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不消的盛唐烟火气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zzz21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年之前,玄奘法师西行取经,自我介绍是:“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
  以前不明白,为什么要加个“东土”。后来才知,“土”在五行中,代表中央,是万物中心,日出东方,“东”是万物起始。所以“东土”二字,就是天下中心之国,也即是中国。
  华灯初起的长安城,就能生出抚慰凡人心的烟火气。
  无论你来自何处长安有你容身之处
  长安大,有百万人口,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城大能容,中西汇聚,处处可见外来事物。
  无论你是西域来的商人、使臣,还是自南北上的唐人;无论是你是何种饮食习俗,何种宗教信仰,长安都可以接纳。
  唐人接纳了胡人饮食之风,不拘繁文缛节,更享受食物本身,酒肉带给他们乐趣,尤其是酒。唐的繁荣气象与海纳百川的度量值得后人的不断向往。
  中心大国,万邦来朝。所以无论你来自何处,多么平凡普通,長安都能包容你,许你一碗酒,饮下便是盛唐人。
  李白是文人名士,但十分豪放,不拘小节。酒肉是生活的快乐,他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他喝上一斗酒,挥笔写就诗百篇,然后直接在市上酒家酣眠。
  唐人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凝结在那缕酒气中。生活的乐趣,不仅在文人雅事,也在最普通的尘俗烟火里。
  等到上元灯节时,长安处处华灯初上,人影攒动。
  当你站在大雁塔往下俯瞰,你可以看到,在长安的西市,一个穿着紧身低胸的波斯女子在挑选中国首饰;一个和尚在酒肆吃着胡饼,他自日本来大唐,是为研习佛法;甚至能看到阿拉伯的留学生与中国人在讨价还价。
  歌舞盛宴,曲水流觞,丰腴的美人与才华横溢的诗人,奇珍异宝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穿梭,精神上的自信与感官上的富足,构成了我们对大唐浮华一切的幻想。
  有人说:“外域文化在中国的流行,并不是因为中国的封建文化已然衰老没落,相反,是因为它正在高度繁荣,具有充分的吸收力和消化力。”
  盛唐有此魄力,接纳千万来客,用烟火人间抚慰他们,正是因为这开放大气的气象。
  唐朝不歧视女性更不歧视胖子
  盛唐的烟火,是每个人都能被赞美,有自由选择生活的权利。
  武则天是中国第一位女皇帝,在她的影响之下,女性得到了空前的自由。
  传言说,武则天身体圆融,体态丰满,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便是她捐脂粉钱,按照她的模样开凿。
  唐朝并没有狭隘地认为瘦为美,胖为不美,而是各自有各自该有的美感。
  所以当我们看到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时,会惊叹于这些丰腴圆融的女子,娉婷袅娜,显示不一样的美态。她们穿着纱衫,头戴牡丹珠玉,步履轻盈,走着小碎步,髻前摇摇晃晃,手拿着纬穗在逗宠物狗,小狗跟着纬穗跳动嬉戏。
  在唐朝,美是被大胆赞美的,不仅如此,人也是有婚姻自由的。
  唐代女子可以自由恋爱,追求爱情,甚至主动离婚改嫁。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这样的包容极为可贵。
  “解怨释结,更莫相憎”,这句话就是唐朝的离婚协议《放妻书》的内容:
  “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不仅如此,唐朝律法还保护着协议离婚,《唐律疏议》中有记载:“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
  这虽然是个封建时代,但在女性问题上,却早已有现代文明的拂晓之光。唐朝是唯一一个觉得,美是应该被自由赞美的时代。
  唐诗是唐朝人的“朋友圈”
  有人说,唐朝是中国文化中璀璨如烟火一般的存在。从魏晋到初唐,汲取了大量外来文化。终于,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似烟火一般瑰丽而又绚烂地绽放。
  盛唐烟火气,还在于唐诗。有人说,唐诗是唐人的朋友圈,是唐朝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工具,更是盛唐气象的微观呈现。
  那些在历史书上,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如“诗佛”王维,“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小李”李商隐……他们是只属于汉语言文明所独有的巅峰文化群体,他们用笔来歌颂这个盛大的时代。
  而李白更是代表了盛唐的灵魂人物,世上最快的剑、最醇的酒和天上那轮最圆的月都属于他。他饮酒入豪肠的气韵令后世无数诗人憧憬,而这气韵,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化作剑气,绣口一吐,造就了半个盛唐气象。
  唐朝诗人,骨子里多少都带着潇洒、飘逸、豪迈、奔放、自由与率真的个性。他们写下了大量精彩绝伦的诗词歌赋,以这种方式令后人得以进入他们描绘的烟火人间。
  唐朝抚慰人心的烟火气,是因为那种开放的气度。
  大唐外交官玄奘西行,用了19个春秋,走过了138个西域国家,从印度带回来了657部佛经、160粒舍利、7尊佛像,自此,佛教真正地融到唐朝人的生活里。
  盛唐,接纳了各种不同文化,接纳了一个个凡人。
  鲁迅说过,唐人没有狭隘观念,在面对外来事物的时候,绝不介怀,自由地学习,快乐地使用。
  所以,唐朝人心无芥蒂。因为他们知道:东土大唐,能容人间千万烟火。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他是中国现代久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他是一代宗师——陈寅恪。  他终身连一张过硬的文凭都没有,历史学家傅斯年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一  1890年7月4日,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祖父陈宝箴,官拜湖南巡抚,被曾国藩称之为“海内奇士”。父亲陈三立,晚清著名诗人,与谭嗣同
期刊
南亩,是我新近为自己书房起的名字。潜意识在外婆家门外的麦田里,缘起则在若干年后读的《诗经》里。  01  《诗经》里有“南亩”一词,内容是说,西周的时候,先民们喜欢那样一块向着南边、阳光灿烂的土地。他们春天在这里挖地、下种、除草,家人往往送饭到田里。到了秋天,地里一片金黄,他们在心里感谢上天,赐予这样好的收成。南亩,这样的田地,给他们勤奋的动力,给他们丰收的希望,寄托着殷实的向往。就像现在年轻人歌
期刊
如果在历朝历代中,选一个我最喜欢的朝代,那一定是唐朝。大汉一朝,少了几分文气;北宋一代,又少了些勇武。唯独在大唐,陌刀之下人马俱碎,笔锋之间举世无双。  在大唐近三百年历史里,从初唐走到盛唐,又从中唐走到晚唐。让无数人心生向往的,可能是那数十年的盛世大唐。这是一个天下太平的时代,这是一个万国来朝的时代,这是一个丰衣足食的时代。  提起那个时代,不能不提李白。生在盛唐,长在盛唐,又随着盛唐落幕,飘然
期刊
比起武侠小说里,那天马行空的“绝世轻功”场面,古代真实的“轻功”是啥样?这事儿,光耀中国书法史的大唐“名笔”颜真卿,就能来个现身说法。  以《唐语林》记载,大唐建中三年(783),这位战功卓著的名臣遭奸臣卢杞“挖坑”,被派去出使正作乱的跋扈藩镇李希烈。  面对这趟必死的差事,七十五岁的颜真卿朗声大笑,命人“取席固圜其身,挺立一跃而出。”以表达自己老当益壮,甘愿为国捐躯的壮烈情怀。这一幕景象,也叫多
期刊
陶渊明代表了魏晋风度最后的遗响,他的谈谐和清谈相关,他的种种逸闻趣事和魏晋名士任诞、戏谑的人生态度异曲同工,他的诗歌中有谐趣之诗,陶渊明的这些幽默风趣,悄悄隐藏在他自然、隐逸的标签下,不经意间被我们所发现。这是一个更加生活化的诗人、充满温情的父亲,也是一个喜欢谈谐的朋友,是一个可以亲近的、多面的陶渊明。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在诗文中多次展现了其作为父亲的形象与感受。其中有一首写于中年以后(有
期刊
钱穆先生二子钱行的女儿钱婉约,是在孙儿一辈中,钱穆先生最喜欢的一个。一则是她继承了钱氏治学家风,研究文科;二则是她喜欢读书,这正是钱穆先生一生所看重的。钱婉约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随即向祖父汇报。1981年,钱婉约向祖父请教读书问题,钱穆先生专门写信给她开出书单。  婉约孙女:  读你来书,使我十分欣慰,你们的古典文献专业,据你报吿,课程应该是注重在本国历史文化的大传统上,这是正确的。苟
期刊
湖北云梦:农家书屋春节“不打烊”  农历正月初四,云梦县曾店镇破黄村农家书屋来了一群“贵客”——来自襄阳谷城县的王腾飞和他的两个侄女。两个小女孩走进书屋后,各自找了一本喜爱的图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王腾飞对正在村里值班的村支部副书记黄运安说:“你们的农家书屋真的蛮好,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对喝酒、玩牌能躲就躲,这农家书屋就是躲酒、躲牌的好地方。伴随书香过大年,这种过年方式特别好。”以往,许多在外地
期刊
若泽·萨拉马戈,葡萄牙著名作家,1995年卡蒙斯文学奖获得者,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22年11月16日,若泽·萨拉马戈出生于葡萄牙一个叫阿金尼亚加的小村莊,他的父母都是农民。两岁时全家搬到首都里斯本。高中时,因家境拮据,萨拉马戈辍学进入社会,尝试过各种工作,还曾像卡夫卡一样做过保险推销员。  闲暇之余,萨拉马戈坚持进行文学创作。25岁时出版第一本诗集,成为文学编辑,53岁时发表第一
期刊
爱书之人,无论行走到何地,书店总是在异地被搜寻的猎物。我在厦门这个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城市,算过了一把寻书瘾,寻觅到不少心仪已久的宝贝。  经过多时的安排、搜索与煞费周章,在抵达厦门的第二天,我就在厦大友人的陪伴下,展开了我的厦门寻书计划。首个“猎物”是友人带我去的民族路“旧书店”,纯属意外收获。  光亮单调的招牌下,一进门,在左边书架浏览不及两分钟,即本能与窃喜地抽出那两本久寻的书——李泽厚与刘纲
期刊
有个病人躺在病床上,绝望地望着窗外一棵被秋风扫过的萧瑟的树。  他突然发现,在那树上,居然还有一片葱绿的树叶没有落。病人想,等这片树叶落了,我的生命也许就该结束了。  于是,他每天都望著那片树叶,等待它掉落,也悄然地等待自己生命的终结。  但是,那片树叶竟然一直没掉落,而且非常葱翠有活力。就这样,一直到病人逐渐恢复了健康,那片树叶依然碧如翡翠。  其实,那树上根本没有树叶。  那一片树叶,是一位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