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核心素养导向下“化学计算”中考题型浅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unwo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化学计算”是中考的重点之一。“化学计算”是依据化学概念、原理、事实等进行定量推理、判断的综合应用。化学式计算建立思维模式,突破陌生物质;化学方程式计算运用平衡思想,正确书写方程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深刻理解核心概念,准确把握质量分数;综合计算融合核心知识,提升解题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化学计算 中考 题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9-0158-02
  中学化学核心素养强调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证据推理与认知模型: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梳理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发现对核心素养考查特别明显,但学生处理此类问题并不理想,笔者试举几例化学计算的考题与同行分享。
  化学计算主要考查以下几个知识点:1.有关化学式计算;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包括纯物质计算和不纯物质计算);3.有关溶质质量分数计算;4.综合计算。
  一、建立思维模式,突破陌生物质
  例1.碳酸乙烯酯(C3H4O3)可用作锂电池电解液,下列有关碳酸乙烯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16×3)g
  B.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6
  C.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4:3
  D.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00%
  [解析]这是一道有关化学式计算的题目,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单位是1,故A不正确。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比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的比,故B不正确。化学式中原子的个数比是各原子个数之和的比,故C正確。化学式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把该元素的质量与物质的元素总质量之比,故D不正确。
  [反思]化学式计算包括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求各元素间的质量比、各原子的个数比、求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化学式计算是化学计算的基础,在考查过程设置的问题一般不难但所选物质的化学式比较陌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建立化学式计算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在遇到陌生物质时用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建立正确、有效的解题思维模式,就能解决此类问题,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体现微观探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运用守恒思想,正确书写方程式
  (一)纯物质计算
  例2.汽车尾气系统中使用催化转化器,可降低CO、NO等有毒气体的排放,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CO+2NO
  2CO2+N2,当有5.6g CO被转化时,计算同时被转化的NO的质量。
  [解析]该题是一道考查主干核心知识且具有学科特色的好题,已知其中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这就要求学生在方程式计算学习中明确不单是反应物和生成物存在比例关系,而是参与反应的任何两种物质间都存在比例关系,当然反应物之间也存在比例关系。根据方程式中CO与NO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4:15,当CO为5.6g时,求得NO的质量为6g。
  [反思]化学计算的重点是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如果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化学计算必然会得出错误结果。因此,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是进行化学反应相关计算的基础和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利用守恒思想配平,养成良好的化学思维习惯。
  (二)不纯物质计算
  例3.某同学为了测定实验室中氯酸钾样品的纯度,取2.5g该样品与0.5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该混合物t1时间后(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重复以上操作,依次称得加热t2、t3、t4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解析]该题反应的方程式为2KClO3 2KCl+3O2↑。加热t3时间后,剩余固体质量没有变化,故氯酸钾已经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算出氧气的质量m(O2)=(2.5+0.5-2.04)g=0.96 g。利用算出氧气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算出氯酸钾样品中的有效成分为2.45g,通过有效样品质量与样品总质量之比便可算出氯酸钾的纯度为98%。在这道题目解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特别是未将化学方程式最终配平。2.只利用一个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而未计算几个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3.误将实际质量乘以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
  [反思]在化学方程式中所表示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指纯净物,不纯物质不能代入方程式进行计算。遇到不纯物质时,需要将不纯物质换算成纯净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方程式,按质量比进行计算。计算不纯物的纯度,则先通过题中其他物质把不纯物中的有效成分质量算出,再求不纯物的纯度。
  学生在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往往容易忽视化学过程,不重视化学反应的实际意义,忽视利用化学方程式是进行正确计算的前提,只看重数学运用的结果,将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简化为数学比例式的简单计算。
  三、深刻理解核心概念,准确把握质量分数
  例4.实验室要配制360.0克10%的盐酸,需要36%的浓盐酸(密度为1.18克/厘米3) ________毫升,水__________毫升(精确到0.1)。   [解析]有关溶液稀释计算,解题的关键点是: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可算出36%的浓盐酸质量为100g,再利用密度公式算出需要36%的濃盐酸84.7ml。需要水260.0g,体积为260ml。
  [反思]在溶质质量分数的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溶质质量分数核心概念,准确呈现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运用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除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等基础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审题辨析分析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归纳表达能力。核心概念建立过程要帮助学生切实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并通过实验、讨论和例题等加深理解概念。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概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2)要配制一定量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4)讲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四、融合核心知识,提升解题能力
  例5.将Na2CO3和NaCl固体混合物32.9g放入烧杯中,此时总质量为202.9g,加入326.9g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待没有气泡逸出后再次称量,总质量为521.0g。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CO2的溶解忽略不计)。
  [解析]这道题目融合了化学计算的精华,包括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等,考查了对化学核心素养中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培养。首先利用变化观念分析Na2CO3和NaCl中能与盐酸发生反应的物质是碳酸钠,完全反应后剩下的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而此时的氯化钠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原有固体混合物里的,另一部分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求出氯化钠的总质量再与反应后溶液总质量之比,便可算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反思]化学综合计算综合运用知识较多,强调分析推理,具有明显的区分度。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面对这种化学计算进行得并不理想,往往是由于学生对化学计算的特点认识不足造成的。化学计算题从“量”的角度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
  化学计算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学大纲指出:“进行化学计算能使学生从量的方面来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掌握一些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和培养一些能力”。从近年中考“化学计算”的题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试题旨在挖掘学生各种各样的创新潜能,引导师生在化学计算的教学中更关注思维方法的提炼,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体现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面对新课标,新中考提出的要求,教师应改变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旧式教学,多设置陌生情景的引入,渗透化学核心素养,以化学思想指导学生的学习。化学计算表面上是计算问题,实际上它是化学知识综合的具体表现,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
  参考文献:
  [1]王香凤,朱玉军.指向教学实践的化学核心素养框架及表现水平[J].化学教学,2018(05):9-13
  [2]周来友.2016年中考化学计算常见的解题技巧[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7(06):59-64
  [3]李晓梅.化学计算的难点及其突破[J].教学与管理,2003(18):63-64
  作者简介:
  黄渐芬(1981.7-),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化学教师,曾获广州市优秀班主任称号、广州市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二等奖,番禺区化学骨干教师,主要从事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
其他文献
【摘要】在调查中,发现西昌学院民族预科教育中一类模式的彝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差,小学和中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习效率不理想,故数学课程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出将数学史融入一类模式的彝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去。  【关键词】民族预科教育 一类模式 數学史 数学课程教学  【基金项目】西昌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四川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研究(LGLS201808)。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解剖实验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适宜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具体实施中,采用了启发式教学、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了解剖实验课的教学效果,解决了以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解剖实验课 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9-023
期刊
【摘要】随着综采技术的发展,综放工作面端头支护逐渐成为顶板管理的重点。综放工作面端头是集采煤、运输、通风、行人为一体的重要出口,具有设备众多,支护面积大,支护强度高等特点,端头支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矿井的正常安全生产。以裴沟煤矿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31111工作面端头应力分布状况,同时计算出了工作面和上端头顶板的压力,对所采用支架支护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  【关
期刊
【摘要】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了解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搞好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的基础。本文从明确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和意义,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师素养,实现医学与人文的互通等方面提出了提升高校人文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医学院校 人文社科类课程 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2014SJD445)成果。  【中图
期刊
【摘要】目前《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较为枯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较差、项目开发经验少、对软件工程涉及的方法与工具使用困难、一对一辅导时间较少等问题。本文在借鉴德国高校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采用以2人一组为单位提交作业,鼓励多组讨论做作业,课堂随机抽取及师生共同点评作业的方式,收集和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缩小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之间
期刊
【摘要】LPA教学模式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该学科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贡献了力量,在解决传统教学模式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将LBL与PBL教学法进行优化组合的方式,来实现不同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双重提高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LPA教学模式 控制工程基础 课程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9-02
期刊
【摘要】新工科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理论知识过硬,更要实践能力适应新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高校要在培养模式体系、实践教学力量以及实践场所上面加大改革力度。  【关键词】新工科 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9-0251-02  现今的社会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日新月异,科技进步的脚步势不可挡,这就对工科发展提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介紹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和特点,给出了理科转型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滁州学院数学与金融学院金融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分析,以期为同类高校金融工程实践体系的建设带来借鉴。  【关键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 金融工程专业 理科转型  【基金项目】滁州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No. 2016jy015);滁州学院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No. 2015gxk0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对教育事业的改革。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也发生了变化。职业院校的音乐教育不仅是音乐教育的最高阶段,也是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课教育,则是现目前非常流行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其教育模式主要注重细节培养,而且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流程也非常关注。若是将微课教育引入到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中来,就能够充分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在本文中,就针对职业院校中钢
期刊
【摘要】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机械类专业课,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和教材选用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探讨。  【关键词】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 三维建模软件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9-0253-01  1.引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