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探究性学习示例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i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项羽之死》为出发点,将初高中学过的历史文学人物之死重新审视,体现高中语文探究的特点:联通知识点、品味细节处、提升精气神。探究的方法:追问、牵连;先教师探究示例,再引导学生探究。目的是把所学的点滴死知识盘活,衔接联通,形成一个系统,从而提高语文能力。诗意的死是为追求理想而彰显生命光彩的悲壮之举。“死亡教育”是教育学生懂得珍惜生命,从而提升生命质量。
  关键词: 高中语文选修课 “诗意的死” 教学方法
  
  本学期教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其中有一课《项羽之死》,每次读都会被深深吸引,不能不叹服司马迁高超的叙事、描写手法,将项羽这个悲剧英雄的形象深深刻入读者的脑海,让我们忍不住掩卷而思、扼腕叹息。
  课后有两道练习题:(1)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2)项羽在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
  不用说,涌到嘴边的是“悲壮”,悲剧是人物的必然命运了,那么,项羽身上有美好的东西吗?自从公元前202年的某一天,项羽自刎乌江边,至今已过去了2212年,项羽之死震撼我们心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非常奇怪,想到这里,我的大脑里却闪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死,最美?
  让我们一起漫步于文学作品之中,感受那些消失于历史长河、闪耀在艺术天地中的优美身影吧。
  先看看文学作品中,动物是怎么死的。
  斑羚。沈石溪《斑羚飞渡》,镰刀头羊指挥老斑羚,甘为“羊”梯,慷慨赴死,坠落深涧之中。
  旅鼠。位梦华《旅鼠之谜》,写到了北极“旅鼠死亡大迁移”:“它们……一直奔到大海,纷纷跳将下去,被汹涌澎湃的波涛吞没。”“它们……明白无误地都把大海看作自己最终的归宿。”旅鼠一方面繁殖力强,另一方面又以极端的方式减少数量,目的仍是种群的长远延续发展。
  鹰。唐敏《心中的鹰》:“大自然允许鹰活得庄严并且能够预知自己的死亡。……深得羽毛也无法浮起来。”鹰不让人类看到自己死后的模样,因此,鹰给人以不死不灭的印象。生时威猛,死时无迹,活得庄严,死得更有尊严。
  再来看看人物的死。
  话题就又回到了本文开头的《项羽之死》:遭遇四面楚歌的项羽,逃到乌江边,面对亭长的劝渡。笑曰:“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那“咔嚓”的一挥,很美,却使后来读者的心战栗不止。楚霸王,何谓“霸”?就是在生命即将终结时,也要表现出大无畏。低贱地生不如高贵地死,“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之后,再拒渡、赐马、赠头,痛痛快快地死去,把项羽既知耻重义,又仁善多情,最终视死如归的性格展示无遗。
  虞姬自刎,美不美?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泣数行下。虞姬做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从墙上拔出项羽佩剑,向颈中一横,顿时血溅朱喉,一道香魂归于渺渺天际。
  在文学作品中,英雄末路自杀,悲壮使我心激荡;美人绝路香消,优雅令人冰彻骨。
  刀下之死,壮则壮亦,血腥太浓。那么,诗意的死,究竟是怎样的呢?
  《非诚勿扰》中的女主人公韩笑笑,一定要到日本北海道那个爱情开始的地方,在一个黎明,迎着朝阳,张开双臂,投入冰凉的海水之中,来结束旧的一切,脱胎换骨,获得新生。
  《红楼梦》中林黛玉是怎么死的?刘心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认为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不符合曹雪芹原意,黛玉不该死得如此难堪,应是以一种比葬花还要诗意的方式:月下沉湖自溺。
  证据1:第七十六回,中秋节黛玉和湘云湖边对对联。湘云:寒塘渡鹤影。黛玉:冷月葬花魂。
  “花魂”不是一个陡然出现的词语,葬花词里出现的次数很多,花魂就是林黛玉的象征。暗示在一个凄清的中秋夜,湖面上倒映着圆月,花魂一步一步地沉下去了。
  证据2:第三十七回,海棠社黛玉封号“潇湘妃子”。
  “潇湘妃子”是古老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得知舜死后,痛哭,泪水洒到竹子上,出现斑痕,此竹得名斑竹。两人找不到舜,眼泪哭干了,就在水中死去。两人的结局就是“泪尽入水”,因此,“潇湘妃子”别号本身,也在暗示黛玉沉湖。
  刘心武猜测,如果是曹雪芹,会把黛玉之死描写得非常优美。黛玉会像葬花一样,精心地设计她的服装、道具和路线,一步一步地走进湖底,借仙遁复归天界。
  结论:诗意的死应是逝于水。
  写过《猛回头》和《警世钟》的近代革命先驱陈天华,怎么死的?
  1905年12月,陈天华写下万言书,剪掉满清长辫,披发垂肩,在日本蹈海而死,踩着浪挥舞着双臂大吼着奔进海里。为什么?陈天华大森海湾蹈海后12年,19岁的周恩来东渡日本,临行前写下著名的《七绝》:“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最后一句是说,如果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陈天华是用自己的死来蔑视那些自私者的龌龊灵魂,唤醒国人的团结意识。他的目的实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再回到诗人当中去。
  屈原。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面对渔父的劝解,曰:“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怀石”是怀里装着石头,而非“抱石”,这是浪漫诗人的死法,永沉江底,不留痕迹。
  在《史记》112篇人物传记中,以悲剧人物为主人公的名篇不少于57篇,大大小小的悲剧人物多达120个。伯夷绝食的激愤,屈原投江的孤忠,项羽自刎的刚强,李广自尽的委屈,廉颇客死的凄凉……这些悲剧人物都具备了一种英雄的气质:豪迈奋发、勇于进取,不怕挫折,不怕牺牲,为自己的追求而爆发出全身的力量,使得生命彰显出光彩来。司马迁从自身遭遇及生死观出发,给予这些悲剧人物以最热烈的歌颂,最大力的渲染,赋予极强的爱恨情愁,同样也给我们留下了积极的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李白。一生嗜酒、爱月的他,死也极富浪漫色彩,在当涂采石这个地方的江上饮酒,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李白的狂、醉、爱月,都包含着对强权阶层的戏谑与反抗,但引起闻一多兴趣的是李白身上的另外一个东西:孤独。他的诗《李白之死》说,从以酒浇愁的醉,到盼月望月的怨,到怀才不遇的愤,再到升天入地的飘,最后是精神痴迷的献身,都是他摆脱孤独、自我挣扎的种种努力。
  有爱就有恨,恨之深是因为爱之切,大爱必有大恨,死是爱恨的极端表现形式。
  他们热切地向往生,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太尖锐,死,是无奈的选择。当诗意地活着已不可能,那就诗意地离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他们不轻生,相反,太热爱生命了,太留恋生活了,所以不愿苟且地活着,此时,只有死才能捍卫个人的尊严,而水似乎能使心灵更加洁净。
  本文开端于《项羽之死》,实际源出于讲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所触发的感受:奇特、诡异。
  李凭是晚唐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他演奏的《箜篌引》,虽有悲伤,乐曲应以优美流畅为主,为什么到了李贺诗里,变得频繁游走于两个极端、不和谐、甚至恐怖呢?
  这让我联想起教过的一篇课文: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说,自己在清华上学时,听了梁启超的一次演讲,记得他开头讲的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所以,“箜篌引”音乐必定与这个“箜篌引”的传说有关。
  李贺天生忧虑,不喜欢他所处的世界,所以对另一个世界情有独钟,在他的诗中,死亡总是艳丽而诡异的。当听到李凭弹的“箜篌引”中那突如其来、毫无理由的死亡,也应该使他心动不已。诗中自然就有了“昆山玉碎”的恶意破坏,“凤凰叫”的粗俗刺耳,“芙蓉泣露”的妖异忌惮,“香兰笑”的突兀不安,“石破天惊”的末世破灭感,“逗”的轻浮快意,还有梦中的“神妪”,跳着的“老鱼”,舞着的“瘦蛟”,无不充满一种神秘、古怪、拙陋甚至狰狞的意味。
  假如这首诗真的如实描摹了李凭的演奏,只能说,这是一首诡异甚至恐怖的乐曲。但中国传统音乐是不可能有这种音乐风格的。多愁善感的李贺所表现的不再是李凭的音乐,而是他自己的音乐。这才有了那些难以理解的意象组合。诗中,优美词句的背后是李贺焦虑的心灵和破碎的世界。世俗的美感全都失去了,来自一个虚幻世界的召唤,更加突出了现实生活的凌乱、不和谐。
  李贺不是一个凡人,他以对死亡的渴望表达了对世界的反抗,他27岁就死了。他是怎么死的?
  高一新课程配套教材《古诗文注析与检测》中,李商隐《李贺小传》:“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召长吉。少之,气绝。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
  唐代的两个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白和“诗鬼”李贺,带着对自由、光明的仙境和纯净、多情的月亮的向往,同归于永恒。不同的是,“诗鬼”李贺仙召烟飘,升天成仙了;“诗仙”李白波荡月摇,入水成鬼了。
  正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引起了我对死亡话题的思考;“诗意的死”这一提法,来自刘心武讲的“黛玉之死”;后来要讲《项羽之死》,一下子触动我,牵牵连连写下以上的文字,作为讲这一课的时候,课外拓展的教案,以此激发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我觉得,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应该与必修课不同,不是每课必讲,应注重兴趣和探究,有所侧重。抓住一课,由点带面,复习巩固、思考提升。由老师的探究引发学生探究的意愿。不求多深、多新、多么独到,只要学生动起来,教材就变得有趣了,容易了,因为探究必须要钻进去,必须细读,漂浮含糊是不行的。
  探究当然要教给学生方法,一是“追问”,多问“为什么”,然后寻求答案,不懂之处、疑问之处,都是宝藏,“问题比答案更重要”。例如,不论诗歌还是散文,基本上跑不出这四个问题: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抒了什么情?怎么抒的?如:《长恨歌》写了什么内容?李杨的爱情悲剧;怎么写的?先写乐极,再写恨长;抒了什么情?对真挚爱情的歌颂;怎么抒的?寓情于景于事。这四个问题只是把握了作品的大方向,要想钻进去,就应提出更多更细的问题。李、杨祸国的罪大还是爱的情长?该批评还是该同情?白居易这样一位批判现实主义的诗人,为什么对葬送大唐的罪魁祸首充满同情?这样一路追问,就发现,白居易歌颂李杨爱情,有多方面原因,而根本原因是自身爱情悲剧的触发,他实际上借李杨之事,抒的是自己心中之情,所以诗中才会有如此饱满浓烈流畅的情感波涛。在追问中,要让学生相信自己的直观感觉,不盲从书本、老师,有一得就是收获。
  二是“牵连”,学选修的内容,一定要回顾联系初中及高中必修阶段的内容,每学到一个知识点,养成纵向横向、多角度多层次牵扯联想的习惯,越多越好。就把以前所学的点点滴滴的死知识盘活了,衔接联通,形成一个系统。例如学到《项羽之死》,就牵连出了一大批别的文学形象的命运。本文只是探究的一个例子。
  那么,与学生探讨“死亡”这个话题,好不好呢?
  英国作家杰妮·唐纳姆的小说《我死之前》,写十六岁的泰莎患了白血病,生命只剩下寥寥数月,她列了一个清单——死之前想要完成的事情。这和美国电影《遗愿清单》里两个老头的故事有些类似。电影里两个老头坐在金字塔边上聊天,说人死后,当灵魂飘到天堂门口,会被问到两个问题,而灵魂的回答决定了它们的去留:(1)你的生命获得了快乐吗?(2)别人是不是因为你而快乐?
  这样两个问题,足以让我们每个人时时自省。实际上,我们常常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忽略别人的快乐,也常常只顾及别人的快乐而忽略自己的快乐。有时候,这是一个难以两全的事。所以,人生总是有遗憾的。
  2011年4月9日,在我校“安全活动月”启动仪式上,校长决定开展以“生命、生存、生活”为内容的“三生教育”,以此来引导师生认识、尊重、珍爱生命。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死亡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懂得珍惜生命,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恰如法国思想家蒙田所说:“谁教会人死亡,谁就教会人生活。”只有正确地认识死亡,才会更加珍惜和敬畏生命,进而尊重世间万物。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提出在班级管理上推行值日班长轮流制,即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做到自我教育、自我评估、自我服务。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班级管理 值日班长轮流制    教育创新给班主任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班级管理模式应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班级管理模式应如何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往往以班主任管理为主,以几个班干部管理为主,少数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
摘 要: 由于文化差异和新兴教学手段的应用,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面临挑战。教师利用名著影视的直观性和时效性可以减少教学中的陌生感,消除文化之间的隔阂。恰当地使用这一资源既能引发学生兴趣,改善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整体感受力及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 外国文学 名著影视 教学 挑战     在高校教学中,作为外国文学重要维度的西方名著,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由
摘 要: 管理者要善于利用身边教师的榜样力量引领全体教师的发展;要常怀感恩之心,为教师的一切努力喝彩,感动;要相信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或几种优良的品质或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管理者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观察、挖掘、宣传和推广现有教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各种优良品质和先进经验的能力。  关键词: 管理者领导 教师 有效途径    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我们经常会这样强调,做领导的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实际行
《时时刻刻》是一部改编自迈克尔·坎宁安同名小说的影视艺术作品,同时其原著也是一部向伍尔芙及其《达洛维夫人》致敬的作品。迈克尔·坎宁安的特殊身份使其对女性主义有着平衡视角下的真知灼见。影片以时空交织的技法迤逦建构了既相继又相异,既融合又交错时空下的三位不同时代、不同家庭、不同状态下的女性形象及其自我梳理、自我意识、自我觉醒的全过程。  一、 具象化与表象化表达  (一)具象化困境表达  作为一部获得
摘要: 作者从图书馆丰富的服务理念、采访工作的服务意识、编目工作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沟通服务四个方面探讨了图书馆采编工作的服务细节。  关键词: 图书馆采编工作服务意识    从2006年起,我院每年都组织师生代表按评估体系对全部功能处室进行考核,图书馆连续五年名列前茅,其中三年被评为优秀,这是对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努力的肯定,说明图书馆在师生心目中有良好的形象,能够服务于师生的教学、科研、学习等,特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同样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渠道作用 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
摘 要: 小学法制教育是基于受教育者成长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对法制教育内容进行遴选,注重基本的道德观念、浅显易懂的知识结构、与少年儿童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为规范的教育。本文通过四个方面来阐述优化、整合小学品德课程与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目的是在小学生中传播公民知识、弘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观和生命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品德课程
摘 要: 美国短篇小说经典《最危险的猎物》描述了两个臭名昭著的猎人在一座孤岛上的生死较量,最后输给了美国优秀猎手桑格·瑞斯福德的扎洛夫将军的形象深入人心,一方面他举止文明、谈吐优雅,另一方面他有一颗丧失人性、凶恶残暴的内心。本文通过细读的方法分析扎洛夫的双重人格,从而揭示其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价值观所带来的灾难。  关键词: 小说《最危险的猎物》 扎洛夫人格分裂 社会达尔文主义    《最危险的猎物》
摘 要: 中西方传统文化对道德内涵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直接引起了中西方道德范畴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即救赎观的不同。本文拟就明朝作家吴承恩的《西游记》与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桑尼尔·霍桑的《红字》所反映出来的道德观进行比较,来探究和揭示中西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救赎观的差异:一个主要是现世的救赎,一个主要是神性的救赎,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更合理的救赎观。  关键词: 《西游记》 《红字》 道德救赎观
摘 要: 爱不仅存在于人际,也存在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以下两点:发现爱要有平视对方的角度,要有省察自身的态度,要有质疑问难的能力和沟通理解的胸怀;表达爱要有独特的视角,要有博大的胸怀,要有鞭辟入里的深度。  关键词: 话题作文 爱的表达 发现爱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为“珍爱生命”,作文实践是话题作文“怜悯与同情”。在指导学生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