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养分积累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来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水稻秸秆和紫云英是稻田系统重要的原位有机肥源,明确长期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后水稻增产趋势、养分积累和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以便对秸秆和绿肥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方法]本试验为3年连续大田试验(2016-2018年),以双季稻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处理:1)早、晚稻秸秆不还田,冬季不种植紫云英(CK);2)早、晚稻秸秆全量还田,冬季不种植紫云英,即秸秆单独还田(T1);3)早、晚稻秸秆全量还田,冬季种植紫云英,即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T2).各处理均施用等量化肥.[结果]相对于对照,连续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周年轮作下水稻产量分别增加1.93%~9.15%和1.34%~12.48%,且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周年增产效果随着试验年份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年份间水稻产量变异系数和可持续性指数分析表明,连续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均有利于双季稻持续性高产稳产,其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效果优于秸秆单独还田.连续3年6季还田后,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92%和11.10%,其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处理比秸秆单独还田处理高76.47%.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不仅有利于早稻氮、磷、钾养分积累,对晚稻养分积累也有一定的后效作用.与试验初始土壤养分含量相比,2018年晚稻收获后,对照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9.03%、11.11%、3.87%和10.57%.而相对于对照,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20.51%、25.00%、24.16%和20.37%;相对于秸秆单独还田处理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73%、7.14%和14.19%.[结论]在双季稻轮作系统中,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有利于早稻和晚稻获得高产和稳产,同时增加早稻氮、磷、钾养分积累,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是综合利用秸秆和绿肥资源较好的方式.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了单也复合锚固法的基本原理、工作机理和工程实践.与传统的锚固法相比,单孔复合锚固法能将荷载分散地传递给钻孔内的几个较短的固定段,不会发生粘结效应逐步弱化或
为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5-ALA)和乙烯利(ETH)复配剂对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内低温冷害的调控机制,创建东北春玉米区抗冷密植稳产化控栽培技术,2018—2019年在吉林省公主岭试验站(4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该文在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SGCMG)系统框架角空间轨迹跟踪控制中,采用了“PD+自适应补偿”的控制器结构,以提高其轨迹跟踪控制性能。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发现,此种
[目的]中国的稻作模式和区域条件复杂多样,研究和推荐各稻区氮肥合理施用量,为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维持土壤氮素平衡提供参考.[方法]基于1988-2017年开展的全国水稻土长期监测
该文提出了一种通过同时采集排种装置落种信号和排种轮转动信号,利用双通道示波器显示。精确检测单粒播种机排种装置排种参数(合格指数、漏播指数、重播指数、粒距平均值标准差
该文评述了星、弹用电子器件单粒子效应(SEEs)计算机数值仿真方法,重点介绍了期望值模型仿真方法,PSPICE、DAVINCI等电子器件仿真器的特点及在单粒子效应仿真研究中的应用。并
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日至八月十日,在实践五号卫星轨道上进行单粒子事件测量和对策研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这一轨道上,单粒子翻转事件主要发生在南大西洋异常区,单粒子翻转事件
[目的]合理减少氮肥用量是解决我国当前稻田生态系统氮素损失量大、氮肥利用率低等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减少氮肥投入能否维持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肥力还不清楚.以我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