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闭的苏轼遇见赤壁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er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1080年的元旦,汴梁城内一片欢天喜地。勾栏瓦肆内的歌舞声,赌场酒楼里的喧闹声,街头巷尾的爆竹声,混杂着传入苏轼的耳中。但他并没有机会停下脚步,身后御史台的差役正催促着他离开这片繁华之地。
  刚结束了100余天的冤狱生活,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千里之外的贬所,旷达如苏轼也会自闭。
  初到黄州的苏轼暂住在城中的定慧院内。相比狱中,能够与僧人同舍同食,已经深感庆幸。只是什么话都不想说,什么人也不想见,大白天在家闭门睡觉,偶尔出门也只是为了洗澡。
  后来家眷都来了,定慧院住不下,又在郡守的关照下迁往了江边水驿上的临皋亭。有了家人的陪伴和推门可见的江景,依然无法让苏轼从自闭中走出来。
  或许是怕受自己这个“罪人”的牵连,至今尚未收到亲友的一声问候,写出去的信也如泥牛入海。
  唯一可喜的是,穷乡僻壤的酒鬼流氓不认得自己,他可以像个普通人一样混迹在人群之中,少去许多人情上的烦恼。
  然而,一封杭州参廖的信笺却在此时送至,也促成了苏轼的第一次赤壁之行。
  2
  信中除了嘘寒问暖以及二人之间常有的调侃戏谑,还有秦观的一篇《题名》,上面记录了三人过往同游之所。
  看到那些熟悉的地名,苏轼“闭目想之,了然可数”。心情大好的他叫上长子苏迈,乘船往赤壁一游。
  江汉之间称赤壁者共有5处。距离黄州知州官邸数百步的少西山麓,有一片赤色的断崖,唐代诗人杜牧就曾把他当作赤壁古战场,写下怀古名篇。
  苏轼这样一个喜爱山水、古迹之人,却要等到来黄州半年后才前往一游,之前心情的抑郁不难想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里的滔天巨浪和急转而下的自嘲,无法不让我们怀疑它正是作于这个1080年的秋天。
  谁不想做赤壁之战中那个雄姿英发的周瑜呢?可大部分人甚至不如曹操。还没等到机会大展拳脚就被迫落荒而逃,怎能不感叹人间如梦。
  3
  在那次之后,赤壁成了苏轼最爱去的地方。
  有时他会一个人弄只小船,随着江水在赤壁下飘飘荡荡。有时他干脆舍舟登岸,像个孩子一样好奇地观察上面的一切。
  他很关心崖间两只鹘鸟的巢穴,那里经常还会有两条大蛇出没。他有时也会登上那个传说中的“徐公洞”,在上面迎着江风呼吸打坐。
  不过,赤壁最吸引他的还是遍布在岸边、长相奇怪的小石子。它们有的温莹如玉,有的五颜六色,有的布满奇特的纹路。通过亲自捡拾和用食物“贿赂”那些常来江中洗澡的孩童,几次下来,苏轼总共搜集了298枚石子。他找来一个古铜盆,在其中注入清水供养它们。
  这些都是散落在名篇名作之间的细枝末节,但只有知道了它们,我们才能更深切地体会两年后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这天,苏轼说的是什么。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不是瞬间的灵光一闪,而是他用两年多时间与黄州山水朝夕相处后的领悟。
  很多人都说自己喜爱山水,其实他们爱的并不是同一种东西。站在高处的人习惯以主宰者的姿态俯视一切,处在低处的人则在山水中看到渺小但不平凡的自己。
  于人生的低谷漂泊至此,日日与浪潮、鹘鸟、石子相对,产生了感情,才发现一草一木都有各自的归属,自己又何必为了不能拥有一切而烦恼。能做清风明月的主宰,就已经是造物者无尽的恩惠了。
  4
  早先的画家选择用细致的笔墨重现前赤壁赋里的山石草木、人船流水。明代的文徵明却在小船的周围留下一大片的留白:用做减法的方式传达出一种微妙而难以形之于图的体验,是吴派大师的成名绝技,也是前赤壁赋的精髓所在。但最難入画的却是三个月后的那个望日。
  那夜,苏轼准备从东坡雪堂返回临皋亭。或许是聊得还不够尽兴,借宿雪堂的两位客人也跟着苏轼同行。木叶萧萧,月光洒下,黄泥坂上人影成三。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据宋人朱翌的考证,巨口细鳞者乃是鳜鱼。都说桃花流水鳜鱼肥,入冬前的那段时间却是鳜鱼咬钩最频繁的时候。
  脑中已补出鳜鱼鲜美的样子,一行人加快脚步,回临皋亭的家中取酒烹鱼,然后登上小船,兴致满满地向赤壁划去。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16个字就像一幅清旷静谧的月夜江行图。
  来到赤壁岸边,极熟地势的苏轼借着月光摄衣而上,仰天长啸,一吐胸中的浑浊之气。
  随之而来的“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却让他猛然从不断上涌的酒劲中清醒过来。
  当晚,苏轼梦见了一个身披羽衣的道士,而等到他起身打开窗户,哪里有什么道士、仙鹤的踪影。
  5
  1083年的12月19日,苏轼置酒赤壁矶下,度过了他的48岁生日。一个青巾紫裘的少年从江上不请自来,为他吹奏了一曲《鹤南飞》,“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苏轼很高兴,醉书绝句答相赠:
  山头孤鹤向南飞,
  载我南游到九疑。
  下界何人也吹笛,
  可怜时复犯龟兹。
  生日过完再10余天就是除夕。3年前的除夕,他刚刚出狱,正在家中和长子苏迈自闭地收拾着行囊。
  若以境况而论,此刻与当时并没有些许的好转,当下他却作乘鹤南飞、听“下界人”吹笛之想。这3年他经历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又有什么没变?最清楚的,大概只有他的赤壁吧。
  (源自“国家人文历史”)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比起武侠小说里,那天马行空的“绝世轻功”场面,古代真实的“轻功”是啥样?这事儿,光耀中国书法史的大唐“名笔”颜真卿,就能来个现身说法。  以《唐语林》记载,大唐建中三年(783),这位战功卓著的名臣遭奸臣卢杞“挖坑”,被派去出使正作乱的跋扈藩镇李希烈。  面对这趟必死的差事,七十五岁的颜真卿朗声大笑,命人“取席固圜其身,挺立一跃而出。”以表达自己老当益壮,甘愿为国捐躯的壮烈情怀。这一幕景象,也叫多
期刊
陶渊明代表了魏晋风度最后的遗响,他的谈谐和清谈相关,他的种种逸闻趣事和魏晋名士任诞、戏谑的人生态度异曲同工,他的诗歌中有谐趣之诗,陶渊明的这些幽默风趣,悄悄隐藏在他自然、隐逸的标签下,不经意间被我们所发现。这是一个更加生活化的诗人、充满温情的父亲,也是一个喜欢谈谐的朋友,是一个可以亲近的、多面的陶渊明。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在诗文中多次展现了其作为父亲的形象与感受。其中有一首写于中年以后(有
期刊
钱穆先生二子钱行的女儿钱婉约,是在孙儿一辈中,钱穆先生最喜欢的一个。一则是她继承了钱氏治学家风,研究文科;二则是她喜欢读书,这正是钱穆先生一生所看重的。钱婉约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随即向祖父汇报。1981年,钱婉约向祖父请教读书问题,钱穆先生专门写信给她开出书单。  婉约孙女:  读你来书,使我十分欣慰,你们的古典文献专业,据你报吿,课程应该是注重在本国历史文化的大传统上,这是正确的。苟
期刊
湖北云梦:农家书屋春节“不打烊”  农历正月初四,云梦县曾店镇破黄村农家书屋来了一群“贵客”——来自襄阳谷城县的王腾飞和他的两个侄女。两个小女孩走进书屋后,各自找了一本喜爱的图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王腾飞对正在村里值班的村支部副书记黄运安说:“你们的农家书屋真的蛮好,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对喝酒、玩牌能躲就躲,这农家书屋就是躲酒、躲牌的好地方。伴随书香过大年,这种过年方式特别好。”以往,许多在外地
期刊
若泽·萨拉马戈,葡萄牙著名作家,1995年卡蒙斯文学奖获得者,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22年11月16日,若泽·萨拉马戈出生于葡萄牙一个叫阿金尼亚加的小村莊,他的父母都是农民。两岁时全家搬到首都里斯本。高中时,因家境拮据,萨拉马戈辍学进入社会,尝试过各种工作,还曾像卡夫卡一样做过保险推销员。  闲暇之余,萨拉马戈坚持进行文学创作。25岁时出版第一本诗集,成为文学编辑,53岁时发表第一
期刊
爱书之人,无论行走到何地,书店总是在异地被搜寻的猎物。我在厦门这个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城市,算过了一把寻书瘾,寻觅到不少心仪已久的宝贝。  经过多时的安排、搜索与煞费周章,在抵达厦门的第二天,我就在厦大友人的陪伴下,展开了我的厦门寻书计划。首个“猎物”是友人带我去的民族路“旧书店”,纯属意外收获。  光亮单调的招牌下,一进门,在左边书架浏览不及两分钟,即本能与窃喜地抽出那两本久寻的书——李泽厚与刘纲
期刊
有个病人躺在病床上,绝望地望着窗外一棵被秋风扫过的萧瑟的树。  他突然发现,在那树上,居然还有一片葱绿的树叶没有落。病人想,等这片树叶落了,我的生命也许就该结束了。  于是,他每天都望著那片树叶,等待它掉落,也悄然地等待自己生命的终结。  但是,那片树叶竟然一直没掉落,而且非常葱翠有活力。就这样,一直到病人逐渐恢复了健康,那片树叶依然碧如翡翠。  其实,那树上根本没有树叶。  那一片树叶,是一位画
期刊
千年之前,玄奘法师西行取经,自我介绍是:“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  以前不明白,为什么要加个“东土”。后来才知,“土”在五行中,代表中央,是万物中心,日出东方,“东”是万物起始。所以“东土”二字,就是天下中心之国,也即是中国。  华灯初起的长安城,就能生出抚慰凡人心的烟火气。  无论你来自何处长安有你容身之处  长安大,有百万人口,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城大能容,中西汇聚,处处
期刊
在祝福裹着告诫呼啸而来的毕业季,请原谅我不敢祝愿每一位毕业生都成功、都幸福;因为历史不幸地记载着:有人的成功代价是丧失良知,有人的幸福代价是损害他人。  从物理学来说,无机的原子逆热力学第二定律出现生物是奇迹;从生物学来说,按进化规律产生遗传信息指导组装人类是奇迹。  超越化学反应结果的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值得珍惜的奇迹,超越动物欲望总和的每一位毕业生都应做自己尊重的人。  过去、现在、将来,能够完全
期刊
提起读书,我就回想起我十二三岁的时候,考入太行边区政府开办的太行联合中学。那个时候我们学校没有课本,每讲一课都是老师在课堂上念,我们在下边一句句地抄,比如老师讲《水浒传》“武松提了哨棒”,我们在下面赶快写。我记得有一本书在同学中间流传的叫《普式庚小说集》,我们现在讲的是普希金,当时在太行山出的小本,用那种黄颜色的很粗的纸出的,就那一本大家把它拆了,我读了给你,你读了给我,这么接着来读。  刚刚解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