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第三届血液病理诊断高峰论坛会议邀请函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主办,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承办,《中华血液学杂志》杂志社和《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部协办的第三届血液病理诊断高峰论坛定于2014年8月22—24日在美丽的泉城——济南举办。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基于在线学习的背景,立足绘本故事,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低学段教材进行了剖析,在“双线融合教学”中找到契合点,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由学引思,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以期为在线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在线教学;道德与法治;绘本故事  互联网时代,在线学习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我国教育信息技术建构成果的考验,又是推动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重大机遇。基于此
2008年5月至今我们采用FLAG方案[氟达拉滨(FDR)、阿糖胞苷(Ara-C)、G-CSF]诱导化疗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重复序列(FLT3-ITD)阳性的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9例,对获得完全缓解(CR)者继续强化巩固3~4个疗程,持续CR但未能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者,以静脉输注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联合静脉或口服白消安(Bu)组成的IBu方案预
期刊
目的 研究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一线治疗高危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患者的疗效及不同诱导治疗方案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1996年至2012年于完全缓解期接受ASCT治疗的30例ujL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30例患者中男23例,女7例,发病中位年龄19(7~53)岁。T-LBL25例,B—LBL5例,其中合并巨大纵隔肿物者14例(46.7%),合并骨髓受累者15例(50.0%)
期刊
目的 探讨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LBCL)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82例患者中男45例,女37例,男女比例为1.22∶1.中位年龄29.5 (12~ 78)岁.临床分期:Ⅰ/Ⅱ期40例(48.78%)为Ⅲ/Ⅳ期42例(51.22%).完全缓解率13.4%(11/82),总有效率76.83%(63/82).
根据T细胞受体(TCR)类型差异,可将T细胞分为αβT细胞和yδT细胞.γδT细胞占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总数的0.5%~5%[1],表达CD3,绝大多数不表达CD4及CD8.γδT细胞的抗原识别与αβT细胞不同,不需要经过抗原处理和呈递,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限制性,主要识别热休克蛋白和含磷酸基的非肽类小分子[2]。
期刊
目的 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患者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和其侧翼以及3′,5′非翻译区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对有突变的序列反向测序证实;发生在非经典的剪接位点突变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异位转录的RT-PCR方法确定其剪接方式.结果患者在8号外显子10 961位发生T→G杂合突变,导致348位His被Gln替代;在1号内含子5′端的
【摘要】部编版教材全面投入使用后,教材内容的新、广、深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深度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做研究型教师、推进深度教学,成为历史教师的理想和必然选择。本文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一课为例,从立意、细节、拓展、反思四个角度简述了笔者对深度教学的理解与实践。  【关键词】初中历史;深度教学;“原始农耕生活”  “深度教学”指的是“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通过对知识完整、深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最常见的血液肿瘤之一,为浆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30%~40%的患者出现肾功能损害(Renal Impairment,RI)[1-2].RI被认为和患者的预后相关,用传统化疗,RI患者的生存期一般小于2年[3].我们对66例MM伴R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更多了解该类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评价新型药物和传统化疗对患者的RI和MM本病的疗效。
期刊
目的 探讨静脉应用伏立康唑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侵袭性真菌病(IFD)一级预防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 移植前无真菌感染的allo-HSCT患者从预处理开始应用伏立康唑注射液,直至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 109/L以上,以口服氟康唑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间IFD易感因素有无差异,比较两组IFD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227例患者在移植后3个月内有33例(14.5
恶性淋巴瘤是血液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年发病率正在以10%~20%的速度递增,已成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10年来,由于大量靶向药物的问世,国际临床多中心研究已成为热点.利妥昔单抗作为抗CD20抗体在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上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奠定了免疫化疗的基础,但对难治复发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不甚理想.近年来通过对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研究,一些新的靶向药物(抗B、T细胞淋巴瘤单克隆抗体、基因重组
期刊