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综述:关注学习效果 行政考核计绩 以评提质增效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c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全面地评价体育教学质量,对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体育教师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着可操作、可检测、可评价的原则,体育教学质量应该评什么、怎么评,及如何发挥评价的导向、引领作用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草根争鸣》总第123期,就“如何评价体育教学质量”展开了研讨。
  一、立足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效果
  在研讨关于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话题时,出现了很多观点,研讨观点的分歧主要呈现在没有厘清“体育教学评价”“学校体育工作评价”“体育学习评价”“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一节好课的评价”这5个评价的内涵及区别,导致出现了争议。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重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育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形式的选择、教法手段的采用以及练习密度、运动负荷的调控等都指向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好坏反映出的是体育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围绕学生体育学习效果谈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才更能凸显本期研讨的价值。
  研讨中,探讨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关注的教学现象,大致有3类观点:1.以课的目标达成度的视角,即可以关注课的认知、技能、情感3个维度的教学现象(浙江蒋世杰、山东阎冬青);2.以课标的视角,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4个维度的教学现象(浙江孟凡东、山东丛培刚);3.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维度的教学现象(上海李文峰、山东李代勇)。學生适宜的运动心率和出汗(体能)、运动技术的掌握与提高(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练习的表现(参与与态度)、和同学一起完成练习及与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进步与不足的情况(情意与合作)等都是评价体育教学质量值得关注的教学现象。
  最终,研讨的观点基本达成一致: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和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运动参与情况、学生的情绪表现与体育品德的养成情况也应该列入评价内容体系之中。如,“体育教学质量的关注点应该是在学生身上,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的使用,都要看在学生身上的反应效度”(山东徐晓东);“体育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状态以及训练的效果做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山东岳洪礼);“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检验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达到什么程度,对于学生自己是否有所提高”(山东于春鹏)。显示出参与者对具备体育学科特点的质量评价比较到位的认识,体现了参与者对体育教学质量评价育人特质的理解和认同,反映出了参与者较高的教育理论研究水准。
  二、突出体能与技能、行政参与、考核计绩,增强评价的实效性
  关于体育教学质量如何评价的研讨,很多参与者将目光都停留在1节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上,并提出了评价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方向和技能学习要有技评标准、体能发展要有适宜的评分标准的评价工具,使得体育教师对1节课的教学质量评价的可操作性有了方向。
  实践中,对于学校、地区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更值得探讨。研讨中,参与者对评价办法的观点倾向于:评价内容要覆盖体育教学中各年级的基本技术、基本能力;评价的组织应由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第三方力量等共同组成;评价的方式主要是抽测;评价指标的权重应合理;评价的结果要纳入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办学水平、地区教育水平的考核之中。
  部分参与者将其本地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做法分享出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操案例。如,“威海市环翠区每年通过抽测的方式进行评价,抽测关注点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对学校的体育特色项目推进情况进行考察,抽测的项目为体质测试项目 学校特色项目(篮球、足球、排球、跳绳、武术)”(山东王怀利)。“上海市闵行区每学年第二学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抽测和小学的技能抽测,体质抽测一般是从国家要求抽3项,如2018—2019学年第2学期中学抽测的是耐力跑、引体向上(男生)和1分钟仰卧起坐(女生)、立定跳远;小学则是对上海每学期每个年级的必学内容进行抽测,2019年抽测的是武术,对所教内容进行技评。此项工作是由教育局牵头,教师进修学校下属体质健康检测中心承办,抽测结果作为学校年终考核的必须项”(上海吕祥文)。“文登区实施体育教学质量测试已10多年了,内容包括运动技能类:体操、球类、武术等;运动能力类:跑、跳、投、跳绳、仰卧起坐等。先由学校自测督促,然后区级抽测考核计绩(全区统一确定测试年级,学校抽签定班级,小组长抽签定项目),检测成绩纳入各校的办学水平考核”(山东姜建明)。
  上述典型实操案例,以抽测的形式强化常态教学开好体育课、开齐教学内容,优先检测体能、技能项目,突出了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运动能力的根本任务,以将评价结果纳入到学校办学水平考核的机制倒逼学校、体育教师优化体育教学,不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力度大、实效性强、切实提高了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发展的功效,值得借鉴、推广、学习。
  三、以评促学促教,教学评一致
  如何发挥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对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导向作用?研讨中的观点集中于: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目标要明确、评价的内容要多样、评价方法要有可操作、评价的结果要具有激励性,从而让师生明确努力方向、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反思自己的教与学、树立学习榜样,并不断挖掘潜能,调整教与学的策略,改进、优化教与学,取得更好的发展。
  研讨中的代表性观点:“教学质量评价可以监控教学活动有序开展,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山东欧阳健);“良好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设置更加合理的学习目标,让教学过程更具可操作性,而且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促进目标的达成度更高”(山东金思宇);“济宁市提倡的‘汗水 笑声’,还有目前比较先进的‘KDL体育与健康教学课程’,都是对我们课堂切实有效的引领”(山东郭丹);“文登区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内容涵盖田径、球类、体操、体育舞蹈、技能各个方面,以抽测的方式展开,避免了‘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应试现象,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全方位提升和发展,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导向”(山东邹玲玲)。   无疑,启动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使评价结果对师生的教与学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如影响到本人的职称晋升、绩效或升学、学分),师生就能最大程度地依据评价标准及评价结果寻找教与学的差距,以评价结果优秀的单位或个人做赶、比、超的目标,并将提升成绩作为常态课教与学的显性指标,激励自己积极教与学(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制订运动处方,有针对性地改善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发挥评价对提升质量的导向作用。
  四、自我剖析学习,组织研修提升,以评价促专业发展
  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更能有助于促进体育教師的专业发展。参与者对质量评价的这一功效的认识高度一致。如何发挥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对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研讨中的观点集中于自我反思、自我剖析、加强自身业务素质锻炼等,这是基于参与者立足自身提出的可行性建议,其实从更高的层面看,针对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标准及评价后的结果暴露出的问题,更可以通过教研组日常有针对性的看评课(针对某位教师、针对某个运动项目的教学、针对某个教学问题的解决等),区域教研部门的有针对性的业务研修、技能培训,或者组织教学比武来学习、展示、促进、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这是发挥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而有效的途径。
  研讨中,涌现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如,“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是验证教师自我专业实践能力的一把刷子,倒逼体育教师加强专业学习和提升,专业得到提升和发展反过来也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分析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能发现教师专业水平的短板,继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高,从而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山东姜英峰);“首先教师要对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做出全面认识并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其次结合教研组的讨论对教学做出优化策略”(山东曲文轲);“有评价必有结果,无论结果的好坏,都会带动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和成长”(浙江秋玮);“评价反馈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成功或失利都能从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学的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反思总结,促进专业发展”(山东刘新军)。
  通过研讨,参与者对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有了更多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分享案例,在评价的实操层面有了学习和借鉴,并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觉醒,参与者对自身的专业成长也萌发了更高的要求,这必将对推进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监测机制的研究(项目编号:DLA170414)”课题阶段研究成果。]
  ——吕兵文,于霞(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葛家中学,264422)整理
其他文献
一、教学创新的领跑者  多年来,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大班额男女生混合授课不利于因材施教,蜻蜓点水式的教学不能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技能,等等。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呢?体育课怎样上才能引导学生深刻体验运动的乐趣、理解运动的价值,促使学生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转变,从而喜欢学校体育,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呢?基于对以上
许多一线教师经常为课堂上跳绳的回收与分发而犯愁(跳绳经常缠绕在一起,一时难以较快解开而影响及时分发),笔者经过实践,发现了一种便捷的跳绳收纳法,取一条横幅或过时的招贴布(广告布),即可解决,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回收跳绳  1.平铺布条(图1)。  2.依次放绳(图2)。  3.逐条卷起(注意裹紧1条,再裹下1条,留点间隔)(图3)。  4.卷起一捆(图4)。  5.放入箱中(图5)。  二、
自主学习能力是由“他主”转变为“自主”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激发、辅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与实践中,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五个一”,与全国的体育同仁们分享。  一、一些领头羊  室外体育课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态,组织形式多采用小组练习形式,此过程有教师口令指挥、问题引导、任务驱动等,因此小组领头羊起到非
眉头紧锁的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一肚子的怒气走进家门,看到老婆和儿子也高兴不起来。看着老婆准备好的一桌美味也没有心情享用,只是简单吃了一点儿。饭后,带儿子去小区散步,临出门儿子说要带跳绳玩,我气不打一处来,用很不友好的语气说:“不许带跳绳,散散步好了!”儿子还是悄悄带上了。  我的怒气主要源于当天一年级的跳绳课。教完跳绳的方法,我带着学生一起练习2min后,开始分组进行练习。正在我指导跳得不太熟
地方课程就像人体的“腰”一样承上启下,是基层教师制订计划、编写教案的“核心硬件”。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基层教师产生过迷茫,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怎样制订计划、撰写教案等,这与地方课程方案的缺失有直接关系,可见地方课程是落实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的纽带和关键。  江苏省出版的《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一至六年级各一册),成为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师得心应手的备课、教学参考工具,解决了基层教师特别是面广量大的
正赶上双休日,我利用两天加一个晚上的时间完成了本组筛选任务。第一遍,研读所有案例,按照评比规程,从题目、案例框架的建构到具体内容,我都认真研读,并初步标记出“入围”“非入围”;第二遍,泛读“入围”案例,采用文体“合并同类项”的方式,优中选优,确定同类中的“入围”案例;第三遍,精读“入围”案例,遴选出符合评比条件的案例。  很荣幸,当了3届的评委,我深深地感受到参评教师的案例水平一届更比一届高,最高
一、在迷茫中不断自问,在彷徨中尝试改变  “少年强则国强”,自从我踏入教师岗位的那一刻,我就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1991年7月,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学校。初出茅庐的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然而20世纪90年代的学校体育的设施等相对落后,尤其是乡村学校,场地简陋,器材稀缺。相对于语文、数学、外语学科,体育学科往往不被学校和家长重视,甚至有体育同仁转教其他学科的现象。就这样
《体育心理学》[1]中明确指出,往日的生活经验对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像耐久跑、快速跑等项目,练习本身比较枯燥,对中小学生而言,如果一味地按照传统方式练习,不但很难有效提高他们的有氧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反而会造成学生“谈长色变”“谈短心颤”。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笔者在传统练习方法的基础上,加入“猜拳”游戏元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石头、剪刀、布”,便可以在跑步练习中用快乐“中和”疲
一、问题的提出  纵观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专集征集的1715篇案例,笔者作为筛选组的志愿者,明显感到这几年大家对如何撰写体育教育教学案例(以下简称:体育案例)有了基本共识,写出了很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体育案例,给人以启迪,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笔者同时也发现,这些体育案例中案例背景与案例反思存在的问题较多。为此,在一线话题栏目组的支持下,笔者对如何撰写体育案例中案例背景与案例反思进行了初步
2001年《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推出了一个崭新的栏目——一线话题,从那一刻起我便与这个栏目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与它保持密切联系,并一直是“一线话题”栏目的联络员(图1)。我见证了它的壮大,它也见证了我的成长。在“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我回想“一线话题”栏目组组织的10次赛事,培养了如我一样不计其数的体育教师,同时也唤醒了大家的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