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刻方出彩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wang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听了一位化学老师的公开课,教师将托盘天平等实验器材搬到了多媒体教室,然后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教师在多媒体演示屏上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强调了托盘天平的使用要求。做了演示后,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又让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最后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体会。
  课堂效果还不错,可我总感觉这堂课有值得商讨的地方:
  一是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本课时的教学容量。
  二是这堂课有没有必要兴师动众非在多媒体教室完成。
  三是多媒体课件制作是否简单化。
  课堂教学求新是值得提倡的,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是值得肯定的,问题是是否用心设计了这一节课。由此,针对当前教改生发出几点反思:
  一、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打造和谐高效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的革新。在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教师在角色上要有转变,理念上要创新,要有前瞻性,要把握新教材编排的意图,领会新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如何学好。教学设计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新课程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严格按照课本内容的限制,并不局限于只针对一种教学内容,而是实行动态的管理。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搞一刀切,实行分类指导,要求各有所得。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研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形成教学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而不在灌输,在于“牵线搭桥”,由过去的主角变成配角,把课堂大胆交给学生,让学生互助合作、一起研讨、共同提高。这样才能融洽师生关系,真正达到和谐高效。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特别是中年教师的教改理念有待进一步转变。他们对传统的东西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愿意或不敢大幅度改革,不愿与时俱进,即使改革了也往往举步维艰,动作幅度不大,处于观望、等待状态,缺乏主动力。部分青年教师,能很快接受新观念,但由于上进心不够,不能潜心研究教材、精心于教学设计,不能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师生关系不那么融洽,课堂效果不理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新课程理念,加大管理力度,增强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改革精神,要有“咬定青松不放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信念和决心。
  二、抓住适当时间,灵活运用教法
  教学方法的采用主旨是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方法要为目标服务,但不可一成不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重难点而有所变化,让学生学会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要改变传统的多讲,但不要干脆不讲,该讲则精讲,在什么时间讲、怎样讲都要统筹好。课堂练习中怎样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客串得体、把握到位,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评价中切忌一棍子打死的做法,要多做些方法的引导,多说些鼓励的话语,不要因为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忽略对学生的评价和指导。
  现在提倡小组合作教学,是顺应新课程教学实际的新的教学形式之一。但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处理教学关系,教法不太得当,不能有效把握课堂,小组活动显得混乱;教师对重点知识的点拨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调动,对知识的理解浮在水面上,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或展示表现出盲从,缺乏质疑能力和挑战权威的精神;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只重视优等生而忽视了学困生,对学生的评价不合理,挫伤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所有这些情况,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课堂效果难以实现和谐高效。
  三、落实五基规范,引导教改深入
  教学中要进一步把落实“五基规范”作为突破点,结合学科特点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分析、把握学生的共性和个性,明确目标对象,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要摒弃改革中的形式主义,使课堂改革由形式转向实质,进一步拓宽挖深,由外延转向内涵,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要在培养学生的勇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争论上下功夫,积极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要努力创设疑惑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要留下足够的思考时空,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要积极创设互动情境,培养学生共同质疑的能力;要创设反思情境,培养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要重视学科骨干的培养,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更好地掌控课堂,鼓励学生的超常见解;要重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做到资源共享,不断学习新的课改理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课改的优异成果。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我们现在仍然处在探索阶段,要不断追求更高境界。如何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潜心研究,大胆创新,精心雕琢,完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细节,才能让每一堂课精彩纷呈。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数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题型、课程整合等几方面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推动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构建高效 数学课堂 创设情境 设置题型 有效策略  在构建数学高效课堂中,应以新课程倡
期刊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节完整的新授课,应包括导入新课、新授课和巩固练习这三个基本部分。其中新授课是主体,导入新课是为了引出新课。导入新课虽不是主体,它却在整节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新课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成败,因此设计好、上好导入新课这一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本人就根据几个教学片断,谈谈数学课堂上导入新课的几种策略。  一、从学生熟悉的认知入手导入新课  例如,教学二年
期刊
在打造教育高地的规划进程中,依然有乡镇学校因教育资源不均衡、生源流失而处于“洼地”中;在创建高效课堂的改革活动中,依然有学生因学力较弱、基础底蕴差而跟不上新课堂的步伐。体现在我们的学生身上,显性的问题是陷入了课下不会深入预习、课上不会有效表达的“瓶颈”;隐性因素则是缺少新课堂大氛围感染下自主学习的意识,无法全身心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何打造适合这些边缘学生的语文新课堂?我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功”,正
期刊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
期刊
系统论是研究一切系统模式、理论和规律的科学。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即系统,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即要素。系统与要素是对立统一的,系统包括要素,要素是系统的组成部分,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改善要素会影响系统的功能,改善系统功能会应对那个要素的作用。按照上述系统论的观点,对于组成阅读教学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教学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大系统。  本文试图用系统
期刊
综合实践课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它是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指导下,将原来一些单科性课程整合为综合性课程。它包括信息研究性学习、技术教育、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部分。那么,怎样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新课程呢?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把教学内容渗透于活动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可以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体会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阅读实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个性化阅读教学新理念伴随新课程改革步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风靡课堂,且异彩纷呈。但诸多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学生处于被动阅读状态,让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有失个性”。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在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多元化见解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当前中学政治教学要求逐渐实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目标,立足于政治教学的特点,政治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必须有时政教育的渗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理念和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东西用到现实问题中,提高学生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新模式的应用势必会遇到一些难点和瓶颈,我们要在明确应用新模式的意义下,清楚地了解问题所在,这样才有利于政治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
期刊
摘 要:“收”与“放”是一对矛盾,因为课堂教学中,“收”就是让学生“规规矩矩”地上完一堂课,根据教师的要求,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放”则是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放松的空气”中学习,获取知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这二者的关系,做到收放自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关键词:新课改 课堂教学 收与放 处理措施  现今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如何将开放式的教学渗透入平时的教学中,
期刊
高效课堂教学,是世界各国教学所追求的共点,也是各国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但各国的国情、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要求不同,对高效课堂教学的特征、特点、要求及其涵义当然也不同。在我国虽然对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已具有初步的实践经验,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水平、学习能力不同,对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也不同。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加强对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与探索,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