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谈什么(创作谈)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pda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2017年写完了《逃跑公路》,2018年写完了《青年旅馆》。现在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小说,前者是讲为一件小事而逃跑,后者是讲没事瞎晃荡。是的,一句话可以概括的两个小说我写了近两年,一共二万字。这里面也没有什么大故事,我本来就没想过去构造繁杂庞大的故事,至少在这两个小说里,我并不太愿意用多么精妙的故事去表达一些什么。它们所有的意义是呈现出一种状态,至于什么状态只有读者自己才能体会。
  写《逃跑公路》和《青年旅馆》这两个小说,坐在电脑前敲键盘的时间不会超过8个小时,所以进行这两个小说的创作谈,我就要想起去年夏天一个无所事事的午后。
  那个午后阳光强烈,我一个人开着空调开着车听着音乐,记不清楚是去哪里了,总之开了挺久。那个时候我突然想起自己很久没有写小说了,然后突然间觉得自己就这样可以写个小说。我并没有看到什么事情点燃我写作的欲望,我就是开车开得无聊了突然有了一种写作的冲动。所以,对于当下的状态有一种表达的欲望,才会有这样的感受。
  于是我开始写《青年旅馆》,写了三百个字,我突然不知道写什么了,因为这种状态虽然真实,但是三百字已经足够表达清楚了,那还能写什么呢?我又想了好几个月,想起更久远的一些片段,逐渐将它们随手记录,然后对它们进行整理组合,这样一路下来竟然写了一万多字,好歹尽量表达了我想要表达的状态,但这篇小说的唯一缺点就是,最初开头写的三百字太不伦不类,于是我把开头三百字删了,这样终于成了一篇相对完整的小说,我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叫《逃跑公路》。
  时间又到了2018年的夏天,那一个无所事事、阳光热烈的午后,和2017年那个夏天午后简直一模一样。我依旧开着空调开着车听着音乐,我在想,这样的午后其实出现了很多次,尽管我们的世界总是有那样这样轰轰烈烈的创造与改变,其实这样的午后存在于我们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中。
  终于在一个不知道名字的乐队歌声里,我又想起了去年写的那三百个字。我想,在这样的午后之前我们经历了什么,这样的午后之后我们又会经历什么,而此刻这样的午后我们又正在经历什么。我终于将这样的状态慢慢呈现出来,写到某一个节点就停止了,可以暂告一段落,《青年旅館》就这样写完了。
  关于《逃跑公路》,这是一个二十岁左右年轻人逃跑的故事,这样的逃跑充满意义而又毫无意义,其他的东西我也不能给一个定论。关于《青年旅馆》,我最初的想法是,小说里年轻人就是个旅行者,而九十年代的二手丰田则是一个旅馆。年轻人和二手丰田一起到处晃荡,年轻人所经历的周围的一切事情都是熟悉而又陌生的。他们所做的事情,所见到的人,都是虚无缥缈的,陌生的,他和二手丰田就像在某个午后笔直地行驶在一条公路上,身边的一切都只是掠过,且自己也不知道要去哪,也许油开光就算结束。这只是我开始写《青年旅馆》时的想法,写完我发现事实上也不完全是这样,因为没有一个小说是完全按照作者百分百的意图出来的。
  《逃跑公路》和《青年旅馆》的故事很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但是我觉得呈现一种状态很复杂,复杂到一百万字都不一定能完整。既然这样,我觉得关于这两个小说我也只能谈到这里。如果你们不去阅读,那我也不知道谈什么。
其他文献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题记  洪武二十年,明朝朝廷派汤和在沿海建立了59座卫所城,抵御东海倭寇。龙湾宁村所,是其中之一。所城原南门外数十亩的练兵场上,常常练着一套拳——“洪拳”,那是看家护院的真把式。十几公里外的永昌堡,英桥王氏在“洪拳”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王家拳”。倭寇进犯数次,英桥王氏守护家堡,永昌不倒,传为佳话。  丁酉鸡年,朽月某日黄昏,二爷站在他的小柜台里
期刊
是在张岱的《西湖梦寻》中读到这首诗的。它附在《六贤祠》一篇的后面,起初并未引起我的注意,直到不知第几次重读张岱,视线突然被吸引,始觉张明弼这位明末文人真是西湖的知音,杭州的知音,山水烟霞的知音。  六贤祠  张明弼  山川亦自有声气,西湖不易与人热。  五日京兆王弇州,冷面臬司号寒铁。  原与湖山非久要,心胸不复留风月。  犹议当时李邺侯,西泠尚未通舟楫。  惟有林苏白乐天,真与烟霞相接纳。  风
期刊
驶过坡道,是大片的开阔地。李挪迈下车,掀起一阵轻微的黄尘。她迷了眼,举目望过去,天是蓝的,什么都没有。房屋灰蒙蒙地朝前压,仿佛大路之上的另一条大路,盖过了她和身后的车辆,她感觉自己必须随之奔跑。  接车司机说,这边气候很好,不会太冷,也不会太热,虽然天干有风,倒也没有沙尘暴的困扰。  “有风?那有大坝吗?”她刮着指甲边缘的倒刺,眼睛往外瞟着,脸上显出走神带来的不耐烦。  一圈都是果树和干枯的河滩,
期刊
陈鹏与我共同在鲁院学习四个月,之前我与他并不相识。四个月里也是后来剩下半个月时候开始说话。原因是我比他大一轮,他既是新华社云南分社记者,又是国家二级运动员,足球踢得保持专业水准。身材自然挺拔,气质自然不凡,属于年轻有为又风华正茂一代楷模。所以退避三舍,恪守代际鸿沟不可逾越规矩,与我同代几位老兄喝酒睡觉,无所事事,醒来听说陈鹏组织起来“花儿”小组,郑重其事研讨文学,热烈争论至深夜,不在酒肆更不上茶楼
期刊
按理说,西湖就在钱塘江北岸,几脚油门过江,再小绕一下就可到达。毕竟离我住所才15公里。当然也可以换乘地铁,约莫40分钟。忙啊忙啊忙啊……时间总是不够用。可惜一年之中,去西湖边走走的愿望落空居多,偶尔在湖边有会议什么的,也是浮光掠影。但西湖在我的梦中永恒。我曾在西湖边的一幢楼里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时候站在窗口的眺望足以让我满足。有时候,恍惚会看到湖面上的船与人,如幻灯片一样。  面对西湖,我始终有一种
期刊
甲  我们坐在首届大益国际(法国)写作营的巨松下喝酒。老何抱定他的“傲慢与偏见”数落我对海明威的感情完全是小资产阶级式的,他深信,只有福克纳才配得上“伟大”,至于老海,“我同意某些人的观点:贴胸毛的自恋狂。也就二流吧。”  我怒不可遏,恨不能将他脚上那双凯旋门下购买的驼色磨砂休闲鞋脱下来摔他微红的鼻尖上——我猜老何有点酒精过敏,年仅五十多就有了“酒糟”的兆头。可他要不喝酒还叫老何?他要不喝酒,哪来
期刊
时间:2017年12月9日14∶30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七层会议室  杨庆祥:今天的联合文学课堂非常有幸请到了著名的小说家、学者徐兆寿先生,来研读他的最新作品《鸠摩罗什》。徐老师是西北师范大学的教授,传媒学院的院长,很厉害的跨界型人才,同时一直非常着力于当代写作。徐先生上一部关于知识分子的小说《荒原问道》影响很大,这一部《鸠摩罗什》笔触延伸到了历史深处。我们首先请徐老师做开场的发言。  徐
期刊
张环早上起来上厕所,发现马桶垫圈是热的。当然这不是明显的感觉。他刚刚从床上坐起,按掉闹钟,感到小腹翻江倒海的屎意,径直就跑到了厕所,掀开马桶盖坐下。比较神奇的是,马桶盖和垫圈这次很人性化地自动分离了,所以也省却了他平时把垫圈抠下来的麻烦。然后他坐下去,随后就是一阵酣畅淋漓。后面这种感觉占了主导,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太注意屁股下面原本就为数不多的神经。只是过了一会,他又觉得少了一点什么。起初张环怀疑自己
期刊
作家出版社在2017年11月推出“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首批推出李建军、洪治纲等十位批评家的评论集,出版社希望通过这些关注文学现场的评论家敢于讲真话的评论,能够营造“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健康批评生态,破除当代文学批评近年颇流行一味赞歌的“同质化”倾向,意在重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批评精神和批评维度,愿望良好。其实也是针对当下文学批评亟需解决和构建的一个维度来设想和举措的,出版社的举措既有勇气又别
期刊
1  “小说”≈“小”+“说”,前者关乎what/who,后者涉及how/why,叙事句法至关重要的四要素。张漫青笔下人物奋勇争先甘为“小”,比如“小羊”、“小宋”、“小兰”、“小卡”、“小革”、“罗小壹”乃至“小姐”。要么数字如“俞三”、“张七”等等。人物活动空间或故事背景大多发生于“小城”、“小镇”、“小厂”、“小屋”等场所。如此繁多的“小数点”,颇为花花绿绿,构成讽喻意味十足的喜剧性张力,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