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握课堂教学中的“收”与“放”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hi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收”与“放”是一对矛盾,因为课堂教学中,“收”就是让学生“规规矩矩”地上完一堂课,根据教师的要求,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放”则是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放松的空气”中学习,获取知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这二者的关系,做到收放自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关键词:新课改 课堂教学 收与放 处理措施
  现今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如何将开放式的教学渗透入平时的教学中,已成为教师们关注的一个话题。我们知道,“收”与“放”是一对矛盾,因为课堂教学中,“收”就是让学生“规规矩矩”地上完一堂课,根据教师的要求,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放”则是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放松的空气”中学习,获取知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这二者的关系,做到收放自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主,虽然教师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学习,但对于学生总是希望他们能将知识点掌握得越牢固越好。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的常规有较高的要求,也就是以“收”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而现在恰恰相反,家长和社会都希望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学习,特别在小学阶段,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文化知识,还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为一个全方位发展的学生。因此,现在的课堂教学也就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就渐渐地向“放”发展了。
  那么,如何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收”与“放”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学组织形式把握好“收”与“放”的度。
  要希望课堂教学形式能够达到最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就不能“乱”;而太过于“沉闷”的课堂气氛,就无法实现现在所提出的“开放式的教学”这一主题。因此“放”与“收”是既矛盾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一对组合,如何处理好这其中的关系,把握好当中的分寸,都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来探索。如: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为了防止学生上课时做小动作、左顾右盼不专心听讲,于是要求学生两手背在后面而坐,时间长了孩子们会感到很疲劳,即便没有小动作、没有左顾右盼,但他的身体和大脑已经处于疲劳状态,总想动一动放松下,这反倒影响了听课质量,说明老师把孩子们“收”得太紧了,孩子失去了自我的天性。
  教学中的“放”也要把握一定的“度”。如:同桌之间或四人小组讨论问题时,教师首先要把问题说清楚,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你的思路及方法是什么。这样,孩子们在讨论问题时就有目标了,而不致于天马行空、漫无目的地乱说一通,把开放的学习模式当作说闲话的机会。如果一堂课上老师要求学生设疑(当然是要学生有目的地设疑),却由于一些学生无法“切重要害”而造成了一个又一个无用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的讨论方向把握牢、把握准。这样才不致于使一节课的所有时间都花在无意义的讨论和提问中,课堂教学也能在“放”与“收”中达到最优化。
  二、教学活动中把握好“收”与“放”的度。
  这里所说的“放”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放、课堂教学方式的开放。比如在低年级,有很多内容是要采取“放”的模式达到预期效果的,学生通过摆一摆(摆小棒)、拼一拼、看一看、说一说,从而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能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但这种模式同时也在考验教师“收”的能力,也就是考验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及引导能力,如果组织不当,学生很有可能把学具当玩具,也极有可能把教室当游乐场,不但课堂秩序混乱,而且极有可能玩不成教学任务,最终导致事倍功半。当老师让学生在课堂内根据一定的要求自由活动时,如何控制好学生,让学生既要活动起来又不会偏离主题,这就是“收”与“放”所能达到的约束效果。
  例如:在学习《米的认识》一课时,老师在学生已经学会测量的基础上,让学生拿着皮尺在教室内寻找可以测量的物体来进行测量练习。这时,老师就必须提出一定的要求,比如让学生小组合作,或者规定一定的时间等等,使课堂上不会很“散”。再有,教学低年级时,课前就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是否摆放到位,绝不允许让学生将课本或者学具抱在手里随便翻看。学生上课的坐姿及眼睛往哪儿看,每节课都要训练有素。教师讲课是要求学生专心听讲的,老师没有让翻书的情况下绝不可以随意翻看。讲到相关知识点时需要动手操作了,要求学生拿出什么、怎样做,学生明确目标后,给孩子们一定的空间让其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后让学生收起学具放进学具盒并摆放整齐。这样就不会造成课堂教学混乱现象了。以前我们往往看到有些老师急于求成,学生动手操作刚刚结束就迫不及待地检验学习成果——打开课本做相关习题,这样会看到很多孩子还沉迷于刚才的摆一摆,还有的孩子借此机会把学具当玩具玩,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里而没有跟着老师的步骤去做,此时老师也只是按照自己设计的过程进行,这样导致习题中有些变化的东西需要强调的,而有部分学生却没有听到。
  所以,凡事要讲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亦包括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好好地去引导、去组织。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顾此失彼,必须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这样既能提高上课的效率,也可以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他文献
摘 要: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应该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作出指导。合作学习是现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新型方式,它对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提高现代化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推广价值。如何让教材理论能够贴近学生实际,走进学生心灵,化空洞乏味的说教为学生真心认可、乐意接受、自觉内化,并将其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出现的生活理念和学习习惯,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
期刊
物理教学的“探究”过程,既是在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下系统学习前人积累的物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增长能力、形成科学观念和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实践过程。本人在《单摆振动的周期》一课的教学中对“探究”走进课堂进行了较深入的尝试。  一、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产生于怀疑。问题的提出通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它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学生能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觉察问题的存在;
期刊
摘 要: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数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题型、课程整合等几方面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推动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构建高效 数学课堂 创设情境 设置题型 有效策略  在构建数学高效课堂中,应以新课程倡
期刊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节完整的新授课,应包括导入新课、新授课和巩固练习这三个基本部分。其中新授课是主体,导入新课是为了引出新课。导入新课虽不是主体,它却在整节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新课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成败,因此设计好、上好导入新课这一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本人就根据几个教学片断,谈谈数学课堂上导入新课的几种策略。  一、从学生熟悉的认知入手导入新课  例如,教学二年
期刊
在打造教育高地的规划进程中,依然有乡镇学校因教育资源不均衡、生源流失而处于“洼地”中;在创建高效课堂的改革活动中,依然有学生因学力较弱、基础底蕴差而跟不上新课堂的步伐。体现在我们的学生身上,显性的问题是陷入了课下不会深入预习、课上不会有效表达的“瓶颈”;隐性因素则是缺少新课堂大氛围感染下自主学习的意识,无法全身心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何打造适合这些边缘学生的语文新课堂?我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功”,正
期刊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
期刊
系统论是研究一切系统模式、理论和规律的科学。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即系统,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即要素。系统与要素是对立统一的,系统包括要素,要素是系统的组成部分,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改善要素会影响系统的功能,改善系统功能会应对那个要素的作用。按照上述系统论的观点,对于组成阅读教学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教学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大系统。  本文试图用系统
期刊
综合实践课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它是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指导下,将原来一些单科性课程整合为综合性课程。它包括信息研究性学习、技术教育、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部分。那么,怎样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新课程呢?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把教学内容渗透于活动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可以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体会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阅读实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个性化阅读教学新理念伴随新课程改革步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风靡课堂,且异彩纷呈。但诸多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学生处于被动阅读状态,让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有失个性”。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在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多元化见解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当前中学政治教学要求逐渐实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目标,立足于政治教学的特点,政治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必须有时政教育的渗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理念和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东西用到现实问题中,提高学生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新模式的应用势必会遇到一些难点和瓶颈,我们要在明确应用新模式的意义下,清楚地了解问题所在,这样才有利于政治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