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帽壶的历史、文化及创作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me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僧帽,一直以来备受藏家和壶艺爱好者青睐,但乃市场难得一见之精品。所以市场一旦见到品相好一点的僧帽,就得到了藏家追捧,备受大家喜爱。
  关键词:僧帽壶;历史;文化;创作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37-1
  紫砂壶艺,从明代中期开始就受中国儒家、佛教、道教等传统文化的影响甚深,紫砂经典名作“僧帽壶”就是受中国佛教文化影响的典型代表作品。笔者曾经临仿过“六方僧帽壶”,对该件作品的文化及工艺稍有领悟,现就对“僧帽壶”的体会作一浅谈。
  一、僧帽壶的历史起源
  僧帽,出家僧人头上带的帽子。《佛教大词典》“帽子”条目记载如下:“头巾、禅巾、菩萨巾,冬季僧侣头上所戴布制之物。”《释氏要览》卷下《送终篇》“头巾”条载帽的形制:“全长五尺三寸。前面长二尺八寸,背后长二尺五寸。”僧帽壶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元代,最早出现时的载体为瓷器。明以后随着大量瓷器工匠转移到紫砂器方面的制作后,也将此器形移植了过来。并且根据以上原因来看,紫砂圆形僧帽壶的出现时间要早于李茂林款,更早于时大彬款。时大彬款应为紫砂工艺成熟后,由制作紫砂器皿的工匠根据紫砂壶成型特点加以改良后出现的结果。李茂林款僧帽壶应和其他两种是没有传承关系的,其出现的理由可以作以下两点考虑:第一,李茂林根据汉地佛寺内僧人实际使用后产生灵感设计而来;第二,李茂林根据当时出现的瓷器僧帽壶款式所启发,进而独立创作的。通过从历史的角度,证明了僧帽壶在历史上有着并且也应该有它独特的地位:其一解释了壶名的由来,揭示了其与少数民族器用品有着直接联系,并且反映出一段各民间交流的历史;其二,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僧帽壶制作工艺、设计思路转变的过程,通过它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紫砂在中国历史大环境中不断变化的历程,说明了“飞把”工艺设计的出处;其三,也展现了佛教传统中从无帽到有帽,以至于到帽子成为法器的一种演变过程。通过这次对僧帽壶的研究后,更发现僧帽壶与传统文化分不开,它是折射出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的一面镜子。
  二、文化意蕴
  “僧帽壶”是多种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是紫砂壶艺术上的经典,也映照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型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壶身为六角形,壶身口沿处延伸出五瓣莲花,壶盖呈正六边形,边缘隐现于花瓣之中;壶颈紧接花瓣,好似帽沿;鸭嘴形流,耳形手把上有一似飞把的小扳手;壶嘴的设计颇具匠心,与壶把手前后呼应,与壶身浑然一体;壶底也是正六边形。“僧帽壶”的造型棱角分明、精雅独到,整体给人以刚健挺拔、神韵自若之感,因此为世人称绝。
  紫砂“僧帽壶”的特征是莲花,而莲花在中国式佛教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莲花,又称荷花,生长在沼泽污泥之中,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无论在美术或是文学上,莲花都是经常出现的,被视为“生命之树”的象征。可以说“莲花”就是佛的象征,“僧帽壶”的莲花体现了佛教文化。
  “僧帽壶”与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它是折射出中国佛教文化和历史的一面镜子。从历史的角度看,“僧帽壶”在历史上有着并且也应该有它独特的地位。这把“僧帽壶”的用途初期是专为佛教僧侣饮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僧帽壶”逐步变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壶,说明佛教文化已经渐趋世俗化了,并走进百家生活,影响着世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僧帽壶的创作
  紫砂“僧帽壶”的手工成型是根据不同造型,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圆僧帽壶”与“菱花僧帽壶”的成型工艺是以手工拍打成型为主,辅以泥片镶接法,而“六方僧帽壶”的成型工艺则完全是手工打片镶接法成型。笔者临仿过顾景舟的“六方僧帽壶”,在临仿该作品前要有总体设计和分解式的图纸,根据图纸的尺寸裁好壶底、壶身、壶颈、壶嘴、僧帽莲花瓣帽沿和壶盖等样板,然后把紫砂泥打成厚薄一致的泥片,按样板切好紫砂泥片,再按步骤先在壶底泥片上把壶身筒泥片用脂泥粘好、接好,依此类推,把壶颈、帽沿、壶嘴、壶把全部用脂泥粘好,壶盖必须单独做,把几片泥片平粘好后,用鲭皱刀按样板尺寸切割,使之有层次感,再在壶盖上把先前捏塑的莲苞形壶钮粘接在盖上。粘接好壶坯,接着就用多种工具在壶坯上做整形、修饰,使壶身饱满,角部挺括藏锋,浑然如玉雕一样和润,壶上线条要舒展、流畅,壶嘴、壶把的虚实空间要空灵、优美,并用“明针”在壶面上反复地“光”,使壶面如玉一样润泽可人。
  紫砂壶集欣赏与实用于一身。艺术实用品要求手感舒适、口盖严密、壶嘴出水流畅、壶把拿来顺势得手等等。因此,我们在制作紫砂壶时应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一定要熟练掌握技艺手法和工艺技巧;第二,要努力表达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韵味。拥有这两方面的综台素质,就能做出自己满意的紫砂壶,才能弘扬中国传统紫砂壶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紫砂,热爱紫砂艺术。
  参考文献:
  [1]余继明.中国紫砂壶图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2]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J].农业考古,2002,(02).
  [3]徐秀棠.中国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在素质教育时代,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理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应体现在学生面对的社会大环境中,对周边出现的种种艺术事物的关心,对班级、学校音
摘要:紫砂陶艺术集审美、工艺和功能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是人类智慧、思想、文化的结晶。在紫砂的创作历程中,也有仿人体构造的紫砂壶,美人肩壶与西施壶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款壶型。  关键词:西施壶;历史;创作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35-1  紫砂文化是与人的心智能力紧密相连的,紫砂壶渗透着华夏民族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思想。世
服装表演是最接近于生活的舞台审美艺术,是在舞台上所呈现出的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审美活动。它要求模特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素质条件,还要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服装具有敏
摘要:本文以创新型古典舞教学的概念介绍为切入点展开论述,接着简单阐述创新型古典舞教学的重要性,最后从创新课堂氛围开放学生心智、创新教学过程发挥主体作用、创新教学内容完善知识体系以及创新师生关系构建幸福课堂四个角度详细阐释创新开启职业学校古典舞教学的新天地。  关键词:创新;古典舞;新天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255-2  在职校的课程教
江高骑楼街区主题的高中美术手工课堂教學 王晓东
H.V.彪罗:万物之初现有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处于一个骨架的地位。如果一段音乐失去节奏,那么就只剩下了一团音高,音乐也就不复存在了。赵晓生教授曾说过:“构成一件音乐作品,可以没有任何其他的音乐要素,但是绝对不可没有节奏,否则不称其为音乐。”从音乐发展的长河中,在音乐的诸多元素中,节奏是人类最开始认可并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的,例如:狩猎时,人们用自己脚步声来制作一些有规律的律动来进行气势的提升
摘要: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精神享受水平也与日俱增,而舞蹈作为既能强身健体,又有很强的观赏娱乐性活动,自然得到了大众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舞蹈,我国的舞蹈教育事业也正在蒸蒸日上。因此,舞蹈工作者也正在一直不断的在舞蹈教育的方法上不断摸索。而这其中“口传身授”是舞蹈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鉴于此,本文通过介绍口传身授的具体定义,详细说明了口传和身授两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指出了口传身授的具体内容和过程,
摘要:宜兴紫砂壶自它诞生以来,已逾千年。千年壶史,千年风流;千年壶史,造就了不胜枚举的紫砂壶巨匠及千千万万普通艺人。他们在自然界各类形体的影响下,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使紫砂壶发展成为极具实用、观赏、收藏价值的世界名陶。  关键词:自然;紫砂壶;造型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36-1  紫砂壶的产生和发展,是历代陶人和民间艺人以及各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