歌的“同质化”倾向,意在重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批评精神和批评维度,愿望良好。其实也是针对当下文学批评亟需解决和构建的一个维度来设想和举措的,出版社的举措既有勇气又别
期刊
1  “小说”≈“小”+“说”,前者关乎what/who,后者涉及how/why,叙事句法至关重要的四要素。张漫青笔下人物奋勇争先甘为“小”,比如“小羊”、“小宋”、“小兰”、“小卡”、“小革”、“罗小壹”乃至“小姐”。要么数字如“俞三”、“张七”等等。人物活动空间或故事背景大多发生于“小城”、“小镇”、“小厂”、“小屋”等场所。如此繁多的“小数点”,颇为花花绿绿,构成讽喻意味十足的喜剧性张力,却
期刊
我在2017年写完了《逃跑公路》,2018年写完了《青年旅馆》。现在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小说,前者是讲为一件小事而逃跑,后者是讲没事瞎晃荡。是的,一句话可以概括的两个小说我写了近两年,一共二万字。这里面也没有什么大故事,我本来就没想过去构造繁杂庞大的故事,至少在这两个小说里,我并不太愿意用多么精妙的故事去表达一些什么。它们所有的意义是呈现出一种状态,至于什么状态只有读者自己才能体会。  写《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