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僧帽,一直以来备受藏家和壶艺爱好者青睐,但乃市场难得一见之精品。所以市场一旦见到品相好一点的僧帽,就得到了藏家追捧,备受大家喜爱。
关键词:僧帽壶;历史;文化;创作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37-1
紫砂壶艺,从明代中期开始就受中国儒家、佛教、道教等传统文化的影响甚深,紫砂经典名作“僧帽壶”就是受中国佛教文化影响的典型代表作品。笔者曾经临仿过“六方僧帽壶”,对该件作品的文化及工艺稍有领悟,现就对“僧帽壶”的体会作一浅谈。
一、僧帽壶的历史起源
僧帽,出家僧人头上带的帽子。《佛教大词典》“帽子”条目记载如下:“头巾、禅巾、菩萨巾,冬季僧侣头上所戴布制之物。”《释氏要览》卷下《送终篇》“头巾”条载帽的形制:“全长五尺三寸。前面长二尺八寸,背后长二尺五寸。”僧帽壶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元代,最早出现时的载体为瓷器。明以后随着大量瓷器工匠转移到紫砂器方面的制作后,也将此器形移植了过来。并且根据以上原因来看,紫砂圆形僧帽壶的出现时间要早于李茂林款,更早于时大彬款。时大彬款应为紫砂工艺成熟后,由制作紫砂器皿的工匠根据紫砂壶成型特点加以改良后出现的结果。李茂林款僧帽壶应和其他两种是没有传承关系的,其出现的理由可以作以下两点考虑:第一,李茂林根据汉地佛寺内僧人实际使用后产生灵感设计而来;第二,李茂林根据当时出现的瓷器僧帽壶款式所启发,进而独立创作的。通过从历史的角度,证明了僧帽壶在历史上有着并且也应该有它独特的地位:其一解释了壶名的由来,揭示了其与少数民族器用品有着直接联系,并且反映出一段各民间交流的历史;其二,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僧帽壶制作工艺、设计思路转变的过程,通过它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紫砂在中国历史大环境中不断变化的历程,说明了“飞把”工艺设计的出处;其三,也展现了佛教传统中从无帽到有帽,以至于到帽子成为法器的一种演变过程。通过这次对僧帽壶的研究后,更发现僧帽壶与传统文化分不开,它是折射出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的一面镜子。
二、文化意蕴
“僧帽壶”是多种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是紫砂壶艺术上的经典,也映照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型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壶身为六角形,壶身口沿处延伸出五瓣莲花,壶盖呈正六边形,边缘隐现于花瓣之中;壶颈紧接花瓣,好似帽沿;鸭嘴形流,耳形手把上有一似飞把的小扳手;壶嘴的设计颇具匠心,与壶把手前后呼应,与壶身浑然一体;壶底也是正六边形。“僧帽壶”的造型棱角分明、精雅独到,整体给人以刚健挺拔、神韵自若之感,因此为世人称绝。
紫砂“僧帽壶”的特征是莲花,而莲花在中国式佛教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莲花,又称荷花,生长在沼泽污泥之中,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无论在美术或是文学上,莲花都是经常出现的,被视为“生命之树”的象征。可以说“莲花”就是佛的象征,“僧帽壶”的莲花体现了佛教文化。
“僧帽壶”与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它是折射出中国佛教文化和历史的一面镜子。从历史的角度看,“僧帽壶”在历史上有着并且也应该有它独特的地位。这把“僧帽壶”的用途初期是专为佛教僧侣饮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僧帽壶”逐步变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壶,说明佛教文化已经渐趋世俗化了,并走进百家生活,影响着世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僧帽壶的创作
紫砂“僧帽壶”的手工成型是根据不同造型,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圆僧帽壶”与“菱花僧帽壶”的成型工艺是以手工拍打成型为主,辅以泥片镶接法,而“六方僧帽壶”的成型工艺则完全是手工打片镶接法成型。笔者临仿过顾景舟的“六方僧帽壶”,在临仿该作品前要有总体设计和分解式的图纸,根据图纸的尺寸裁好壶底、壶身、壶颈、壶嘴、僧帽莲花瓣帽沿和壶盖等样板,然后把紫砂泥打成厚薄一致的泥片,按样板切好紫砂泥片,再按步骤先在壶底泥片上把壶身筒泥片用脂泥粘好、接好,依此类推,把壶颈、帽沿、壶嘴、壶把全部用脂泥粘好,壶盖必须单独做,把几片泥片平粘好后,用鲭皱刀按样板尺寸切割,使之有层次感,再在壶盖上把先前捏塑的莲苞形壶钮粘接在盖上。粘接好壶坯,接着就用多种工具在壶坯上做整形、修饰,使壶身饱满,角部挺括藏锋,浑然如玉雕一样和润,壶上线条要舒展、流畅,壶嘴、壶把的虚实空间要空灵、优美,并用“明针”在壶面上反复地“光”,使壶面如玉一样润泽可人。
紫砂壶集欣赏与实用于一身。艺术实用品要求手感舒适、口盖严密、壶嘴出水流畅、壶把拿来顺势得手等等。因此,我们在制作紫砂壶时应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一定要熟练掌握技艺手法和工艺技巧;第二,要努力表达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韵味。拥有这两方面的综台素质,就能做出自己满意的紫砂壶,才能弘扬中国传统紫砂壶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紫砂,热爱紫砂艺术。
参考文献:
[1]余继明.中国紫砂壶图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2]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J].农业考古,2002,(02).
[3]徐秀棠.中国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关键词:僧帽壶;历史;文化;创作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37-1
紫砂壶艺,从明代中期开始就受中国儒家、佛教、道教等传统文化的影响甚深,紫砂经典名作“僧帽壶”就是受中国佛教文化影响的典型代表作品。笔者曾经临仿过“六方僧帽壶”,对该件作品的文化及工艺稍有领悟,现就对“僧帽壶”的体会作一浅谈。
一、僧帽壶的历史起源
僧帽,出家僧人头上带的帽子。《佛教大词典》“帽子”条目记载如下:“头巾、禅巾、菩萨巾,冬季僧侣头上所戴布制之物。”《释氏要览》卷下《送终篇》“头巾”条载帽的形制:“全长五尺三寸。前面长二尺八寸,背后长二尺五寸。”僧帽壶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元代,最早出现时的载体为瓷器。明以后随着大量瓷器工匠转移到紫砂器方面的制作后,也将此器形移植了过来。并且根据以上原因来看,紫砂圆形僧帽壶的出现时间要早于李茂林款,更早于时大彬款。时大彬款应为紫砂工艺成熟后,由制作紫砂器皿的工匠根据紫砂壶成型特点加以改良后出现的结果。李茂林款僧帽壶应和其他两种是没有传承关系的,其出现的理由可以作以下两点考虑:第一,李茂林根据汉地佛寺内僧人实际使用后产生灵感设计而来;第二,李茂林根据当时出现的瓷器僧帽壶款式所启发,进而独立创作的。通过从历史的角度,证明了僧帽壶在历史上有着并且也应该有它独特的地位:其一解释了壶名的由来,揭示了其与少数民族器用品有着直接联系,并且反映出一段各民间交流的历史;其二,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僧帽壶制作工艺、设计思路转变的过程,通过它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紫砂在中国历史大环境中不断变化的历程,说明了“飞把”工艺设计的出处;其三,也展现了佛教传统中从无帽到有帽,以至于到帽子成为法器的一种演变过程。通过这次对僧帽壶的研究后,更发现僧帽壶与传统文化分不开,它是折射出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的一面镜子。
二、文化意蕴
“僧帽壶”是多种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是紫砂壶艺术上的经典,也映照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型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壶身为六角形,壶身口沿处延伸出五瓣莲花,壶盖呈正六边形,边缘隐现于花瓣之中;壶颈紧接花瓣,好似帽沿;鸭嘴形流,耳形手把上有一似飞把的小扳手;壶嘴的设计颇具匠心,与壶把手前后呼应,与壶身浑然一体;壶底也是正六边形。“僧帽壶”的造型棱角分明、精雅独到,整体给人以刚健挺拔、神韵自若之感,因此为世人称绝。
紫砂“僧帽壶”的特征是莲花,而莲花在中国式佛教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莲花,又称荷花,生长在沼泽污泥之中,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无论在美术或是文学上,莲花都是经常出现的,被视为“生命之树”的象征。可以说“莲花”就是佛的象征,“僧帽壶”的莲花体现了佛教文化。
“僧帽壶”与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它是折射出中国佛教文化和历史的一面镜子。从历史的角度看,“僧帽壶”在历史上有着并且也应该有它独特的地位。这把“僧帽壶”的用途初期是专为佛教僧侣饮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僧帽壶”逐步变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壶,说明佛教文化已经渐趋世俗化了,并走进百家生活,影响着世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僧帽壶的创作
紫砂“僧帽壶”的手工成型是根据不同造型,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圆僧帽壶”与“菱花僧帽壶”的成型工艺是以手工拍打成型为主,辅以泥片镶接法,而“六方僧帽壶”的成型工艺则完全是手工打片镶接法成型。笔者临仿过顾景舟的“六方僧帽壶”,在临仿该作品前要有总体设计和分解式的图纸,根据图纸的尺寸裁好壶底、壶身、壶颈、壶嘴、僧帽莲花瓣帽沿和壶盖等样板,然后把紫砂泥打成厚薄一致的泥片,按样板切好紫砂泥片,再按步骤先在壶底泥片上把壶身筒泥片用脂泥粘好、接好,依此类推,把壶颈、帽沿、壶嘴、壶把全部用脂泥粘好,壶盖必须单独做,把几片泥片平粘好后,用鲭皱刀按样板尺寸切割,使之有层次感,再在壶盖上把先前捏塑的莲苞形壶钮粘接在盖上。粘接好壶坯,接着就用多种工具在壶坯上做整形、修饰,使壶身饱满,角部挺括藏锋,浑然如玉雕一样和润,壶上线条要舒展、流畅,壶嘴、壶把的虚实空间要空灵、优美,并用“明针”在壶面上反复地“光”,使壶面如玉一样润泽可人。
紫砂壶集欣赏与实用于一身。艺术实用品要求手感舒适、口盖严密、壶嘴出水流畅、壶把拿来顺势得手等等。因此,我们在制作紫砂壶时应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一定要熟练掌握技艺手法和工艺技巧;第二,要努力表达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韵味。拥有这两方面的综台素质,就能做出自己满意的紫砂壶,才能弘扬中国传统紫砂壶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紫砂,热爱紫砂艺术。
参考文献:
[1]余继明.中国紫砂壶图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2]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J].农业考古,2002,(02).
[3]徐秀棠.中国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