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氮肥减量深施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来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m520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合理减少氮肥用量是解决我国当前稻田生态系统氮素损失量大、氮肥利用率低等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减少氮肥投入能否维持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肥力还不清楚.以我国南方典型红壤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连续7年化肥深施结合不同氮肥用量措施下双季稻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肥力的差异特征,探讨长期氮肥减量的可行性,为制定适宜的双季稻田氮肥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开始设置氮肥减量深施长期定位试验,以常规施氮(CF,早、晚稻施氮量均为N 150 kg/hm2,基追肥均为表层撒施)为对照,基于化肥深施,设置3个氮肥水平(N1,减氮30%;N2,减氮23%;N3,减氮16%).每年早、晚稻收获计产,并于2018年早、晚稻分蘖期、拔节期和成熟期采集水稻根际土壤,测定土壤无机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同时测定晚稻成熟期根际土壤pH、有机碳和全量养分含量,研究长期氮肥减量深施对双季稻产量和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与CF处理相比,深施条件下,减氮16%~30%处理早、晚稻分蘖期根际土壤无机氮和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变化,但减氮23%和30%处理早稻分蘖期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拔节期和成熟期根际土壤NH4+-N和NO3-N含量分别提高了4.26%~109.00%和2.56%~65.50%,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10%~32.60%和5.94%~42.40%,保证了双季稻生育中后期氮磷钾养分的稳定供应.在化肥深施基础上,连续7年减少16%~30%氮肥用量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早晚稻增产4.37%~32.70%,并维持土壤有机质和全量养分含量的稳定.[结论]结合化肥深施,在常规氮肥用量(150 kg/hm2)基础上减少30%氮肥投入,双季稻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不会降低,甚至高于撒施.因此,长期减施氮肥结合深施可以维持双季稻的产量和稻田土壤肥力的稳定,显著提高氮肥偏生产力.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了单孔复合锚固法的基本原理、工作机理和工程实践.与传统的锚固法相比,单孔复合锚固法能将荷载分散地传递给钻孔内的几个较短的固定段,不会发生粘结效应逐步弱化或
本文论述了单也复合锚固法的基本原理、工作机理和工程实践.与传统的锚固法相比,单孔复合锚固法能将荷载分散地传递给钻孔内的几个较短的固定段,不会发生粘结效应逐步弱化或
为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5-ALA)和乙烯利(ETH)复配剂对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内低温冷害的调控机制,创建东北春玉米区抗冷密植稳产化控栽培技术,2018—2019年在吉林省公主岭试验站(4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该文在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SGCMG)系统框架角空间轨迹跟踪控制中,采用了“PD+自适应补偿”的控制器结构,以提高其轨迹跟踪控制性能。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发现,此种
[目的]中国的稻作模式和区域条件复杂多样,研究和推荐各稻区氮肥合理施用量,为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维持土壤氮素平衡提供参考.[方法]基于1988-2017年开展的全国水稻土长期监测
该文提出了一种通过同时采集排种装置落种信号和排种轮转动信号,利用双通道示波器显示。精确检测单粒播种机排种装置排种参数(合格指数、漏播指数、重播指数、粒距平均值标准差
该文评述了星、弹用电子器件单粒子效应(SEEs)计算机数值仿真方法,重点介绍了期望值模型仿真方法,PSPICE、DAVINCI等电子器件仿真器的特点及在单粒子效应仿真研究中的应用。并
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日至八月十日,在实践五号卫星轨道上进行单粒子事件测量和对策研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这一轨道上,单粒子翻转事件主要发生在南大西洋异常区,单粒子翻转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