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教学过程是师生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去研究、去发现、去学习,文章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展开论述,从而得出结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成长,学习专业知识的和谐互动的场所,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一、数学教师需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对学生的培养会产生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些书本知识的机械传播者,而且与学生在心理上缺乏相应的沟通,而应做一个了解学生心理的的辅导员,在不同的场合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课上可以作为示范者、评论者和欣赏者,课后也可以是学生们的顾问和贴心的朋友。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不仅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善于发问
心理學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所有的学生,沟通对话渠道,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是会独立思考的主动参与人,善于发问。敢于发问。
提问,作为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性行为,学生有“问题”,证明学生在“思考”。因此,“提问”、“问题”、“思考”三者构成了一个封闭圈,不断地作着自循环运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学生提问老师而是老师在提问学生。虽然学生作为一个不知者,但是课堂能由他们得“提问”而推进教学,整堂课是一个生生互动的场面。所以,提问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学课堂提问必须走向“对话”,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流。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流,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数学课堂提问必须走向“对话”,“对话”围绕问题而展开,“对话”是一种数学教学行为方式,更是一种行为原则。对话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同学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课前教师应先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交流探讨,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交流中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来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怕出错,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提高了自我。
(三)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不仅仅是机械传授知识的系统科学,更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所以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手段之一。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可能相对不足,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思路开阔。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应该鼓励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增强其学习的信心,提高其学好数学的兴趣,引发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快乐有兴趣地进行学习,进而进取向上,提高学习效率以下就从一些高职社会实践中的数学实验课说起,很大一部分高职或高等职业学校已经开设实践课程,将所学知识直接应用到动手实验中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知识直接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在数学课程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在数学课程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社会实践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在书本中学到的数学技术和知识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调查和研究的能力,还可以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总论
总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和实践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成长,学习专业知识的和谐互动的场所,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文化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职业教育集团)
一、数学教师需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对学生的培养会产生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些书本知识的机械传播者,而且与学生在心理上缺乏相应的沟通,而应做一个了解学生心理的的辅导员,在不同的场合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课上可以作为示范者、评论者和欣赏者,课后也可以是学生们的顾问和贴心的朋友。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不仅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善于发问
心理學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所有的学生,沟通对话渠道,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是会独立思考的主动参与人,善于发问。敢于发问。
提问,作为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性行为,学生有“问题”,证明学生在“思考”。因此,“提问”、“问题”、“思考”三者构成了一个封闭圈,不断地作着自循环运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学生提问老师而是老师在提问学生。虽然学生作为一个不知者,但是课堂能由他们得“提问”而推进教学,整堂课是一个生生互动的场面。所以,提问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学课堂提问必须走向“对话”,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流。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流,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数学课堂提问必须走向“对话”,“对话”围绕问题而展开,“对话”是一种数学教学行为方式,更是一种行为原则。对话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同学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课前教师应先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交流探讨,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交流中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来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怕出错,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提高了自我。
(三)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不仅仅是机械传授知识的系统科学,更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所以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手段之一。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可能相对不足,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思路开阔。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应该鼓励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增强其学习的信心,提高其学好数学的兴趣,引发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快乐有兴趣地进行学习,进而进取向上,提高学习效率以下就从一些高职社会实践中的数学实验课说起,很大一部分高职或高等职业学校已经开设实践课程,将所学知识直接应用到动手实验中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知识直接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在数学课程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在数学课程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社会实践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在书本中学到的数学技术和知识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调查和研究的能力,还可以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总论
总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和实践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成长,学习专业知识的和谐互动的场所,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文化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职业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