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浅谈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lao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阅读实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个性化阅读教学新理念伴随新课程改革步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风靡课堂,且异彩纷呈。但诸多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学生处于被动阅读状态,让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有失个性”。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在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多元化见解的同时,应满足学生个体的阅读愿望,在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同时,正确对待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决不能无主见地附和学生、无原则地迁就学生、无标准地夸赞学生。面对动态万变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关注每一位阅读个体,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语,正确审视学生的每一处体验,及时巧妙地应对学生在读书、感悟中存在的问题,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正确的轨道。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行为却常常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偏颇。怎样才能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呢?结合平时的教学,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浅见:
  一、个性化解读不能排斥教师的引导
  有人认为,既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过程就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过程,读者就是作品的创造者,那么教师就不应参与学生的阅读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理解和体验。笔者曾见过这样一个课例: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完后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自主阅读,提出问题)。
  2.你都读懂了什么内容?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教师未作任何评价和引导)。请同学们带着不懂的问题再次读课文,自主解决发现的问题。
  3.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解决的问题。
  4.全班交流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任何引导,扮演的也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角色。虽然教学过程中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但学生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能力、已有经验的限制,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或者说是多元解读还仅仅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感性层面上。学生触不到文章的内涵,就很难把握文章的主旨,最终也难以挖掘出作者深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
  二、个性化解读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当然他们对文字的解读也有着他们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色彩,这其中也包括他们不准确的理解。对于这些非标准答案,教师并不能轻易就予以否定,它们有时也是学生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保护他们个性言说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如教学《狼和鹿》一课,文末有这样一句话:“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按句子的理解,“祸首”应该指的是鹿,但没想到有学生说是人类。我知道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产生的个人体验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本着不要轻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鼓励的原则,我问了一句:“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认为是人类呢?”这个学生回答:“凯巴伯森林变成今天这个样子,鹿群遭受饥饿和疾病的威胁,都是因为人类捕杀了狼,所以我认为人类才是真正的祸首。”多么缜密的思考,多么流畅的表达!听了这个学生的回答,我的心中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虽然这不是正确的答案,但观点是对的,是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的。于是,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他说的好像也很有道理,这里的‘祸首’究竟是鹿还是人类呢?你们再读读句子,同桌间也可以展开讨论。”经过一番交流,有的学生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在这句话中指的是鹿,但就整篇课文而言,是人类。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说出人类的行为对狼、鹿、森林造成的影响。有了前一个学生的铺垫,学生很快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不能人为地破坏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要保护生态平衡。课文的主旨就在这样的讨论与交流中很自然地揭示了出来。
  三、个性化解读不能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价值观
  当然,个性化解读、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愿意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个性化的解读,是不可以把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观抛到脑后的。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课堂上有学生做出了“我觉得狐狸很聪明”的个性化解读,这其实已经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于是,我及时引导:“狐狸的肉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它有肉了,高兴了,可乌鸦呢?”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狐狸的肉是用欺骗的方法得到的,是在损害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这样的“聪明”是要不得的,是不道德的。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因此,我们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倡导个性化阅读的初衷。但个性化不是民主化,也不是自由化,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教师正确的价值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双方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阅读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从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求出发,给学生创造自主阅读的时空,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于学生读书存在问题时及时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读书能力,于学生对文本解读发生偏差时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既教书且育人的终极目标。
其他文献
“实践出真知”,一切真知灼见都来源于实践并经受实践的验证。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现成的理论,不让学生参加实验,不熟悉其中的原理,其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的。中学生物课的教学也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实验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训练了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近年来,我们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生物实验教学培训,强化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教学效果
期刊
摘 要:我国目前的数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削弱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面笔者将就初中数学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进行阐述,分析数学教学如何掌握重点、消化难点,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因材施教等,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促进中学数学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数学教学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互动  在初中教育环节中,数学教育是一项重要科目,对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
期刊
摘 要: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应该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作出指导。合作学习是现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新型方式,它对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提高现代化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推广价值。如何让教材理论能够贴近学生实际,走进学生心灵,化空洞乏味的说教为学生真心认可、乐意接受、自觉内化,并将其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出现的生活理念和学习习惯,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
期刊
物理教学的“探究”过程,既是在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下系统学习前人积累的物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增长能力、形成科学观念和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实践过程。本人在《单摆振动的周期》一课的教学中对“探究”走进课堂进行了较深入的尝试。  一、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产生于怀疑。问题的提出通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它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学生能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觉察问题的存在;
期刊
摘 要: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数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题型、课程整合等几方面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推动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构建高效 数学课堂 创设情境 设置题型 有效策略  在构建数学高效课堂中,应以新课程倡
期刊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节完整的新授课,应包括导入新课、新授课和巩固练习这三个基本部分。其中新授课是主体,导入新课是为了引出新课。导入新课虽不是主体,它却在整节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新课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成败,因此设计好、上好导入新课这一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本人就根据几个教学片断,谈谈数学课堂上导入新课的几种策略。  一、从学生熟悉的认知入手导入新课  例如,教学二年
期刊
在打造教育高地的规划进程中,依然有乡镇学校因教育资源不均衡、生源流失而处于“洼地”中;在创建高效课堂的改革活动中,依然有学生因学力较弱、基础底蕴差而跟不上新课堂的步伐。体现在我们的学生身上,显性的问题是陷入了课下不会深入预习、课上不会有效表达的“瓶颈”;隐性因素则是缺少新课堂大氛围感染下自主学习的意识,无法全身心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何打造适合这些边缘学生的语文新课堂?我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功”,正
期刊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
期刊
系统论是研究一切系统模式、理论和规律的科学。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即系统,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即要素。系统与要素是对立统一的,系统包括要素,要素是系统的组成部分,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改善要素会影响系统的功能,改善系统功能会应对那个要素的作用。按照上述系统论的观点,对于组成阅读教学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教学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大系统。  本文试图用系统
期刊
综合实践课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它是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指导下,将原来一些单科性课程整合为综合性课程。它包括信息研究性学习、技术教育、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部分。那么,怎样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新课程呢?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把教学内容渗透于活动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可以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体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